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從這五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真實面貌,一旦學會了受用無窮

歷來,官員選拔都是國之重事,從古至今無一例外,位置越高需考究的越仔細。

戰國時期,魏文侯就曾因該提拔誰為相,而問計於朝廷重臣李克。世人多以李悝和李克同一人,經考不確。李克為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卜子夏的弟子,魏武侯時期任中山相。世間多為流傳的《法經》也並非李克所做,乃李悝所做。

一日,魏文侯在接見李克時,問他:“先生先前曾教導於我,若家境貧寒,需要一位良妻相扶,而國家紛亂,則需要一位良相相佐。如今,我有二人可供選擇,其一為魏成子,其二為翟璜,該選誰為一國之相呢?”

事關國之大事,李克一開始不敢妄下斷言, 迴避道:“臣曾聽說,位卑者不該去考慮尊者所考慮之事,疏遠者不該去考慮親近者考慮之事。臣今在體制以外,不敢當命。”魏文侯見此直接說道:“先生不必推讓,直言便好。”

於是,李克給出了以下足以流傳百世的“五觀”法:

一、居視其所親;

此處的“居”可將其理解為所處的地位,亦或是所居的住所。瞭解一個人,我們需得看當他處於一個特定的地位,與什麼樣的人親近;或看他居住在什麼環境當中,與那些人往來。這一點明確的表示,看一人絕不要被其表象所惑,而是應該深入考察瞭解。

所謂“人與群分”,去了解他所交往的都是怎樣的人,是達官顯貴?還是鉅商富賈?亦或是三教九流、平民百姓?這比調查他本人的生平事蹟,更能看出其本質,不僅是因為“近墨者黑”,還能夠表現其人若執政、所代表的是那方利益。

比如,他所交往的皆為達官顯貴、鉅商富賈,那麼,這人上位後,自然是這權貴豪強的代言人。如果,他平日接觸的除了上層人員,更多的是普通平民百姓,那麼,他一定會從各個方面為民眾考慮,而不是被人輕易左右。

二、富視其所與;

富貴之人,看其是否願意給予。對於已經致富的人,看他是否願意拿出一部分財富來給予社會、給予貧困之人。這在古代社會是經常被強調的,身處同一時代,有人能力強,有人機遇多,有人社會地位高,這些人大多都不缺物質財富。

與之同時,同一大環境裡的另外一些人,就有可能享受不到這些,生活自然也會變得貧乏。如果,所有富者都牢牢把住口袋不放,甚至,為了充實自己的錢包而不擇手段,為富不仁,貧者越貧,且貧者人數還會不斷增加,如此社會,又何以能安定長久呢?

相反,如果富者可以幫助貧者,把助貧當作自己的一種責任,兼濟天下,人人共享歡樂盛世,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持久。

三、達視其所舉;

此處的“達”所表達的含義,十分廣泛,主要有兩個:

其一,我們將其理解為“通達”,有學識通達、事理通達、心胸通達等,是其自身素質、能力的定位。學識淺薄、文理不通之人,自然難以佐以朝政。如若不通曉事理,做事缺前少後,朝令夕改,自然難以以理服人,還容易引發各種矛盾。一人若是心胸狹隘,為一丁點小事就耿耿於懷,難免會意氣用事,考慮不甚周全,何以治家治國。

由此可見,要做到“通達”實屬難得,同時,這“達”絕非是區區口邊之言,最重要的是看起行為舉止,以此觀其是否是“通達”之人。

其二,可以將其理解為“發跡”,是身份地位的變化。當一個人發達上位後,看其所舉薦之人如何,以此判斷這個人的私心、大局觀。

四、窮視其所不為;

這裡的“窮”並非是指貧窮,而指“窮盡”,一個極端的狀態。當一個人身處極端狀態時,看其是否能夠固守本心、堅守底線,而不作出傷天害理之事。

這種極端狀可以是手中權力極大時,此時,觀其能否做到慎獨,自我控制,不作出監守自盜之事。也可以是面對鉅額財富時,是否能做到不義之財毫釐不取。還可以是處於極度危險的情況,能否從容面對生死,而非犧牲無辜之人苟且偷生。

五、窮視其所不取;

當一個人身處貧窮境地,是否還能剋制自己,不偷不搶,不為區區鬥米折腰。身處困境,有人不能堅守底線,經受不住考驗,德行敗壞,做出偷蒙拐騙、甚至謀財害命之事。這與孟子所提出的“貧賤不能移”,有異曲同工之處。

李克的一番話中,雖沒有豪言壯語,華麗辭藻,但是,卻是鞭辟入裡、字字珠璣。其中,說到了既要考量人的能力,又要重視其品德;既要了解平時表現,又要了解關鍵時刻是否有急智;既體現了其本質的原則,又兼具了“選擇決定本質”的現代存在主義思維。

這五條準則是為魏文王選擇相位人選提出的,所以,本質上維護的還是統治階層的利益。當然,拋開這點不說,這五條標準,即使是在如今這個社會的某些情況下還是非常實用的。畢竟,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指定的標準,只有按照標準進行,才能讓事情得到更好的發展。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李克闡述的這五個方面,基本上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真實面貌。

魏文侯是一國之君,很明白李克所說的話,便說:“多謝先生,您先請回,丞相的人選我已經定下了”。

根據史料的記載,魏成子有豐厚的俸祿,但是,他只把少量的錢花到個人家庭上,大多數的錢都花到了外邊,比如:聘請知名老師,結交良友。當時,孔子的得意門生卜子夏就被邀請到魏國講課,田子方、段幹木也投到了魏成子的門下,而魏文侯也尊稱他們三人為老師。

由此可見,魏成子是一個尚賢之人,他不惜為賢能之人花費大量的錢財,從這一點,就說明他不是一個自私之人。他的心胸和格局,足以擔當起一國宰相。

參考資料:

【《史記·魏世家》、《資治通鑑》、《呂氏春秋·適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