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杜甫詩詞"石壕吏"中,老婦有何本領,後人誇讚她是"女中豪傑"

礙於“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千百年來,女性大多以居家為主,過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封閉生活。但是不要小瞧那些名不見傳的家庭主婦,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曾湧現過大量勇氣可嘉,甚至視死如歸的普通婦女。比如有一位老婦人,無名無姓卻成為大詩人杜甫筆下的無名英雄婦女。

01石壕吏,安史之亂的縮影

唐朝中期爆發的安史之亂,將李唐王朝帶入走下坡路的深淵。作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正好是大詩人杜甫生活的年代。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什麼樣的環境,成長出什麼樣的文化。杜甫由於趕上亂世,親眼目睹安史之亂帶給唐朝的現狀。

所以,杜甫的詩歌題材往往以現實主義為主,表達著他報國無門,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最經典的現實主義詩歌作品是“三吏三別”,其中以《石壕吏》作為出名。它描述的是安史之亂時,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四處挨家挨戶抓壯丁上戰場的現象。很多人將杜甫的《石壕吏》視作文字版的唐中晚期現狀,拋開詩歌的史料價值不說,《石壕吏》的主角“老婦”,稱得上是“女中真丈夫”,這是為何呢?

02老婦的智勇雙全

杜甫路過石壕村,看到一群官吏來到老婦家抓捕老漢,老漢本能地選擇逃跑,因為他深知自己若是上戰場,必然是有去無回。為了躲過官吏的責難,老兩口與官吏展開一場心驚肉跳的鬥智鬥勇。

聽說官吏前來,老翁伺機翻牆出逃,讓老婦開門應付。自古亂世不講理,官吏在門外呵斥,老婦人啼啼哭哭地上前說,自己曾有三個兒子上戰場全沒回來。小兒子託人帶信說,兩個兄長已經去世,他自己也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現在家裡只有一個吃奶的孫子和兒媳婦,老頭子也不知所蹤。

官吏不相信老婦的話,便大聲恐嚇她。無奈之際,老婦只好說,自己願意跟隨去前線,雖然年紀大了,但還能洗衣做飯。最後,杜甫寫道自己只與老翁分別,顯然老婦應該跟隨官吏上前線了。

03老婦掩護老翁的經歷

面對官吏深夜抓人的場景,老婦挺身而出,掩護丈夫趕緊逃跑,自己甘願犧牲。老婦為何要這麼做呢?她是不是天生的勇氣過人?答案很明顯不是。

老兩口之所以這麼做,是經過很艱難的利弊權衡。老婦的話語中提到過“自己還有孤孫和寡媳”,為了能夠讓兒媳和幼孫生存下去,只有家中有男人才能養活僅存的一對“孤兒寡母”,所以二人決定,老兩口間只有老翁,將來一家人才能延續下去。

從這個角度看,老婦的決定是智慧的,完全是站在家庭大局的立場。由此可見,老翁逃走是老婦的計劃,它是“保護丈夫,顧全家庭”的權宜之計。官吏抓人不可能事先通知,老婦在極短的時間內,能夠迅速地作出反應,一方面體現老婦的智慧,另一方面顯示出她非同一般的勇氣。

老婦為了拖延時間,她採取“嘮家常”的方式,與官吏“打感情牌”,說自己三個兒子兩個戰死的悲慘經歷。官吏聽到他訴苦,心中自然會引起共鳴,因為同樣是打仗計程車兵,誰也不願意戰死沙場,自己雖然有軍令在身,但也未免會心生憐憫。

關於原文中提到老婦所哭訴的家庭不幸,也未必全部真實。她為了讓石壕吏更加相信自己的話,採取哭訴的方式,誇大家庭的不幸也絕非不可能。或者說,老婦更多是為自己而悲傷。因為老翁翻牆而逃,自己也做好去前線的準備,老夫老妻或許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想到這裡,換做任何人豈能不悲傷痛哭。

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解讀,“石壕吏”都堪稱一篇絕世名作,更代表著杜甫現實主義風格的巔峰。文末,筆者想說的是自古以來,華夏民族的婦女都很值得敬佩,她們雖然羸弱的外表形象,卻有一顆堅定的內心,“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典故都是描寫婦女的光輝形象。杜甫卻從另一個角度,構造出更加生動豐富的婦女形象,戰爭摧殘的大環境下,一個智慧、理性、勇敢的“女中真丈夫”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