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山國前世今生:戎狄外來戶縱橫中原200年,兩次被滅成功復國

導語:中山國的前世今生:戎狄立國,與領袖一個名字,將趙國一分為二,外來戶縱橫中原200餘年,兩次被滅,成功復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華夏社會,是一個諸侯林立,邦土分離的時代;據不完全統計,春秋戰國幾百年間,華夏這塊沃土先後出現了一百零九個或大或小的國家,這一百多個國家經過幾百年時間的兼併和分裂,最終留下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其他的近一百個國家,基本都是默默無聞,他們存在於這個世界,僅限於一部分歷史學家的視野範圍,我們知道所謂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重合度非常高,換句話說,強大的國家終究是那麼幾個?

正是基於這種歷史現實,絕大部分小國的歷史僅存在於某某年,某某月,某個大國滅亡某個國家,有些小國甚至歷史中很難找到關於他們的隻言片語,但是,這些小國他們確實在歷史上存在過,他們對整個華夏社會歷史也曾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他們就像一部電視劇的配角一樣,如果缺少他們,再耀眼的明星也無法拍出優秀的作品。

本文試圖探索春秋戰國時代那些小國家的成長過程,本文將以蕞爾小國中山國的“生老病死”為研究物件,它為何會淪為中原國家的公敵,同時它又是如何在夾縫中一步步變強,本文將做出簡要分析。

中山國的前世今生

中山國是春秋戰國時代延續200餘年小國,它的體量雖然無法與齊、楚、秦、晉這樣的大國相比,但比起那些絕大部分人連名字都不知道的小國,中山國又只能算是一個“三線”明星般的國家,有歷史學家認為,像戰國七雄那樣的國家算是萬乘之國,而中山國雖是千乘之國,但也是九千乘之國;中山國在三家分晉後被魏文侯滅亡,不到20年,又成功復國,此後又被趙國徹底滅亡。

中山國故地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莊市及其周邊部分地區,所謂“方五百里”,這樣一個不大也不小的國家,它從何而來,又要向何處去?我們有必要先弄明白這個小國的前世今生:

外來戶戎狄中白狄建立中山國

欲論其國,先論其人,中山國的人民從何而來?是今天石家莊的土著嗎?明顯不是,在中山國建國之前,中山先民在華夏大地已經奮鬥了數百年;中山族源乃是戎狄中的白狄,其祖先正在今天的陝北大地,在與中原政權和自然的鬥爭中,白狄的一部分先民披荊斬棘從陝北一路遷移到了太行山一帶,並且逐漸在這裡安家。

中原政權將這支白狄稱為鮮虞,經過幾代鮮虞人的休養生息,放牧農耕,作為“外來戶”,他們終於在這塊更靠近中原的地方築起了城,也紮下了根,這便是中山國的前世。

帶著草原遊牧民族的血腥和血性,鮮虞人征服了一塊又一塊土地,隨著勢力範圍的擴張,鮮虞人的部落便發展成了中山國,因為城中有山,他們的國家便叫中山國,“中山”與領袖孫中山“同名”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巧合。

中原各國為何視為中山國公敵?

我們發現,中山國從白狄到鮮虞再到中山,是一個坎坷不平的國家,他從一出現,就被人人喊打,像過街老鼠一般,中原各國視中山為公敵,人人得而誅之;先有邢侯搏戎,又有齊、魯、宋、邢衛五國聯盟攻擊,晉國從三家分晉前開始滅亡中山國,直到三家分晉後的魏國滅亡中山,後來被趙國徹底消滅。

中山國像過街老鼠,更像打不死的小強,一直被滅亡,一直在復活。到底是什麼原因,中山國竟然會如此招敵,它究竟做了什麼?

中山國的出身原罪

鮮虞人從陝北來到太行山,為了擁有足夠的生存空間,他們必須雙手帶血,來延續自己的生命,夷夏之別自古有之,在那個年代,中原人對周邊所謂蠻夷的稱呼,夷狄如“禽獸”,這便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在中原人的眼裡,夷狄出身的中山國,是有原罪的,這是出身原罪,像電影《牧馬人》中男主角許靈均認為自己有出身原罪一樣。

當時,在中原人的眼裡,這就是一群茹毛飲血的禽獸,有這樣一個國家存在於中原大國的身邊,這是中原大國的恥辱,因此中原國家都想將中山國除之而後快;這種出身罪是鮮虞人不可避免的原罪,儘管他們聲稱自己是姬姓的一支,但在那個沒有DNA和身份證的年代,他們的辯白顯然是蒼白無力的。

當然,我們不能從今天的角度去看,認為這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任何時代,我們不能拋開當時的具體情況去評價。

中山國血腥的出道方式

根據史記和左傳的相關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鮮虞人部落成為中山國的過程,頗為坎坷。鮮虞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他們非常擅長騎射,也擅長掠殺,鮮虞人附近的小國邢國和衛國甚至大國晉國,都成為鮮虞人垂涎的物件。

鮮虞人攻陷邢國,邢國國君被迫出逃,許多邢國臣民被屠殺;鮮虞人滅亡衛國,殘忍的將衛國國君殺害並分而食之,衛國的百姓被屠殺殆盡,若不是齊國等國出手,衛國可能會真的會亡國滅種,鮮虞人如此血腥的出道方式,中原各國沒有人能容得下它的存在。

中山國開始於一個叫中山武公的中山國君主,我們可以將他理解為中山國的部落首領一樣,這位年輕人胸懷大志,從他的父親中山文公手裡接過實際已經滅亡的中山國,此時的中山國,已經不得已皈依在它周圍的中原大國,特別是晉國門下。

因為中山國的血腥征服犯了眾怒,晉國國君大發雷霆,一度滅亡了鮮虞部落,鮮虞人鍥而不捨,多年養精蓄銳,中山武公帶著中山舊民,從山區又遷到了平原,中山國再一次成為中原各國的心腹大患。

中山國是一顆定時炸彈

中山國還有一個“欠揍”的地方,是他佔據了不該佔據的位置;中山國的位置,正是一個交通樞紐,其地理位置之重要,看成咽喉要塞,中山國的南面是晉國,後來三家分晉中山國被趙國東西包圍,但同時將趙國一分為二,當年晉國內亂之時,中山國則趁火打劫了不少晉國的城池。

中山國的北面是燕國,正是因為便利的地理條件,中山國才趁齊國和燕國打仗時能佔領大片燕國土地,它就像一個定時炸彈,哪裡有風吹草動,它就原地爆炸,他的擴張性太強了,和他的生命力一樣,哪裡有利可圖,中山國的戰車就殺到哪裡;有這樣一個國家存在,中原國家的國君很難睡得安慰,因為他們不知道當他們和別的國家打架時,可能還會出現一個在後面打悶棍的人,那就是中山國。

齊國扮演了“攪屎棍”的角色

中山國的不論是在“猥瑣發育”階段,還是如日中天不可一世階段或者是在如喪家之犬的階段,齊國都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攪屎棍;齊國人最擅長和稀泥,正是因為齊國的一次次縱容,甚至是養虎為患,中山國才可以傲驕的存在於整個華夏。

齊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挑動和引誘中山國一次次做出格的事情,齊國的很多做法和對中山國的態度,像極了二戰初期英法等國對德意志的曖昧,比如它試圖透過中山國去和晉國自己分解後的趙、魏、韓等國,進行較量從而漁翁得利,像極了英法等國禍水東引的做法。

這正是因為此,中原國家除了齊國,特別是趙、魏、韓這些國家,都特別想幹掉中山國這個眼中釘,中山國本身是個好戰的民族,它的崛起充滿了血腥和暴力,這在自詡為文明國家的中原各國看來,中山國侵略他國的行徑過於殘忍,只能與禽獸相提並論。

中山國強大之路

中山國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地緣政治上是中原各國的心腹大患,再加上有齊國這樣一個和稀泥的國家從中使壞,基於此,中原各國三番五次,去攻打去滅亡中山國,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此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下,外部勢力虎視眈眈,中山國又是如何一步步變得強大起來呢?

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張力

鮮虞人屬於遊牧民族,他們身上具備遊牧民族所有的優點,又因為在與中原各國長期的對峙、交融中,他們又學習並內化了不少中原民族的優秀品質;遊牧民族的團結和勇敢,在鮮虞人這裡被詮釋的非常清晰,他們都是天生的勇士,他們從一出生就想著征服再征服。

鮮虞人在馬背上衝鋒向前,彎刀死人頭落,中原小國根本無法抵擋這種滅絕性的打擊,在無數次的戰鬥中,鮮虞人形成一塊堅不可破的鐵板,他們似乎可以摧毀一切阻礙他們前進的障礙。

一個優秀的民族,不僅勇敢,他們的民族文化還充滿張性,吸收和借鑑敵人或者朋友優秀的文化,然後再將其轉化為適合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鮮虞人建立中山國後,步步為營,不斷學習和進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中山國文化。

遊牧與農耕相結合的特色經濟

任何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厚實的經濟基礎,中山國自建國之初,就一直在尋找遊牧經濟和農耕經濟的最佳配比;中山國擁有可觀的平原面積,又擁有廣闊的山區,因此農耕和畜牧在這裡都有生存的土壤,百姓不僅勤勞,而且充滿智慧,史記說他們“仰機利而食”,進行多邊貿易,在中山國是很普遍的事情。

中山國人不斷學習和吸收中原地區的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雖然國小而民眾,中山國的糧食問題還是基本解決了;也需要指出的是,中山國統治者已經認識到“賦斂平則庶民附”,注意減輕農民負擔而調動其積極性。

另外,中山國由於地處交通咽喉,其國家本身交通就非常便利,畜牧業和農業在商業的支撐下,中山國很快發展為一個強大且富裕的國家,中山國常年處於戰爭之中,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是無法支撐的。

靈活多變的外交政策和卓越的民族領袖

身處大國夾縫之中,又加之夷狄的身份,如果沒有足夠靈活多變的外交政策,中山國很難在大國之間堅挺數百年,中山國雖然長期以來和晉國以及後來的趙、魏、韓三國處於敵對狀態,但中山國往往能利用趙、魏韓、齊、燕等國之間的矛盾,斡旋於大國之間。

不僅給自己爭取了寶貴的發展時間,還透過一些狡猾的手段,是大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些做法雖然談不上多麼光明磊落,但對於一個想要在強國林立的時代存活並且想要發展壯大的國家來說,生存下去永遠是首要任務。

中山國的發展和崛起,也離不開他們卓越的民族領袖,不論是中山武公還是迷途知返的中山恆公,在他們的帶領下,鮮虞人的民族凝聚力大為提升,中山國的實力穩步提升,甚至有一種“戰國八雄”的說法,這第八雄,便是中山國。

小結

中山國在艱難困苦中建國,在大國夾縫中崛起,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中山國人迎頭而上,不畏艱險,一步一步擴充套件了鮮虞人的生存空間,躋身準強國行列,其民族的韌性和頑強,足以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滅亡和重生,試問擁有如此頑強生命力的民族,古往今來又有多少呢?

國家雖小,但中山國的成功崛起,仍然能帶給我們深刻的歷史啟示,即便是再弱小的民族,只要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團結一心,遇到困難迎難而上,虛心學習和借鑑他人的優秀文化,相容幷包卻又不忘初心,在優秀的民族領袖帶領下,都一定能闖出一片天地。

當然,中山國的滅亡之路,也值得警醒世人,就是這樣一個一路披荊斬棘由弱小變強大的國家,在國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卻開始沾沾自喜,自我膨脹,整個國家陷入一種奢靡的風氣之中,從國君到人臣百姓,都變得不思進取,這個情形像極了後來入主中原的元朝等政權,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對中山國的崛起和滅亡最接近的描述,中山國的興亡,一直警示後來人。

參考文獻:《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史記》、《北狄族與中山國》、《史學要論》、《左傳》、《戰國策》、《呂氏春秋》、《春秋左傳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