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接受孩子的平庸,不代表放棄孩子

更好的一代,不是後浪打翻前浪,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賽道,擁有熱愛生活不斷前進的動力。

最近,一段北大副教授丁延慶“吐槽女兒”的影片,在網上走紅。

影片中,這位從小被譽為“神童”,6歲能背新華字典,北大本碩士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的丁教授,坦言“女兒學習跟不上,焦慮到睡不著覺”,最終苦笑認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的“天道”。

不過,丁教授一年四季,只要有空,就風雨無阻,堅持自己送女兒上學放學。每天一來一回共計一個小時的相處中,他在有說有笑的親子互動裡,從博導身份,變成慈祥老父,耐心+細心+費心地給孩子講數學。“這樣,路上,就我們倆,她什麼都幹不了,必須認真聽。”

紅星新聞:“認命”不等於“躺平”

接受事實並不等於“學會認命”,而是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的事實,與自己和解,也與孩子和解。這是一種理性而睿智的態度。所謂的“學霸”“學渣”並不能完整地概括一個人,最多隻能說明一個孩子在現行教育體制之下的成績而已。除了分數以外,人生還有很多方面。看到這些,便能夠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少一些執著。

澎湃新聞:單以智商論英雄沒必要

表面上看,社會競爭的加劇,上升通道的堰塞,不拼命努力怎麼實現出人頭地,是學霸父母們的口頭禪。拼盡全力,才能留在原地,躺平等於階層下滑,是城市父母藏在心底的恐懼。實際上,這份擔心,既忽略了孩子成長的生理規律,也無視了智商或許不遺傳,但焦慮一定傳導的心理規律。微小的螢火蟲,也能發光發熱,小人物也能有大創造。單以智商論英雄,實在沒必要。更好的一代,不是後浪打翻前浪,深陷內卷的對立,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賽道,不忘藍圖和夢想,擁有熱愛生活不斷前進的動力。

廣州日報: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和世界

就人生不同階段而言,各取所宜。年輕之時,奮鬥之期,前程未卜,命運未定,自然要改命,甚至逆天改命,以期開創美好人生。待到華髮漸生,年衰之際,心有餘而力不足,做不來的就不要強求,得不到的不要妄想,認命方能心安,才能平和。人生際遇變化萬千,改命與認命要靈活運用,不可執於一端。聰明的家長,必須明白一個道理,生孩子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更不是用來實現自己未了心願的,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有自己的世界,他們感到人間值得,父母的使命就算完成了。

網友跟帖:人有多種選擇和進步空間

喵喵萌寶——

在中國教育裡,父母的嘴裡永遠掛著別人家的孩子,這正是引起家長和孩子共同焦慮的根源。學習成績不能代表一切,還是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主。當一個人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兒女的平庸,那麼這個人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成熟。

選調生——

攀比之心誰都會有,也未嘗不可。關鍵是不能走極端,要麼優秀要麼普通(平庸),要麼拼命爭要麼死命逃。除了“北大”就是“可怕”,完全忽略還有中間狀態,完全忽略還有向上空間。實際上,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有多種選擇可能和進步空間,最優秀的人有最平庸的人也有,最巔峰的時候有最低谷的時候也有。人們需要的是保持一個向上的方向和心態。

文字控制部落——

自從看了北大丁教授吐槽自己女兒的影片,每重看一遍,我都要笑一遍。不敢嘲笑,不是譏笑,而是發自內心的笑。是迷路的山羊終於找到羊群的那種歡喜,是夜行的路人忽然看見火把的那種共鳴。

總經理——

多少自媒體作者,都在寫丁教授接受自家孩子的平庸,卻沒有看到:北大教授吐槽自家女兒,吐槽歸吐槽,認命歸認命,苦惱歸苦惱,但在看清事實,放平心態,接受現狀後,人家還有知識、有方法、有定力、有思路。用陪伴和堅持,把孩子往更好、更棒的路上帶。這才是整個故事裡,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接受孩子的平庸,不代表放棄孩子;承認孩子的普通,不代表徹底佛系;明白孩子的平凡,不代表放任不管。好父母,是對孩子無條件接納後,創造一切可能創造的條件,帶孩子一起向前。

楊帆51——

以後什麼前途不要緊。先讓自己的小孩活的像個小孩,充分享受孩童樂趣。到哪個階段,幹那個階段的事,不要超前。大器晚成,總比天才早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