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化底蘊的感召力!石灣講堂講述石門波瀾壯闊歷史畫卷

5月22日下午,曾任中華書局文學室編輯、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文叢》編輯部副主任的鬱震宏,做客桐鄉市石門鎮第十九期石灣講堂,為大家講述石門的歷史文化故事。

石灣講堂自2018年正式創立以來,已面向社會開放18期,透過石灣講堂這一形式,將石門的人文歷史和名人文化傳播出去,讓石門的文化底蘊透過石灣講堂煥發出新的感召力。

京杭大運河在這裡拐了120度的灣,一座吳越疆界碑詮釋了石門名稱的由來,一位文化巨匠傾訴了他的柔柔鄉情,一個距今7000多年的遺址,因座落在石門鎮的羅家角而得名,歷史在石門鎮有著太多精彩的傳奇色彩。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從杭州向北流經崇德、再向北流到古鎮石門鎮時,在這裡來了個120度的大轉彎,折向東流去。因為運河形彎如玉帶,所以這裡也叫石門灣、石灣、玉灣、玉溪。石門灣是千里古運河上第一灣。

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越國為抵抗吳國,在此壘石為門,故稱“石門”。唐初在此設水陸驛站,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置石門鄉。歷代官吏驛使、貢賦漕運、來往貨船,到了石門灣都會歇歇腳。舟車驛馬晝夜不絕,燈火明滅人聲鼎沸。南宋紹興中(公元1626年),在石門驛基建行幄殿(皇帝行宮);乾隆六下江南,也在石門灣上岸留宿。

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後,許多官宦、名士擇地營屋,交通便利的石門成為首選地之一。時任建炎中官門下侍郎的顏回裔孫顏岐,隨高宗南渡,築宅於石門鎮北,子孫留居,自成村落,名陋巷村。顏氏家族的遷入,為石門畫下了意味深長的文化符號。除此之外,還有兩支張姓的地方豪族南遷石門。張汝昌官至迪功郎,與石門酒官張子修為鄰,兩家並有池館園林之勝,號東西園,結社觴詠,時稱東西二張。《千家詩》裡,有一首宋朝人戴復古的《初夏遊張園》,寫的就是石門東西二張。《千家詩》與《三字經》一樣,是老底子讀書人最熟悉的書。因此,石門張家的影響,因這首詩名揚天下。詩云: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明清時期,憑藉大運河便利的交通優勢,大量大豆運銷石門,使之成為浙北乃至江南規模最大的油坊,清末民初石門及周邊至少有25家油坊。石門桑市規模甚至超過當時的府城嘉興,成為江南著名桑市。明代徐禎卿《嘉禾道中》中寫道,“問水來天目,看桑過石門。”這裡有晚青桑等十二種桑樹,與此相應,絲綢、棉布業交易也很發達……

從7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到現代文藝大師豐子愷,在鬱震宏先生的娓娓道來中,石門的悠悠歷史重現在大家眼前。現場的聽眾們在深深地感受到石門歷史輝煌,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產業發達的同時,更加提升對家鄉的認同感,不斷積蓄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