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自古美酒出“中山”    古河北地區的釀酒發展與傳承

作者:班得威醬

提到河北的酒類品牌,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位列中國主流白酒品牌的“衡水老白乾”,以及中國葡萄酒領導品牌之一的“長城葡萄酒”。

國內一眾酒廠受到了茅臺的影響,喜歡拿1915年的拿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世博會的前身)的獲獎狀況來驗證自己知名度及被世界的認可度。

根據1916年出版的由萬國博覽會中國代表團長陳琪主編的《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紀實》明確記載:中國酒類獲最高獎獲得“甲等大獎”一共有3款酒,

比較明晰的一款是山西的“高粱汾酒”,其他兩款,分別是直隸省(河北)的一款“高粱酒”以及河南省的一款“高粱酒”

。較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沒有品牌概念,河北和河南的兩款酒僅作為優秀的省份特產參與評選,所以考證起來相對複雜,而其他省份的參選白酒則只獲得二三等獎項,也側面說明,在當時山西、河北、河南的白酒口感初步獲得了當時國外品評師的認可。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

即使是今日,

歐美人

不太容易接受醬香型白酒,較為偏好清香型白酒

,所以國外對白酒的品評,會受限於理解的不足,難做出足夠公平的評價。

而最近數十年來,北方品牌普遍不善於營銷,很多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產品的白酒品牌,漸漸落寞,有著一群本地擁躉,在所屬城市那“一畝三分地”苟且,而不去做外埠市場開發,此類現象在河北、山東等省份特別明顯,然而這些地方,又是名副其實的“飲酒大省”,如:山東、河北的白酒銷量多位京東等平臺每年的白酒銷量統計的前列,這還不算眾多地方酒廠根本不在主流電商平臺上做線上銷售,單純依靠線下口碑支撐。而這線下瘋狂的以超大容量的油桶、純淨水筒灌酒貼標銷售的樸實作風,直讓外省人看到直乍舌,然而這些地區的人的“海量”,其實是有著傳統的,古時的冀南地區,不只是酒文化的傳承發揚者,更在中國的釀酒歷史上貢獻頗多。

冀南地區——燦爛古代文明中孕育出釀酒技術

古代的冀南地區,是“三皇之首”伏羲生活的地方。伏羲生於甘肅天水,後與女媧在伏羲臺(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新樂市區北郊2公里處的何家莊村之東隅)成婚,並在此結罟教民漁獵、養犧牲以充庖廚,嘗百草制九針、種五穀轉向農耕,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目前僅在目前石家莊地級市管轄區域內,與酒有關的“世界之最”就有多個重量級的考古發現。

河北年代最早的酒器實物——來自仰韶文化時期

石家莊市南楊莊新石器時期早期遺址(今河北省石家莊南楊莊),出土了距今5500多年前用以灌酒和盛酒的器皿。也以此證明,冀南地區是中國釀酒技術的發源地之一,其釀酒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新時期時代。

世界最早的酒麴實物及釀酒作坊——距今3400多年

中國釀酒傳承千年的固態發酵方式,其核心就是“酒麴”,有個說法叫做“曲為酒之魂”,這句話可不是說說的,白酒的的酒香及多種風味,多來自於酒麴,評價一款酒“不容易上頭、不容易醉”也多與酒麴有關。

1972—1974年,考古專家對石家莊市藁城縣臺西遺址進行了挖掘,出土了3000餘件完整文物,經過專家研究鑑定,均屬於商代中期。其中在一個編號為“14號房屋”的遺址內,發現了大量陶器,出土後清點共計46件。其中以甕和大口罐為最多,另外還有“將軍盔”、漏斗形器、尊、壺等盛器和容器。

考古工作者從一個殘甕中收集起來的灰白色水鏽狀沉澱物,重達8。5公斤。一部分灰白色粉末被送到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經過科研人員的鑑定,確定這正是釀酒用的酵母,隨著鑑定報告公佈,這些3400多年前留下的灰白色沉澱物,正式成為了世界上儲存年代最為久遠的酒麴實物,至今還未被類似考古發現所打破,驗證了至少在商代,藁城人們就已經掌握了人工培植酵母菌並用來釀酒的技術。

與此同時,考古工作者將“14號房屋”特殊的建築結構結合來分析,推測這裡很可能是一座專門釀酒的手工作坊,擁有一整套釀酒用具,可見3400多年前,藁城地區已經存在釀酒作坊了。

建國前,藁城有燒鍋的村就有幾十個,可以用“星羅密佈”形容,主要釀製黃酒及白酒,後有10多家藁城地區釀酒作坊,於1944年組建了後來的“國營藁城市酒廠”,直到今日,藁城人在當地被稱為“最能喝酒”的存在,藁城的“宮酒”作為非遺、老字號產品,成為了石家莊特產酒品。

世界現存的最古老的實物酒——來自距今2200多年前的“中山國”

1974年,考古人員在石家莊市平山縣發現一處戰國時期中山國王的陵墓,有數量龐大的陪葬器具,總數近2000件,包含青銅禮器、樂器、雕塑、生活器具以及玉石器、陶器、漆器等,而且都有配葬墓與車馬坑。

讓人驚異的是,在發掘中山王墓的過程中,分別發現了一件扁銅壺和一件圓銅壺,壺口都有銅蓋密封,考古人員晃了晃,感覺裡面有液體。打圓壺後,頓時,一陣詭異的香氣飄出。考古專家們把這兩壺酒液送去北京,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所對壺中的液體進行了鑑定。鑑定結果表明這兩種酒是用糧食釀造的,酒精也已揮發得只剩下萬分之零點五。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實物酒。

中山國的釀酒事蹟廣為傳頌,代表當時高水平釀酒技術

中山國存在和滅亡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如果戰國七雄秦、楚、齊、燕、韓、趙、魏後,那麼在第八雄的有力競爭者中,“中山國”多被推崇。中山國是嵌在燕趙之內,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一個由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因城中有山得國名。中山國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幾乎躋身強國之列,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就被趙國所滅,曾定都靈壽(今石家莊市平山縣)。

中山國有“中山美酒千日醉”之說。《周社》說:“清酒,今中山冬釀接夏而成。”宋代,蘇東坡出任中山知府時,又釀造出了“中山松醪酒”,迷倒了千百年來的文人墨客

《戰國策·魏二》有一篇記載是:“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遠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智慧賢明而又務實的大禹沒有被美酒醉倒,品嚐完了,讚歎、預言,而後繼續治水去。但他也承認儀狄之酒非常美好,看來中山國(狄姓)的酒三皇五帝時就聞名天下了。禹的預言果然很準。商紂王就“以酒為池”,把一個殷商王朝淹死在酒池之中。

《搜神記》中記載了一個叫做“狄希”的中山國釀酒師的故事。

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飲之千日醉。時有州人姓劉,名玄石,好飲酒,往求之。希曰:“我酒發來未定,不敢飲君。”石曰:“縱未熟,且與一杯,得否?”希聞此語,不免飲之。復索曰:“美哉!可更與之。”希曰:“且歸,別日當來,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別,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經三年,希曰:“玄石必應酒醒,宜往問之。”既往石家。語曰:“石在家否?”家人皆怪之,曰:“玄石亡來,服以闋矣。”希驚曰:“酒之美矣,而致醉眠千日,今合醒矣。”乃命其家人,鑿冢破棺看之,冢上汗氣徹天,遂命發冢。方見開目張口,引聲而言曰:“快哉!醉我也。”因問希曰:“爾作何物也,令我一杯大醉,今日方醒?日高几許?”墓上人皆笑之,被石酒氣衝入鼻中,亦各醉臥三月。——《搜神記·卷十九》

故事大意:有個叫狄希的中山國人,善於釀酒,經他手釀過的酒喝下後,3年才可以醒過來。有一名士叫劉玄石,特別喜愛飲酒,而且千杯不醉。一聽狄希釀造的酒讓人千日不醒不相信此言,就登門求飲。狄希便給了他一杯酒。劉玄石一飲而盡回家後真的醉死過去。三年後,當狄希和劉玄石的家人挖墳破棺,果然見劉玄石醒來。當然這只是故事罷了,即便不吃飯,棺材也給悶死了。

《周禮·酒正》介紹了先秦時期酒的三種類型。一是“事酒”。賈公彥認為是“冬釀春成”。二是“昔酒”。“久釀乃熟,故以昔酒為名。對事酒為清,對清酒為白。”也就是說酒液比事酒要清亮透明,但比清酒要渾濁。

三是“清酒”。鄭玄認為清酒的釀造技術如同中山酒,“中山冬釀,接夏而成。”賈公彥認為:“此酒更久於昔,故以清為號。”看來釀造時間長短是酒體是否清亮透明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些介紹側面也反映出中山國釀酒工藝精良,同時,也提到,

中山酒的酒精度數要高於其他地方

中山國與山西杏花村 兩者釀酒技術高度關聯發展

說到中國高度數白酒的發展,都繞不開山西杏花村,它被認為是白酒的發源之地,在其發展的歷程中,曾受到古中山國白狄人釀酒技術的影響。

山西杏花村,被稱作我國蒸餾酒的發源地,與當時其他地區一樣,由於還沒有掌握蒸餾技術,所生產的酒度數不高,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克林先生在《晉文化與北方青銅器文化關係探索》一文中指出:“考之於史,晉國從一開始就與戎狄尤為親密,這一點已凝固在晉文化中,並推動其文化的發展和晉國曆史的前進”。

杏花村數千年的釀酒技藝發展過程中,受到了較多的中山國北狄民族釀酒技藝的影響,有學者道:“研究晉文化需要認真對待北狄,研究汾酒文化不能不研究北狄酒。”

《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北狄可以分為三個大的支系:白狄、赤狄、長狄。白狄主要分佈在南流黃河晉陝大峽谷兩側的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相對獨立,白狄人的聚居地在陝西的綏德地區和晉西北。綏德地區與山西呂梁市隔黃河相望。黃河東岸山區屬於今山西呂梁市和忻州市管轄。由於白狄與晉國一直是比較合作的關係,所以白狄在山西境內多有發展,與晉國居民的生活區犬牙交錯,後東遷到了現今的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一帶,開創了鮮虞中山國。

西北大學段連勤先生在《北狄族與中山國》認為,白狄東遷是晉國和戎政策推行的結果。《左傳》襄公十八年(公元前 555 年)載:“白狄來。”杜預《集解》:“白狄,狄之別種,未嘗與魯接,故曰始。”《公羊傳》雲:“白狄來,……何以不言朝,不能朝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 545 年)載:“夏,齊侯、陳侯……白狄朝於晉,宋之盟故也。”由此說明白狄來到了太行山東麓河北地區,不僅立足且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白狄與晉國之間有朝見的關係。

中山酒,其實就是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白狄人東遷至河北以後釀的酒。

今天的陝西省清澗縣發現的李家崖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堆積有 10 釐米的農作物遺存,經西北農學院鑑定為糜子。糜子是古代北方釀酒的主要原料。

而以山西汾陽杏花村為中心的晉中地區考古學文化,包括釀酒文化,從仰韶文化到商周時期,幾千年一脈相承,未因外地居民的遷入而出現文化的劇烈變化。白狄人在山西的聚居地與汾陽杏花村,今天同屬於山西省呂梁市。柳林、中陽、石樓、臨縣在汾陽杏花村西面不足百公里。

據推測,

白狄人的釀酒技術來自杏花村,在與杏花村的交流中,把自己的釀酒技術提高至當時的杏花村的水平

之後又做了進一步改良發展,

中山國的釀酒師不計成本且精益求精,把發酵期延長到6個月,提升了酒的度數

同時,中山國白狄人的釀酒技術又返回來影響了杏花村。後來杏花村長達1000年名酒——乾和,就是這樣的工藝。

現在山西杏花村汾酒廠也做一部分延長髮酵期的白酒,叫“壓排酒”,主要作用是增脂增香。另外,米酒延長髮酵期也有沉澱的作用,可以使酒體變得很清亮。

自古人開始會用糧食釀酒至唐宋時期,中國史書、詩詞記載所提到的酒,其實都是黃酒,因為現在業內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在元朝才出現蒸餾技術,真正出現高度蒸餾白酒,則是在明清時期。而“蒸餾”技術,則是“黃酒”從量變到質變,升級為“白酒”的一個關鍵所在。

蒸餾燒鍋在河北多地發現,中國進入“白酒時代”

宋代以後,由於煉丹技術的進步,在我國首次發明了蒸餾裝置。從傳統的溫水釀酒法過渡到蒸餾釀酒法,是中國釀酒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

1975年從河北省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青銅燒酒鍋,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燒酒鍋由黃銅製成,有上下兩器,上器是冷卻器,下器是甑鍋,套合組成。可證明至少在宋代我國已有蒸餾酒。而在吉林白城市以及哈爾濱阿城區,也發現了年份十分接近的蒸餾酒器。

1998年,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劉伶醉酒廠車間技術改造過程中,“劉伶醉燒鍋遺址”被發現,後逐漸發現了房基、水溝、窖穴、灶等遺蹟,根據地層關係和出土的遺物分析,該遺址的年代不晚於金元時期。

“劉伶醉燒鍋遺址”的發現,為研究華北地區乃至中國白酒釀造工藝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獲得了眾多榮譽:首批中國食品文化遺產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名單。遺憾的是,雖然劉伶醉所擁有的800年曆史的國寶級遺址比“水井坊”更早,但是品牌運作能力則是天壤之別了。

進入新時代 河北人對酒的熱愛及發展從未止步

在中國酒文化歷史發展的若干個重要節點上,皆有勤勞的燕趙、中山人民的參與,雖然有一些先祖可能曾是來自異域的外族,如今卻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血統之中,進入到新時代,河北人民依然貢獻著的智慧,不斷對白酒進行改良,滿足人民群眾越來越高的對酒的追求。

紅星二鍋頭——石家莊人民送給北京和新中國的禮物

中山國燦爛的釀酒文化傳統,在新中國成立後,竟也獲得了傳承。

二鍋頭酒是由中國古代的燒酒發展而來的,明代《北京志》中提到“京師之燒刀與棣之純棉也”。燒鍋作坊取酒時一般要透過三次冷水取酒,第一次獲得的酒體被稱為酒頭,第二次則被稱為二鍋,第三次被稱為酒尾。國內大多數二鍋頭酒都是麩曲清香酒,釀造起來節省糧食、週期短、產酒量大,所以二鍋頭酒普遍價位較低,在糧食緊缺的年代很好地滿足了民眾飲酒的需求。

二鍋頭酒與河北有著很深的淵源,尤其是紅星二鍋頭和牛欄山二鍋頭。

1949 年以後,順義縣以牛欄山地區公利、義信、魁盛、富順成四家著名燒鍋為基礎合營生產,並於 1952 年成立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工業廳酒業生產管理局國營牛欄山制酒”。這就是牛欄山酒廠的前身。

而“紅星二鍋頭”,則是徹徹底底的由石家莊制酒廠開創的品牌

,直到今天,石家莊的本地特產裡面,還有著一個本地人熟知的“紅星包子”,以及酒廠附近的“紅星街”,

第一批運送到1949慶典的“紅星”二鍋頭酒其實就是在石家莊制酒廠釀造的陳酒。1954年石家莊公營釀酒廠的直屬上級,輕工業部發文將“紅星”商標劃轉至國營北京釀酒廠。紅星酒廠建廠初期,也從石家莊抽調了不少骨幹技術人員,援建了北京釀酒廠。

1949年年初,按照上級指令,石家莊公營釀酒廠副廠長馬少峰帶領部分技術人員和幹部奉命北上支援籌建華北酒業專賣公司試驗廠——北京紅星釀酒集團前身。馬少峰從此成為該廠第一任廠長,部分技術工人留下成為建廠元老。“紅星”商標是石家莊公營釀酒廠下屬分廠石家莊露酒廠的註冊商標,是新中國第一批註冊商標,寓意“紅星照耀中國”,該商標1954年之前一直由石酒擁有和使用。1954年,石酒的直屬上級——中央人民政府輕工業部(1953年,石酒由財政部劃歸輕工業部)發文將商標劃轉至北京,至此,“北京紅星二鍋頭”誕生了。

“紅星二鍋頭”也成了“大眾的好酒”的代名詞,的各種低價位產品始終保持著高銷量,一直穩坐北京地區低端白酒市場的第一把交椅。

然而,如今的石家莊制酒廠有限公司,雖然曾經頂著國內最早的國營酒廠等眾多榮譽,但如今卻越來越寂寥了,其主推的“石家莊大麴”等產品連結在京東上搜不到,估計主供當地線下。

新白酒香型開創者——衡水老白乾

雖然河北人愛釀酒愛喝酒,自古以來從未改變,然而進入最近三十年來,本地釀酒行業的衰落也是顯然易見的,衡水老白乾算是相對發展較領先的品牌。

然而在被市場和國家認可之前,老白乾走過的多少彎路,只有它自己最清楚,但它確實是一個敢於嘗試和創新的代表性酒類品牌。

在早期幾屆酒瓶會上,老白乾接連失利,然而,同樣來自河北的叢臺酒,燕潮酩、迎春,都獲得了國優的稱號,客觀的說,無論是從臺還是迎春酒,在當時也是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產品,口碑尚可,而衡水老白乾在當時甚至沒能打過本省兄弟品牌。

1982年,老白乾開始走向大刀闊斧的創新之路,開始使用大麥豌豆混合曲,兩排清工藝,各個環節全面向汾酒看齊,老白乾發現衡水這個地方,即使按汾酒的清香來做,還是老白乾味,最主要原因就是微生物環境不同所導致。如果按老白乾香型標準來看,汾酒口感就不夠醇厚。1989年,老白乾開始決定走自己的路,成立了老白乾香型白酒協作組,最終確立了《老白乾香型白酒》國家標準—GB/T20825。

2004年,老白乾香型正式被列入中國白酒的第十一大香型;2007年 《老白乾香型白酒》國家標準實施,標誌著老白乾香型國家標準正式確立。

自此老白乾香型作為中國十一大白酒香型之一,憑藉“飲後舒適,不上頭”的酒體風格在行業獨領風騷,受到深受消費者認可。

河北省歷年白酒獲優質產品一覽

文章最後,附上一張檔案庫裡的來自幾十年前的檔案掃描件,河北省歷年白酒優質產品一覽表,一些老品牌直至今日還存在,而另外一些老品牌則消失了。如果你有表上的其他還在銷售中的河北老酒廠的產品(建廠時間大於60年),歡迎評論中發我補充。面對市場上層出不窮的營銷強勁卻沒有沒有廠房和研發能力的新品牌,消費者難以辨別其中的真假勾兌,不妨挖掘一些默默無聞的老酒廠的產品,上面提到的這些河北老酒,曾紮根於四五代河北人的記憶之中,成為愛酒人士不可磨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