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我月入過萬,掏不出份子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松果財經,作者 | 朱茱

國慶假期即將到來,你是否也收到了一堆親朋好友的婚禮請柬?

筆者的同事小林直嘆:“我國慶節要跨越五湖四海,去參加三個婚禮”。現如今像小林這樣,國慶小長假變成了卻變成了婚禮趕場子的現象數不勝數。

去年國慶,更是出現了一條:“一男子國慶節要參加23場婚禮”的微博熱搜。內容大致是,來自貴州畢節市的雷先生,統計了一下,在國慶假期前後十多天裡,一共接到了23場婚禮的邀請。有網友調侃到,“這份子錢加起來都能換一輛車了”。更是有不少網友好奇,“份子錢應該隨多少?”

一時間,“份子錢”也成為了當下討論度很高的話題之一。

近幾年,份子錢的漲幅開始變得“肆無忌憚”。高昂的份子錢,勸退無數人,大家越來越不願意參加婚禮,甚至希望在婚禮當天“人間蒸發”。

節節攀升的份子錢,讓大家懼怕參加婚禮,也成為了壓垮打工仔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為什麼工資止步不前,份子錢卻能飛速增長呢?紛紛扎堆於國慶假期舉辦婚禮,是新人的“福利”,還是行業的“福利”呢?誰才是幕後贏家?

“份子錢”的演變史

據“穀雨資料”調查報告顯示,本次調查統計了全國各地的婚禮份子錢情況。85。6%的調查物件都表示曾為婚禮隨過份子錢。可見,幾乎沒有人能逃過這枚“紅色炸彈”。然而,給當下年輕人造成經濟負擔的禮儀習俗到底是從而何來呢?

這一禮儀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起源於清末民初,在當時,送份子錢是上流社會辦喜事必不可少的專案,尤其是滿族八旗,為了體現身份更講究隨份子錢的禮節。

但到了解放初期,婚禮形式都十分簡單,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不流行送份子錢的。

在“文革”時期,親朋好友之間用互送禮物,代替送份子錢,作為祝福新人的一種方式。

直到改革開放後,隨著商品經濟觀念深入人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隨份子的禮節再次興起。而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人情關係,隨份子的禮節便成為了一種民間習俗和傳統。

但近幾年,份子錢卻開始變味兒。

網友表示:“如果說彩禮是愛情的試金石,份子錢就是檢驗友情的一大標準。”

現如今,婚禮開始越辦越奢侈,份子錢也開始越掏越多。網友調侃道:“婚禮請柬就好像一張欠條,結婚的在討債,已婚的在還債,未婚的早已負債累累。”

同時,為了維持關係,份子錢的金額也成為了一大玄學。“閨蜜結婚送多少合適”、‘“領導同事結婚,份子錢隨多少合適”等話題開始也開始頻繁登上熱搜。

然而,份子錢應該送多少合適呢?根據“穀雨資料”調查顯示,天津、上海、北京,是給份子錢最多的地區,都在1500元以上,而全部平均份子錢也達到了831元。一個婚禮的份子錢就高達1500元,碰上即將到來的國慶婚禮“黃金週”,即便是大都市的白領也可能會被份子錢榨乾。

份子錢猶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人情消費也讓年輕人們苦不堪言。

“份子錢”的演變史

過去,親朋好友婚嫁喪娶,送上幾十元或者禮物表達心意即可。如今,500元都不好意思寫名字,1000元才算說得過去,萬元以上甚至不足為奇。

不僅是份子錢的金額在變化,隨份子的情況,也不再拘泥於婚嫁喪娶,而是孩子出生、金榜題名,甚至寵物過生日,都需要掏出自己所剩無幾的工資。

又是什麼導致份子錢越來越高呢?

首先,隨著當下經濟的迅速發展,物價也隨之水漲船高,導致置辦一場婚禮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從高昂的彩禮,到隨便幾十萬的婚禮策劃,再到結婚必備三件套:車子、房子、銀行卡。

物價的哄抬導致婚禮變成了新人們的一種沉重負擔。

其次,婚禮畢竟一生只能舉辦一次,導致了各種攀比心理,婚禮辦得大為風光,各種豪車,就連婚宴的食材都是山珍海味,而且一桌才八個人,不得不讓人感嘆,“這一場婚禮不得傾家蕩產”。面對如此豪橫的婚宴,大家表示“500元都拿不出手”。攀比心理讓婚禮變得失去了原汁原味,也讓祝福變得不再像祝福。

如今,要參加的婚禮也越來越多,甚至“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也會給你發請柬。有人調侃說,對有些新郎新娘而言,擬定請客名單,是他們這輩子記憶力和聯想力最好的時候。請你喝喜酒也有可能是十年不聯絡的人突然出現在你面前的最可能原因。

每一個都給當下婚禮帶來了沉重的包袱,份子錢自然而然也成為了當下婚禮“回本”的一種有效途徑。

也正是如此,紛紛選擇在國慶小長假舉辦婚禮,更是能夠回血一筆。

請柬似炸彈,為何份子錢會越來越高?

那麼賺得“盆滿缽滿”的新人,又把這一筆錢花在了哪裡呢?其實,最終可能流向了化妝、婚禮攝影、婚紗定製、珠寶、酒店等行業。

近年,我國結婚登記人數呈下降趨勢,但隨著90、95後成為主力人群,他們對結婚消費有著更高的投入,消費總額仍然“堅挺”,婚慶行業現在經歷從“粗放走量”到“精細化服務”的轉型。“前瞻研究院”預測2020-2025年,我國婚慶產業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0。94%,至2025年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4萬億元,達到41474億元。

其中,與婚慶產業規模日益增長相對應的婚慶公司,也在資本市場逐漸吃香。根據“婚禮紀”公開的資料顯示,目前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最新的一輪融資達到7000萬美元。

以及作為後起之秀的“蜜匠”,也在飛速發展。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成立四年的時間,目前也已經完成1輪融資,交易金額為千萬級人民幣,估值超4億。

能夠獲得多輪融資,有部分原因就是資本主義市場嗅到了婚慶產業的賺錢點,大家越來越主動願意為婚禮花錢。而處在一個“顏值經濟”時代,大家紛紛希望把婚禮“辦好看”。

據《2020年中國結婚消費趨勢洞察》公佈的報告顯示,2019年平均每對新人結婚消費達22。3萬元,是五年前的3。5倍,其中婚紗禮服和婚禮策劃增長明顯,高達5-6倍。

總而言之,新郎新娘辛辛苦苦得來的份子錢,最後可能都進入了婚慶公司等相關行業的口袋之中,而“交了”多年份子錢的人,可能也正如包貝爾電影《大紅包》裡所表現的那樣,總要辦一個婚禮才能“對得住自己的錢包”,如此迴圈反覆,中國式人情社會得以延續,而份子錢這個習俗,也隨著社會發展形式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