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從全民追捧到群嘲,"公知"光環褪去的王朔,到底經歷了什麼?

“公知”顧名思義就是“公共知識分子”,美國哲學家雅各比在《最後的知識分子》一書中最早提出了這個概念,並認為“公知”必須有專業素養、世界視野、社會責任感、有改造社會的行動,擔當社會引路人的勇氣。

民國年間,魯迅就是最早的“公知”,他的一言一行都足以帶動社會的風向,從《狂人日記》到《朝花夕拾》幾乎處處都透著批判思想,胡適、朱自清、郭沫若一類的知識分子,都認為是最早的“公知”。

2005年,中國知識分子作為“公知”的獨立性社會群體的雛形也慢慢形成,他們言辭犀利,發表言論往往都劍指社會的現實問題,“公知”也得到了絕大部分人的認可。

隨著網路的發展,“公知”在網路上的號召力也大了起來,可以說一言一行都有著不小的社會影響力。支持者將“公知”也視為精神楷模,不過“公知”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網路上的大部分“公知”說出的話多多少少讓人難以理解。

“打假鬥士”方舟子是21世紀崛起了新“公知”,他批判了科學界、教育界、娛樂圈大半個社會領域,引發巨大爭議時,他的一些言語看起來也相當可笑,如:中國沒有大象,所以象棋是印度發明的!

熟知古代歷史的人應該也知道,在商朝,象是存在的,還有以大象為原型的青銅尊,方舟子言論一出,立刻被人拔出學歷造假、涉嫌挪用捐款一系列的醜聞。

著名畫家陳丹青,作為“公知”的一員,在行為上也是特立獨行,自嘲不會演講,只會講段子,帶顏色的,在他的講臺上,聽眾最多,反響最熱烈,敢講他人不敢講的真話,不過陳丹青太過於負面了。

他的畫、他寫的書、他的講話,雖然有時候很精彩,但無不充斥著負面思想,這些負面思想也是陳丹青引發巨大爭議的原因之一。

王朔,同樣是一個敢說真話的人,自從九十年代以來,王朔作品和人一直都爭議不斷,人稱“痞子”作家,大半個文壇他都罵了一個遍,對許多名人都帶著犀利的激烈批判:比如:郭敬明、金庸、齊白石、李敖……

然而王朔在個人感情問題上引發了更多的關注,跟妻子離婚,選擇了徐靜蕾,就連女兒結婚時,他都沒有露面,最有爭議的還是那句:我這輩子對不起妻子和女兒,但死後財產全歸徐靜蕾。不過王朔的文筆確實非常不錯,出版的《王朔文集》打開了文壇出文集的先河。

在10年前,人們還相信著“公知”,現在“公知”一發表言論,常常都會遭到質疑,甚至被群嘲。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大部分的“公知”都是以懷疑國內的種種出名,批判這個教育制度不好,那個科研又比不上誰,或許在十多年前,沒人質疑,但是現在國家強大,網路發達,我們對國內外的事情多多少少能夠了解一二,也擁有自己了想法。

大部分的“公知”變得也低調了起來,不論何時,人們也更加理性的去看待“公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