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2000年,雲南玉溪特大發現,水下出現“古滇國”

如果說世界上有什麼東西,總會引起人類無盡的幻想,那一定是深邃的大海大湖。因此無數冒險家,都將探索深水作為自己的目標。

而就在雲南玉溪,一個古老的傳說引來了一位資深潛水員。這個潛水員名叫耿衛,自小就在玉溪市長大。

從小他就有一個夢想,就是探索玉溪市境內的一個湖泊——撫仙湖。因此長大後,耿衛就去從事了潛水員這一職業。

而在2000年,一個突發事件讓他有機會,完成在撫仙湖潛水的夢想。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次潛水,竟然會揭開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秘密。

離奇失蹤的漁民

2000年下半年,雲南玉溪市澄江縣的幾個漁民,相約去撫仙湖捕魚,結果這一去就是好幾天。漁民的家人以為是捕魚過程中出事了,所以就約上幾名好友前往撫仙湖尋找。

但眾人只在岸邊找到了漁船,卻沒有發現漁民的身影。考慮到捕魚過程中可能出現意外,導致漁民落水淹死。

出於謹慎,眾人只能登船並在湖中拋下漁網,看看能不能撈到什麼線索。

(漁民家人正在向記者介紹情況)

這一撈不要緊,第一網扔下去就撈到了一個重物。但是剛把漁網拉上來,船上的眾人就嚇得把手鬆開了。

漁網裡的東西看著既像屍體又不像屍體,說它像屍體吧,怎麼外面結著一層粉白色的硬殼。說它不像屍體,但是形狀又和人體非常相似。

(當年負責此事的公安人員,正在講述現場情況)

無奈之下,眾人只能撥打了報警電話。十幾分鍾後,民警與法醫就趕到了現場,開始對漁民撈上來的奇怪物體進行檢查。

經驗豐富的法醫一看到那個物體,就斷定這是人的屍體。之所以能如此肯定,是因為在雲南地區落水死亡一段時間的人,被打撈上來後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水底化學反應示意圖)

這是因為雲南地區的活水,大多屬於重碳酸鈣水質,也就是民間俗稱的硬水。

任何物質在這種水體中長待,都會在表面結上一層由碳酸鈣構成的硬殼。

類似的情況,在1990年撫仙湖船難中也出現過。

只是經過檢查,被打撈上來的這具屍體是一個女屍,並不是失蹤的幾名漁民之一。漁民的家屬見狀,就打算尋找潛水員下水尋找,哪怕付出再多的錢,也要看到家人的屍體。

周圍的村民見狀急忙上前勸誡,久居撫仙湖周邊的村民都知道。

撫仙湖的水面看著風平浪靜,實際上水下暗流湧動,一旦人掉入水中,被水流推到十幾公里,甚至上百公里遠的地方是很常見的。

(撫仙湖看著風平浪靜,實則兇險異常)

這種情況下要潛水員下水,別屍體沒找到,再把潛水員也搭進去。但是漁民的家人非常堅定,當場就打電話尋找願意下水的潛水員。如其他村民所想的一樣,很多潛水員一聽是撫仙湖出的事,當場就回絕了。

不過就在漁民家人即將絕望的時候,一個名叫耿衛的潛水員主動聯絡,表明自己願意下水。隨後耿衛就駕車來到了撫仙湖,開始準備下水。

(耿衛正在準備下水)

當地村民出於好意,在耿衛做準備工作的時候,向他說明了撫仙湖的可怕之處,希望他知難而退,不要為了錢枉送了大好性命。

面對村民們的好意,耿衛笑著說出了自己的來歷:

“大伯大姨,我就是撫仙湖周邊長大的。放心吧,這湖水我下去過好幾次了,裡面什麼情況我熟得很。”

見到耿衛如此堅持,村民們看著耿衛一步一步走進湖水中,並在心中祈禱他能安全歸來。

(耿衛正在講述他在水下看見的東西)

水下奇景

耿衛之所以如此信心滿滿,是因為他確實對於撫仙湖的水下情況很熟悉。由於從小的夢想,耿衛在長大後不但考取了潛水員證書,還多次進入撫仙湖潛水,幫助當地人尋找失蹤的親屬,或打撈遺失物品。

在耿衛日後的回憶中,他曾經提到過撫仙湖的水下狀況。撫仙湖部分割槽域之所以會有激烈的水流,主要原因在於湖底存在數個流量較大的湧泉。

只要避開湧泉所在的區域,就能減少被激流裹挾的可能性。

(考古人員拍攝的錄影畫面)

下水十幾分鍾後,耿衛突然發現在不遠處的湖底,有一片相對整潔的區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耿衛立刻向那個方向游去。

接著他就看到,湖底似乎存在著一個人工建築。

按照耿衛的回憶,露出泥土的部分是一條條由石板構成的臺階。

不過,因為此時的任務是尋找失蹤的漁民,所以耿衛只能將此事記在心裡,然後繼續尋找屍體的跡象。

只是經過一天的工作,耿衛也並未找到任何蹤跡,所以只能空手回到岸上,向等待已久的家屬報告。

(事後專家制作的水下建築復原圖)

但耿衛對於自己之前發現的水下建築,始終是不能忘懷。

於是在結束搜尋過後的半年時間內,他連續下水三十八次,還專門買來了水下攝影機,拍攝那些被他發現的建築或可能是人為留下的痕跡。

2001年年初,耿衛將自己的發現連同拍攝的錄影,編撰成一份專題報告,遞交給了雲南省文物局。

耿衛提交的這份報告,引起了雲南有關機構的注意。為了確認報告的真實性,雲南文物管理局派出考古隊,進入到撫仙湖周邊進行調查,為下一步考古行動做好準備。

(水下建築的一部分)

考古隊兵分兩路,一路查閱撫仙湖周邊的考古資料以及傳聞。另一路則在耿衛的帶領下,潛水進入撫仙湖湖底,確定水下建築的具體位置。

結果剛下水,考古隊員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到了。

在耿衛發現石質臺階的地方,又出現了幾座規模浩大的建築。

看起來似乎是因為水流變動,導致一部分泥土被沖走了,這才讓建築的頂部暴露了出來。

雖然建築的下半部分依然被泥土掩蓋,但還是能看出來其中一座類似金字塔形狀的建築,高度應該在十五米至二十米左右。

(水下古城中的石質欄杆)

經過清點,水下東北方向這片區域中,共存在八座石質建築,以及大約三百米左右長度的石板道。

其中除了最先發現的金字塔狀建築外,還有一個類似古羅馬鬥獸場的圓形建築,十分引人注目。

這些建築的存在,證明了這片地區在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極其發達的文明。

就在水下的考古隊員看著巨大的石質建築驚歎不已時,另一路調查組也從過往的文獻中,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石寨山古墓群,目前被證明與古滇國密切相關)

根據過去30年的記錄看,撫仙湖周邊的李家山、帽天山、石寨山都曾發掘出古滇國文物。

並且專家還發現了一個當時被忽視的細節,這三處古墓的正門,都是朝向撫仙湖方向的。

根據遺留的日記,當年的考古學者將這一情況,視為古滇國與漢族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因為背山望水在漢族風水學說中,是非常適宜修建墳墓的。

但從撫仙湖內發現的水下建築來看,這一點恐怕沒有那麼簡單。一名考古學家甚至斷言,撫仙湖下的建築,就是失蹤已久的古滇國遺址,必須馬上開始對其進行全面調查。

(水下遺蹟中不明用途的石板復原圖)

只是,說話容易做事難。

當幾名下水的潛水員將建築的分佈,標註在地圖上後,眾人發現水下建築的覆蓋面積大的驚人,足有2.4平方公里之多。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的限制,一個縣城的覆蓋面積能有0。5平方米就算非常大了。在歷史上,只有長安、北京這樣的千年古都,才有可能發展為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小。

一個群山環繞的文明,竟然能發展出2。4平方公里的城市,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而現在,這個遺蹟目前所處的位置以及它的規模,都成為了考古發掘的障礙。

因此對於是否要繼續發掘水下遺蹟,考古隊內的意見出現了分歧。

(水下古城的建築分佈點)

水下考古不同以往,不但發掘人員的規模受限制,下水的潛水員還可能遭遇危險。所以部分考古專家表示,應該等到技術進步後,再對水下古城進行考古發掘。

考古是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但不能以犧牲人命為前提。

不過就在考古隊為此爭論不休時,雲南省政府聽聞考古隊內的爭論後,特意送來了一個先進裝備——藍鯨號潛水器。

這是專門用於水下勘探任務的微型潛艇,能夠深入到水下上百米進行探測工作。是雲南省為了考古順利,特意從勘測研究所中借來的。

(潛水員與藍鯨號一同下潛,左側圓形物體是藍鯨號的探照燈)

看著先進的藍鯨號,考古隊內的爭論暫時停止了,隊員們爭先恐後的進入到潛艇中,並伴隨著潛水員一同進入到水下古城中。

隨著潛艇探照燈的開啟,一座宏偉的水下古城出現在了考古隊員的面前。除了早已被發現的數座建築外,地面上還有諸多規整的石塊,明顯是經過人工打磨的。

但是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呈現在專家們的面前。

千古之謎

專家們對於撫仙湖水下的古城,是否真的是古滇國的遺蹟,產生了諸多的爭論。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這個不可思議的城市規模。

按照城市規劃的定律,一個城市的最大面積,取決於城市主流交通工具,在一個小時內能走多遠,這也是所謂一小時經濟圈這個說法的來歷。

(古代城市地圖,透過比例尺就能大致算出城市佔地面積)

中國古代大部分城市的新舊城區,基本都符合這一規律。

與古滇國同期的漢朝,按照考古發現的城市規模,縣一級普遍在0.25平方公里左右,換算過來大約是375畝地左右,而郡一級也不過才0.64平方公里

更重要的一點是,漢朝的城市普遍在平原、丘陵或地勢較為緩和的山區上,修建起來相對要容易。而撫仙湖南北兩側都是山,只有北部地區有一小片平原,也就是現在澄江市的所在地。

在這種地區修建巨型城市,是人類發展到工業時代才擁有的能力。證據就是現在的重慶市,在歷史上也不過是一個兩平方公里左右的城市。

而且重慶市能發展起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位於西南地區的交通要道上。

(清末學者劉子如繪製的重慶地圖)

所以專家們對於撫仙湖下的巨型城市,是否是古滇國的遺蹟持懷疑態度。更多人認為,那片遺蹟可能是多個文明共生交替的結果。

第二個疑點,就是水下建築本身。目前發現的所有建築,其主體結構都是石質的,這與其他地區的考古發現不符。

目前被證明是古滇國遺址的地區,其建築結構都是土木結構,而非巨石搭建。

一個文明不太可能在發展歷程中,突然轉變建築模式,並且還衍生出類似金字塔、圓形鬥獸場之類的建築。而中國國內發現的類金字塔建築,基本都處於文明發達、人口密集的地區,或者是古代戰場周邊(即用敵人屍體搭建的京觀),而撫仙湖顯然不符合這些條件。

(水下建築牆壁上發現的疑似人為製作的圖案)

最後一個疑點,則是水下建築的裝飾。

目前已知的古滇國文物中,基本都包含各類動物的浮雕,例如蛇頭、青蛙、猴頭等形象。

但水下建築中發現的符記,更多的是簡單的劃痕、數字以及太陽、人臉等形象。看起來應該是更加古老的文明,例如商周時期。

因此部分專家並不認同這裡是古滇國首都的說法,但是大家目前也沒有更好、更詳細的證據,可以分辨這座城市的真實身份。

所以針對這一地點的考古行動,只能暫時擱置。

不過,專家們也表示,這個古城的發現,意味著雲南地區存在著更加久遠的文明。

只是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依然無法支撐大規模水下考古行動。因此針對撫仙湖水下古城的一切行動都被政府叫停,等待未來技術進步後,再做新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