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演義》開篇詞,為什麼要選《臨江仙》?

這首著名的《臨江仙》,是毛宗崗本《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乃明代文學家楊慎的作品。

現存最早的《三國演義》,是明嘉靖年間的刊刻本,因此又稱為“嘉靖本”。後來,清初文學家毛宗崗對“嘉靖本”進行了增刪,使得其思想、藝術境界得到了重大提升,由此形成了我們現在讀到的“毛本”三國。

《臨江仙》這首詞,也正是毛宗崗移植進《三國演義》並作為其開篇詞的。

值得一提的是,《臨江仙》的思想內涵在移植過程中是“變味”了的。箇中原因,要從它的原作者楊慎說起。

一、楊慎以及他的《臨江仙》

楊慎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其他兩位,是明初名臣解縉,以及曾8次名落孫山、9次自盡不成的“小強”徐渭,我們耳熟能詳的唐伯虎並不在其中。

既然貴為才子之首,那必然是要高中狀元的。楊慎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父親乃明朝中期的四朝老臣、東閣大學士、首輔楊廷和。

楊慎的家庭不是一般的官宦之家,從他的祖父算起,楊家四代出了6個進士、1個狀元。

生於書香世家,加上天資聰穎,楊慎自然會透過科舉之路飛黃騰達。

可是,一旦走上仕途,這種顯赫的出身和滿腹的才學,帶給他的竟是負面效應。

楊慎是一個直腸子,當時面對明武宗的奢侈糜爛,他憤而直諫,可是卻遭到了皇帝的厭惡。悲憤之下,楊慎稱病還鄉,以示抗爭。

明武宗死後,明世宗繼位,楊慎因為為自己的父親請願,再次觸怒了皇帝,被髮配到雲南戍邊,至死不赦。

從此,楊慎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流放生活,到死也沒有返回故鄉。

楊慎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但這絲毫掩蓋不了這位大才子光芒萬丈的才華,在邊疆30年,他博覽群書,著書立說,奠定了大明第一才子的地位。

《臨江仙》這首詞,就是其著作《詞話》第三段“說秦漢”的開篇詞。

這是一首懷古傷今、感嘆興亡的詞,其中自然少不了要注入作者自身的人生不幸。

楊慎所感懷的歷史,也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無論是狀元的光環,還是流放的恥辱,到最後“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個人的人生如此,即便大如歷史興亡,也只是盡入漁樵們的閒話之中。

楊慎的詞,看似超然豁達,其實表達了人世的冷漠無情。一副顧影自憐的經典文人形象,躍然紙上。

二、被毛宗崗植入《三國演義》的《臨江仙》

同樣一首詞,在不同的大背景下,其意義與內涵會發生重大變化嗎?會的,《臨江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闡述這種變化以前,我們先要看毛宗崗對《三國演義》的修訂、點評,主要體現在哪裡。

因為篇幅有限,我們這裡化繁為簡,用4個字來概括毛宗崗的精神核心,那就是——“尊劉反曹”。

嘉靖本的《三國演義》,雖然也有“尊劉反曹”的意味,但對曹操本人的欣賞褒揚之處也不少。在描述曹操的字裡行間,一位雄才大略但又陰險狡詐的“雙面英雄”形象呼之欲出。

可是,在毛本《三國演義》中,這些美化曹操的文字被大量刪改,“尊劉反曹”的思想主線變得更加突出。

毛宗崗推崇劉備,將其作為“仁德”、“正統”的化身;諸葛亮不僅是“智絕”,其推動的北伐事業也是除暴安良、伸張正義之舉;關羽是“忠義”的化身,是天下無敵的“武聖”。

可是,毛宗崗無法改變歷史。作為仁德之君的劉備,最後以失敗而告終,悵然離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也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不光是劉備、諸葛亮的悲劇,更是歷史的悲劇。

而這種悲劇,與古人的常識是相違背的。古人常講:

“天命有常,唯有德者居之。”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

一般認為,仁者無敵,仁者必將成功,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可是,歷史的發展,往往不遂人願。

劉備、諸葛亮、關羽這些人們心目中的明主、良臣、良將,不但沒有取得天下,反而最終身死國滅。而以陰險奸詐著稱的曹操、司馬懿、司馬昭之流,卻先後雄霸中原,進而由其子孫完成統一大業。

這種遺憾,也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仁德於歷史,究竟有何用處?

“忠”也罷,“奸”也罷,一切是非成敗,轉頭皆空。而青山依舊在,夕陽依舊火紅。

總而言之,毛宗崗將楊慎的《臨江仙》引入《三國演義》,極大的提升了其思想境界。

楊慎的《臨江仙》是感嘆個人的命運無常,而作為《三國演義》開篇詞的《臨江仙》,則昇華了歷史的苦澀與沉重。

同樣一首詞,放在兩種不同的背景之下,顯現的韻味竟然大不相同,這也是這首《臨江仙》的經典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