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鴻鈞的實力有多強?秒殺聖人,一番話三顆藥讓西方教無可奈何

似乎有不少人覺得,鴻鈞出場後對西方二聖極盡客氣,以道門之祖的身份而與接引、準提結交,似已將西方當成了平等對話之人。我倒是讀出了相反的意味。為什麼?原因說起來真的再簡單不過,你看看萬仙之役後,西方還敢不敢再來中土就知道了。

一、兩句話

鴻鈞下山後,跟西方二聖一共就說了兩句話,我們可以聯絡上下文分析一下。

第一句:西方極樂世界真是福地。

鴻鈞初至,大弟子老子和二弟子元始率眾位門人一齊俯伏迎接,他表明來意,老子元始同聲應喏。遂來到蘆篷之上與二位貴客相見,開門見山便是這句話。

這是不是歆羨西方福地呢?當然不是。因為福地二字,實在不符合道門的至高逼格。道門聖人有多牛?單看他們的居住之地就能略窺一二。玉虛宮被稱為玉京金闕,老子住的地方叫玄都紫府,通天的道場碧遊宮又叫碧遊京,而鴻鈞住在紫霄宮。

何謂京?《公羊傳》說: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爾雅·釋丘》又說:絕高為之京。也就是說世間最大最高的地方才能稱京。何謂都?《左傳》說: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意為有皇族的宗廟和先君的地方才能叫都。何謂宮?專指帝王居住的房子。另外,道門聖人說的話一向被稱為符命或法旨。

可見,道門一向都喜歡跟皇帝看齊,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言行舉止無不如此。而福地能表示個啥?一沒有逼格,二隻是泛稱,三嘛,那還只是打招呼的客套話。

第二句話:吾與道友無有拘束,這三個是吾門下,當得如此。

鴻鈞說這話時,是因為“教主請鴻鈞道人拜見”,有爭議的就是這幾個字。從字面上來說,能得出兩種含義:

1、準提接引二人命令鴻鈞參拜他們;

2、準提接引二人請求拜見鴻鈞。

第1個意思,首先常識上就讓人難以接受,而且也確實不可能。因為鴻鈞第二句話顯然是說:他們三個是我門下才該跪見,你們不是我的徒兒,所以不用。而即便這樣說了,接引與準提仍然要先打完稽首才敢坐下。

稽首禮又稱作揖禮,是道家儀禮之一。作時需正對對方,雙手抱拳,舉至眉眼平齊處,深深彎腰,雙手抱拳自然下垂到與腹部平齊處,再立正抱拳於眉眼平齊處,同時口稱問候語。二聖對鴻鈞如此恭謹,已經說明了對這位道門老祖宗的畏服。

二、有緣之人

廣成子借旗時,準提勸接引時擺出過自己的主張:

西方雖是極樂,其道何日得行於東南,不若借東南大教兼行吾道,有何不可?

在這個思想指導之下,西方教在封神大戰中瘋狂摘桃子。馬元、孔宣、法戒、長耳定光仙、毗蘆仙這些人皆是截教強悍戰力,只因一句“道友與我西方有緣”,就都被收走。西方教賺得盆滿缽滿是在萬仙陣中,接引以乾坤袋收走三千紅氣之客,若截教萬仙是實數,即10000神仙,那麼這一下就讓西方收走了接近1/3。

截教家底基本上被西方教掏空,西方完全可以說是第二個截教。元始雖然一統道門,得到的實惠反而不如接引準提多。元始自以為清理的只是披毛戴角之輩、溼生卵化之人,但事實上在任何旁觀者看來,這都是道門精英的損失,且永不再來。

旁人尚且如此,封神世界至尊之一的鴻鈞難道看不出來麼?

萬仙之役後,封神大戰其實仍在繼續,道門金仙仍在影響戰局(收千里眼順見耳時,楊戩曾求玉鼎真人指點迷津),可是西方教,卻再也沒敢來中土挖牆角。

是不想、還是不敢出現?

我傾向於後者。很簡單,事情絕不會那麼巧,誅仙陣、萬仙陣時,準提道人都是聞風而至,就差在臉上寫著“快找我快找我”了,萬仙陣後能突然間改性了?

佛家經義,動不動就是無量世界、無量國土、無量諸佛、無量信眾,這才三千多人,離無量億還差著無量億,如何能夠!澠池縣的張奎,孟津戰場上的梅山七聖、棋盤山二妖及巨人鄔文化,甚至人間天子紂王,都是虎虎生風之輩,大可以隨西方教而去。別說他們看不起妖族,孔宣還是孔雀呢!

所以答案就是,鴻鈞下山目的有二:

1、為已經失控的闡、截之爭按下暫停鍵(相對次要);

2、阻止西方教繼續肆無忌憚搶奪道門的精英(十分重要)。

三、答案

鴻鈞前後中二聖只說了兩句話,就表示他確實看不起這兩位。大人物之間見面,總會想著增加彼此感情,或釣釣魚、或喝喝酒,絕不會這般平淡如水。

接下來鴻鈞只用了一招,便震懾住了蠢蠢欲動的西方。他叫三友過來,三友絲毫不敢反抗,一人吃下一粒丹藥:

此丹煉就有玄功,因你三人各自攻。若有先將念頭改,腹中丹發即時薨。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們太不像話了,老夫才出此下策;如果吃了這玩意兒再敢打架,丹藥會自動殺了你們。

這也太可怕了。站在世界之巔的聖人高手,號稱萬劫不磨的混元大羅金仙,鴻鈞卻是想殺就殺,並且是毫不費力的殺死。而在此過程中,三個徒弟沒一個敢稍有不滿,這就代表鴻鈞的境界已遠超聖人,踩死聖人可能會比踩死螻蟻費勁,但也多費不了多少勁——總之,近乎秒殺。

這無疑給接引、準提帶來了巨大到無法形容的震撼,令他們感到了由衷的恐懼。

為什麼書中寫毗蘆佛皈依和法戒投靠時,要用“千年後才見佛光”之語?

說明就算封神大戰完結,西方仍然恪守本分。又過一千年才敢行教於東方,漢明帝時方有白馬馱經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