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知名教授認為朱自清《荷塘月色》模仿蘇軾,寫得俗氣,有道理嗎

這段時間,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有網友扒出,知名教授丁啟陣早在多年前就建議刪掉《背影》,原因是認為文中的父親不懂交通規則。此話一出,丁教授氣得發博文迴應稱這些網友斷章取義,他雖不喜《背影》一文,但建議移除的主要原因和交通規則無關。

小美十分欣賞丁先生這位勇氣。他是一位很值得尊重的學者,出版的著作達十餘種,是一個嚴謹的漢語及古代文學研究方位的專家。既然是學者,自然能對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什麼不對呢?若是對名有不同看法,不敢提出來,才是不負責任的學者。

所以看完丁教授的迴應,小美自然是給他點了個贊。但同時,他博文中的另一段話,也吸引了我的注意,大家請看:

這段文字是丁教授評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實觀點就是3個:第一模仿了蘇軾;第二模仿的水平不高,甚至俗氣;第三,不值得一讀。相信這樣理解丁老師這段話,應該不算是斷章取義了。那接下來,我們就這3點,一條條來看丁教授說得有沒有道理?

01是不是模仿蘇軾?

就這一點,小美覺得確實是沒錯的。大家請看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這篇文章早前小美也賞析過,個人十分喜歡。此文寫於1083年,當時蘇軾被貶至黃州已有4年之久。一個月夜裡,蘇軾與好友張懷民一同賞月,東坡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散文。

全文共84個字,文筆清麗自是不必多說,更重要的是文中體現了蘇軾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話的意思是說:只要有發現美的眼睛,不管怎樣的夜都能看到月亮,人生也處處都有象徵高潔的竹和柏可賞。這是屬於東坡的文人雅緻和豁達,這也是此文能流傳900多年的原因。

而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確實從大結構上來說是模仿,同樣是夜遊荷塘。朱自清的文章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正是多難之時,朱先生的處境正如被貶於黃州的蘇軾一樣,他心中有困苦。想獲得寧靜而又不得,所以才會說“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02模仿的水平是不是真的不高,是不是有凡夫俗子的俗氣

這其實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水平是否高明,不是某一個人說得算,而是要看大家讀過此文後的想法。此文入選課本這麼多年了,從葉聖陶先生編寫新教材時,它就是作為第一批入選的作品被選錄的。且不說葉聖陶先生的眼光如何,只看入選這麼多年來,中、小學生朋友對它的喜愛來看,怎會是低水平之作?

至於俗氣不俗氣的問題,小美十分理解丁教授,其實他就是對文中出現了梁元帝《採蓮賦》一詩有意見。此詩屬於南北朝的花間詞,寫的是一群採蓮女,語言綺麗,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這寫的是採蓮女悠閒採蓮的情形。

雖然梁元帝此賦文是為宮中歌女寫的曲子,但文字內容上寫的確實是江南的美景。採蓮這一意象,不只是梁元帝寫過,白居易、王昌齡、歐陽修等人都是寫過的,為何古人鍾情於這一意象?這和喜歡採蓮女無關,原因是採蓮的場景體現的是江南的繁華與美好,是夏日裡民間百姓最本真的生活體驗。

朱自清先生是浙江紹興人,在這個無眠之夜,看著眼前的荷塘,他自然就想到了江南採蓮的詩詞,想到那群採蓮女,這俗氣從何說起?在小美看來,這其實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對故鄉的眷戀。對於丁教授這一說法,小美無法贊同。

03是否值得一讀

這個問題其實也見仁見智。一篇文章是否值得一讀,首先要看它從文字上,是否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其次,要從精神核心上,看看它是否是正能量。

從文字上來看,這篇散文語言優美,運用了各種修辭筆法,讀來朗朗上口。特別是“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等名句,更是夠美!而從精神核心上,它寫出了那段日子裡朱先生這樣的文人內心的糾結和矛盾,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3個問題,小美逐一分析,雖一己之見,但有理有據,所以個人認為丁教授對此文的看法有失偏頗。當然,一篇文章喜歡或者不喜歡,大家自有自己的看法,丁教授不喜《荷塘月色》完全是沒有問題的,個人完全尊重。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您是否喜歡這篇《荷塘月色》?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