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考古學家否定夏的存在,不僅僅是跟“文字”較真,而是另有情結?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朝代像夏朝這樣,帶個我們這麼多的困惑,又帶給我們這麼高的熱情;以至於夏王國存在與否的問題,幾乎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其實,對夏王國的存在持否定態度的不止是外國學者;也包括很多我們自己的考古學者;有趣的是與我們的歷史學家想比,貌似考古學者們對夏王國的爭議更大。

當然,否定夏王國存在的原因,也不像網友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不僅僅是因為考古發掘中沒有發現相關的文字依據。而是,夏王國的“夏”字與上下的“下”在古代是通用的;比如:《天問》稱,“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而《海內經》中的記載則是:“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可見,“夏民”即指“下國”之民。以至於《周書》中的《君爽》、《立政》兩篇裡,周人也自稱為“我有夏”;《顧命》篇中又自稱為“夏後”。由此看來,也不得不令人懷疑,古籍所載的“夏”究竟是泛指當時中原地區的王國,還是確指夏王國。不過,錢君以為,縱然“疑古”學者們對夏王國的懷疑不無道理,還是僅限於存疑的階段比較好。

當下,我們的眾多網友們,甚至把夏王國存在與否的爭議提升到了愛國的高度,其實也大可不必;錢君以為,理性的愛國須對我們自己的歷史有正確的態度,瞭解他們的觀點,以及做出此觀點的依據,發現其中的問題,才不至於一味地盲目反對,又講不出所以然來。

我們不妨從“華夏”這個族稱談起。正如我們在上文提到,最初居於西部邊陲的周人部族,在其統治範圍擴充套件到中原以後,也以“夏”的君主自稱,並且稱自己的部族為“諸夏”;當“夏”轉變為相同字音的“華”的時候,“華夏”便成了我們民族的稱呼;也成為了我們“華夏”文明的基石。

在最近幾十年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從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器、玉器、陶器以及青銅器;尤其是石器工具,其器形與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工具都是極其相似的,有明顯的演化痕跡;並且從考古斷代來看,又與我們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夏王國斷代的歷史時期一致;這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是屬於夏文化的。儘管如此,我們依然還不能明確的指出夏文化具體是怎麼樣的;因為夏文化與夏后氏的文化並不等同;我們只有有足夠的證據找到夏后氏的文化才能明確指出夏文化是怎樣的。

我們所講的夏代是涵蓋了,如夏后氏、斟尋氏、斟灌氏、有褒氏等已知的,以及我們還未知的諸多部族所組成的國家;他們受夏后氏文化影響的程度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都有可能是多樣性的,雖然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夏文化;不容否認的是,這其中唯有夏后氏的文化最具有夏文化的特點。這就給我們透過考古發掘去驗證夏文化的存在帶來很大的困難。

從古史傳說的角度去看,關於夏王國的存在,除了古籍中的直接記載,還有間接的記載,已然形成了一個體系;即使否定了夏王國的直接記載,也足以證明夏王國的存在。如,我們眾所周知的“烽火戲諸侯”事件中,褒姒所出的褒國,便是大禹分封的同姓諸侯國之一;此時,我們的古史記載已經很系統了,對於如此重大事件的人物來歷的記載,應該足以作為夏王國存在的旁證的。更何況,還有西周建國之初,夏遺民分封的杞國;《史記》中記載的分封在夏墟之上,使用夏正的晉國,等等。

所以,基於以上原因,我們的史學家一般對夏王國的存在一般是持肯定態度的,而考古學者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