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明起源・中國古代文明之形成論綱、中國文明起源的考古學研究

明懸山頂仿磚石結構陶屋

1988年6月3日,在宜春市造紙廠工地下浦壩上枚花形M6發現

中國古代文明之形成論綱

張忠培

《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第19—21頁

本文認為公元前三千二、三百年,分佈於黃河、長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遼河流域的諸考古學文化的居民已跨過了文明的門檻。本文從歷史發展的四個階段(1、半坡四期文化及其稍後時期,2、龍山時期或其稍後時期,3、夏商時期,4、西周時期),由以下四個方面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過程進行簡略的說明。

1、諸不同譜系的考古學文化,處在轉變時期,相互關係形成了新的格局。隨著黃河、長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遼河流域諸考古學文化的演變,永定河以西的黃河流域文化共同體出現了類似歷史上“諸侯稱雄”的局面,使其內部形成競爭的格局,加速了中國西部和北部的開發。改變了西陰文化單項影響其它文化的局面,形成了相互影響、碰撞、對抗,甚至分佈於東、南的文化影響分佈於西方的文化,結果是促進了諸考古學文化的發展。

2、原有的勞動門類更新了技術,同時出現了新的勞動領域,技術、生產和經濟獲得了縱深發展。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男性內部勞動分工的發展,專業匠人廣泛出現了。分工導致家族之間進一步分化。

3、父權家族、神權和王權的確立,社會關係出現了巨大變革。

4、重新建構自西周以前的文明史。此時的奴隸未成為社會的基本階層。夏商王朝實行的基本上是驅趕異己的考古學文化居民、佔領其領土的政策。夏商之前的政權首領是在居統治地位的家族中傳承。透過較系統的分析研究,本文認為進入文明時代主要特徵是王、神權在社會中居同等地位,出現了將兩權集於一身而其地位高於僅執一權的人物,並提出王權基本上凌駕於神權之上至遲在夏,或許可早到龍山時代。

中國文明起源的考古學研究

徐蘋芳

《人民政協報》1997年4月7日第3版

本文主要是根據中國考古學的發現和研究成果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問題。作者首先簡要回顧了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由於對於文明概念的理解不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從一開始就與中國文化連在一起,接著中國文化是原生還是次生的曾成了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世界上六大古老文明,由於種種原因,唯有中國的文明起源成了獨立論和傳播論的焦點。從十七世紀下半葉開始,許多西方學者藉著歐洲資本主義發展並向外傳播的機會,大力宣揚中國文化“西來說”。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澠池發現彩陶,似乎又找到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證據,直到1976年俄國人瓦西里耶夫仍堅持中國文化“西來說”。但是, 隨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生和發展,我們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徹底否定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謬論。本文還提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科學地分析了人類早期社會從矇昧、野蠻發展到文明時代的一般歷史法則。半個世紀以後,英國考古學家柴爾德(V。Gordon Clide)根據西方的考古材料提出,城市、文字、金屬加工(青銅器冶煉)、水利灌溉工程等,是文明社會的標誌。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認為中國文明是土生土長的,商代已有了城市、甲骨文和青銅器,已是發達的文明社會,因此,中國文明社會的產生當在商代以前的石器時代諸文化中探索。本文作者認為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後,中國早期文明社會已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形成。具體標誌是:以宮廟為主的城邑的出現;貴族墓和隨葬品中“禮器”的發現;為統治者服務的文字的出現;金屬冶鑄――青銅器的出現。接著他提出中國文明起源的標誌與西方文明起源的標誌實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並具體引用美國哈佛大學張光直對此問題的看法,即將文明社會的轉變方式分為兩種:一個是西方式,一個是非西方式的,代表是中國。前者的特徵是突破式的,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經過技術、貿易等新因素的產生而造成一種對自然生態系統束縛的突破;而後者是以上關係的一種延續。張光直認為在建立世界都適應的法則時,我們不但要使用西方的歷史經驗,也尤其要使用中國的歷史經驗。最後本文作者提出中國文明起源的考古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這將不僅豐富和補充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理論,還將闡明中國文明起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