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寡婦想改嫁被阻攔,無奈寫下一首打油詩,大家看完後都同意她改嫁

在我國古代,因為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女子改嫁一直都很困難。

即使是到了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時期,這種約定俗成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女人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

清朝統治者甚至制定了《大清律》,要求喪夫的女人必須守節15年,然後才能得到一塊象徵性的貞節牌坊。

如果女子中途改嫁,那麼意味著她將失去對於家庭裡面所有財產的所有權,而且還將飽受非議。

對於那個時候的大多數守寡女人來說,名聲遠遠比婚姻更重要,所以一般都會選擇守一輩子活寡。

對於這樣的選擇,寡婦的家人也是最能認可和接受的,所以清朝時期不計其數的寡婦得到了貞節牌坊。

很多寡婦為了逃避流言蜚語的傷害,甚至選擇出家為尼,就算擁有不了家庭生活的幸福至少還可以享受相對寧靜的人生。

可是也並非所有寡婦都選擇守寡,還有一少部分人選擇勇敢而堅定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突破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歷史上就有這樣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女子,她在失去丈夫之後選擇改嫁,面對各種壓力卻巧妙應對,讓我們看到了她的才華與勇氣。

其實我是不太願意將這樣苦命的女人稱為寡婦的,不管是因為詞語本身的詞性還是情感上的同情,在下文中都用“女子”一詞繼續與大家分享。

雖然這名女子沒有留下姓名,但是她的才華卻被世人廣為傳頌。

在丈夫去世之後,這名女子又遇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可是她的父母、親戚卻對此百般阻撓。

幸好這名女子不僅僅有才華,而且性格剛毅,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改嫁,她就一定要達到目的。

不過她並沒有尋死覓活,而是透過一首打油詩表明了自己的心跡。這首隻有3行的打油詩幫助她在公堂之上贏得稱讚,也獲得了追求幸福的權利。

豆蔻年華,失偶孀寡。

翁尚壯,叔已大。

正瓜田李下,當嫁不當嫁?

我們沒有必要用嚴格的格律去看待這首詩,因為她本身就是一首平常婦女寫的打油詩,但是卻巧妙無比。

沒有任何遣詞造句的痕跡,每一句都說得恰到好處,既沒有強迫之意又將自己的心思清楚明白地表達了出來,讓人稱道不已。

第一句的“豆蔻年華”出自杜牧的《贈別》一詩,正所謂“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由此可見,一方面這名女子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因為在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也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她也正值青春年華,“豆蔻年華”指的就是少女十三四歲。

年紀輕輕就失去了自己的丈夫,這也正是她選擇改嫁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下來她又說明了自己想要改嫁的第二個原因,即她的公公目前正值壯年,而且丈夫的弟弟也就是她的小叔子已經長大成人,這在古代也是一個很忌諱的話題。

因為儒家傳統禮儀裡面強調“男女授受不親”,在《禮記》一書當中也強調“嫂叔不通向”,曹植更是在《君子行》這首詩當中直接說“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由此可見,面對公公和小叔子她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生活環境當中。

為了表明自己並沒有破壞家庭氛圍、不讓流言蜚語傷害家人,她選擇遠離夫家、另嫁他人。

這位女子在第三句詩中說明了自己的顧慮,其實也是在試探性地詢問旁人的意見。

“瓜田李下”同樣出自曹植的《君子行》,原句為“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意思就是說我們在經過一片瓜田的時候不要去彎腰用手提鞋,在經過李子樹下面的時候不要舉手去整理衣冠,這些行為都是容易引起別人懷疑的。

這名女子借用“瓜田李下”說明自己正在飽受流言蜚語的傷害,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非常容易引起別人懷疑,所以她問判決的縣官自己這種情況究竟當不當改嫁。

其實在她的語氣裡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就是想要並且應該改嫁的,只不過目前缺少一個有力的支援。

縣官聽了女子的表述之後當即表示:“嫁!”

這名聰慧勇敢的女子透過一首打油詩為自己贏得了追求幸福的權利,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歷史故事,卻讓我們看到了詩詞的魅力與人性的光輝。

然而,古往今來,有多少女人的幸福和生命埋葬在看似風光無限的貞節牌坊之下。

我們提倡基本的禮儀道德,但是也應該給予每一個人合理追求幸福的自由與權利。

您覺得這首打油詩寫得怎麼樣呢?歡迎關注,一起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