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正月二十九拗九節你知道嗎?一個大家都會去過的節日

正月二十九是農曆一月的最後一個傳統節日。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民俗文化不一,“拗九節”這個節日,可能很少人知道,但大家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去做、去過這個節日,為什麼這麼說呢?畢竟“拗九節”也被稱為“孝順節”。

大家知道,正月也就是新年農曆的第一個月,至所以把一月稱為“正月”,據說在漢朝以前,每換一個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改,把更改後的第一個月就叫“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們看來,皇帝居正位,十二個月的次序也得跟著他們更改,直到漢朝以後才規定一月為正月,也有了正規的歷法。

在農曆上,每個月都有大小月之分,正月也一樣,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正月二十九也就意味著正月即將過完,馬上要進入二月份了,因此說,正月二十九“拗九節”,也是正月裡的最後一個節日。

“拗九節”是我國南方地區的一個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節日。在我國民俗文化裡,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物的說法,據傳,農曆正月開始創造萬物: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造人、初八造谷、初九造天、初十造地。因此,民間也就有了“人日”“天日”“穀日”等種種說法。

正月初九為“天日”,自然也就成了“老天爺”的誕辰。“九”在十個自然數中最大,也是個極數,因此,人們對於“九”的認識就更重一些,比如、“九九登高”、“九九歸一”等等,就連古代的皇帝也被稱為“九五之尊”。所以,每逢正月初九,人們就會舉辦祭祀“玉皇大帝”誕辰的各項活動。

在我國南方地區有這樣習俗,把正月初九稱為“上九節”,正月十九稱為中九,到了正月二十九,則稱之為後九,也叫“後九節”。在我國南方的方言中,“後”與“拗”是諧音。因此,“後九節”又叫“拗九節”。

“拗九節”這天,多數人家都要熬上一鍋“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父母親朋,還要給父母煮上一碗太平面。俗話說“喝了拗九粥,無病又無憂”,喝拗九粥,吃太平面,寓意著父母在新的一年裡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這也是人們對老人的一種孝道的體現,因此人們把這天也稱“孝順節”。

“拗九節”的來歷,據說和我們傳統文化二十四孝中的“目連救母”有關。傳說目連自幼信佛,而且是一個大孝子,可他的母親青提夫人為人卻十分貪婪,常常宰殺畜生,不修善果。後來,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了酷刑。

目連祈求上蒼和佛祖而得道,不忍母親在陰司受苦,便經常送些吃的探望,但是這些食物母親一直不能吃到,都讓看守的小鬼們給分吃了。目連知道後,便想了個辦法,把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糯米混合在一起,熬了一鍋黑不溜秋的粥,看起來特別髒,看守的小鬼們看到髒兮兮的再也不敢去吃。因此得以送到母親手中。

那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後人們就把這天稱為“拗九節”,把所熬製的粥也稱為“拗九粥”,因為是孝敬父母,所以也叫做“孝順節”,久而久之,沿習成俗。

後來,人們認為“九”這個數雖然是極大數,至高無上的象徵,可目連的母親卻是二十九歲在正月二十九遭難,就認為逢九的日子是犯忌的日子,便有了人到五十九、六十九,不說九,而說是五十八歲、六十歲,六十八歲、七十歲直接跳過九,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的說法。這也是人們以求父母平安、健康,趨吉避凶的一種俗信和語言忌諱。

“百善孝為先”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拗九節”雖然很少人知道,但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過著這個“孝順節”。在正月二十九這天願所有朋友有時間陪陪父母,畢竟正月的一個月就要過去了,年老的他們會常常掛念著自己。同時也希望年老的朋友多行善積德,體諒子女,熱愛子女,畢竟二月二龍抬頭了,年輕的孩子們也該各自努力奮鬥了!最後一句話:祝願所有老人們健康長壽,祝願奮鬥中的人們心想事成、財源滾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