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為什麼說它“孤篇蓋全唐”?

一千三百多年前,有個叫張若虛的江南書生寫了篇題為《春江花月夜》的歌行。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在初盛唐之交,高手迭出的文字江湖裡,僅憑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相較於李白、杜甫等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大詩人來說,張若虛無疑是低調的。現存的資料中,有關他的介紹不過兩處:一處是在清代編纂的《全唐詩》中,不多不少剛好26個字:

“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

另一處在《舊唐書·藝文志·賀知章傳》中,字數更少,統共只有6個字而已,還是介紹賀知章時附帶的,即“若虛,兗州兵曹”。

後人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評為“唐代最美的詩”。當然是溢美之詞,但足可說明此篇爆款在古典詩歌史上一夫當關的霸氣地位。可它“美”的發現之路卻是崎嶇而坎坷的。

在唐代,它似乎沒有引起任何反響,甚至在宋代,乃至明代中葉以前,都絕少被提及。

明代嘉靖年間,獨具慧眼的李攀龍編輯《古今詩刪》時從浩如煙海的唐人作品中發現此作,如獲至寶,果斷收錄其中。他因此成為改變張若虛寂寞身後事的頭號貴人。

此後,又有多位明代詩論家陸續捧場,張若虛的才學詩名以及他的《春江花月夜》才算正式開掛。

有了明人的大力舉薦,清朝人順水推舟。清初所有重要的唐詩選本,不約而同地收錄此詩,評論一邊倒地各種盛讚。

那麼,《春江花月夜》究竟好在哪裡呢?

《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為什麼說它“孤篇蓋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詩中最常見的景物和意象,當這五個字結合在一起時,張若虛用神奇的筆,奏出了一曲絕唱。

1。有景有情有哲理

這是個神話般美妙的世界。

入夜了,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月光閃耀千萬裡之遙,哪一處春江不籠罩在月色中呢?

望著月亮,詩人對人生和宇宙發出扣問: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又一代的無窮無盡,只有月亮是永恆不變的。

望著月亮,思考人生,思考永恆。

個體的生命轉瞬即逝,可一代代的傳遞,卻讓人類永恆存在。月亮永遠是那個月亮,而人已不知更迭了多少代。

望月最易引起思念。思婦思念離人,遊子想家了。

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嫋嫋,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2。繪畫美,音樂美,動人心絃

誰都不能否認,《春江花月夜》是極美的。

江潮起落,月色如銀,江天一線,白雲映著婆娑的花枝,綽約的人影,孤獨的明月樓。望月的人,想家的心,對人和宇宙的扣問,在《春江花月夜》中,無一不美。

海潮聲、江流聲、搗衣聲、淒涼的雁叫聲與遊子思婦的嘆息聲,巧妙地編織成聲音的旋律,全詩又充滿了音樂美。

當我們緩緩讀出《春江花月夜》時,感到詞句絕美,讀來口角噙香。

3。影響後世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第一首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男女雙方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於同一首詩的作品,對後代詩歌創作有重要的啟蒙作用。

《春江花月夜》中有好多名句被後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

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

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

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得到無數大詩人的化用,這樣的詩是當之無愧的經典。

我們在感嘆時代巨大進步的時候,也感覺少了那種強烈的相思,所以每每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都無法真正地感同身受。

關於《春江花月夜》的“孤篇壓全唐”之說,可見評價者對這首詩的喜愛程度。當然,可以不同意這種說法,但卻無法否認這首詩的永恆價值,就像無法否認張若虛詩中的那輪“孤月”。

那是怎樣的超越,那是怎樣的高度,以普照萬物的光芒,喚起人間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