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朝後宮皇妃,戴"一耳三鉗"只是為了好看真實原因沒那麼簡單

“青雲教綰頭上髻,明月與作耳邊璫。”新石器時期的女人會把一種開口的環狀裝飾物戴到耳朵上,這種裝飾稱為“玦”,是最早的耳飾。戰國之後玦不再流行,開始流行“珥”和“璫”,“珥”是沒有垂吊墜飾的耳飾,“璫”則是垂吊了墜飾的耳飾,相當於現在的耳釘和耳墜。中原人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影響不打耳洞戴耳環,少數民族就沒這規矩,從很小就開始戴耳環。

宋朝,少數民族將戴耳環的習俗傳到中原,此時程朱理學正在壓迫女人,人們為了區別男尊女卑,限制女人男扮女裝出門,讓女人學少數民族打耳洞戴耳環。那時的中原人瞧不起少數民族,瞧不起他們戴耳環的蠻夷做法,宋朝女人學他們戴耳環自然也被瞧不起,被看成是下賤的行為,“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蓋自古有之,乃賤者之事。”

明朝情況稍微好點,因為男人也開始打耳洞,並且還會化妝、頭上戴花,明宣宗朱瞻基騎馬打獵都頭戴氈花帽,耳垂珍珠環,皇帝都帶頭戴耳環,民間沒有誰再敢對戴耳環的人帶有貶義,他們還相信耳環有辟邪轉運的功能,就把耳環當做護身符戴在耳朵上。

清朝本來就是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他們戴不戴耳環不受限制,只是他們有一個習俗:打了耳洞的小孩好養活,於是父母會在孩子只有3、4歲時就給他們打耳洞。1644年清朝人入關,男人受中原人影響不再耳垂金環,但是女人還是要戴,而且必須“一耳三鉗。”

“鉗”是清朝人對耳環的叫法,規定婦女必須每隻耳朵打三個耳洞戴三隻耳環,她們之所以要這麼做不是單純地為了好看為了炫富,而是遵循祖上留下的習俗。

清朝人剛入關時為了從思想上擊垮漢族人,要求漢族人按照他們的文化習服易發,多爾都下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死命令,漢族人只能按照要求剃髮。清朝人又擔心滿漢通婚會破壞滿族人純淨的血統,又禁止滿漢通婚,並且規定後宮選秀只有滿女能參加。

隨著清朝政權穩定,有些規定逐漸放鬆,漢族女人也能參加選秀,乾隆皇帝的令妃就是漢族女子參加內務府選秀進宮的。宮裡的漢族女人多起來後,清朝人為了區分滿漢女子,就按照過去的舊習俗規定滿族女人一耳三鉗,漢族女子則一耳一墜,1775年,乾隆選秀時還強調過:“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已飾。”如果哪個滿族女人沒有按照規矩一耳三鉗,她的父母都會受到懲罰。

宮裡的女人來來往往,各個階級身份不同,她們戴的耳環規格都不一樣,身份高的皇后戴黃金東珠或者紅珊瑚珠,身份此等的貴妃戴紅寶珠珍珠,身份再低一等的妃子戴珍珠,嬪以下的戴玉珠,宮女沒有享受一耳三鉗的資格,6個耳洞只能有2個耳洞戴耳飾,其他4個耳洞用銅圈裝飾。

後宮的女人戴了耳環就不能把扣在耳洞上的圓環取下來,睡覺都不能取,只能把圓環上垂墜的墜物取下,等第二天醒來,下人又把墜物給掛上,節省了梳妝打扮的時間,還可以根據當天的衣服款式更換不同的墜物。

清朝後宮裡的規矩既多又繁瑣,戴一個耳環都有如此多的講究,活生生把時間浪費在這些禮節上,還是現代社會好,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可以戴耳環,想戴幾隻就戴幾隻,不用為了方便別人而戴,也不用拿裝飾品刻意強調自己是哪個民族,只要生活在九州大地,各族兒女都是兄弟姐妹,過去的那段歷史就只能在電視劇裡重現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