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這些寶貝,是時候秀一下了!

TA們,顏值線上,低調有內涵!

TA們,身懷絕技,深藏功與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

是代代相傳的民間工藝、風俗。

16日晚,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在福州拉開帷幕。

值此盛會,福建的這些寶,

不能再低調了!

是時候秀一下了↓

媽祖祭典

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佈時間:2006(第一批)

類別:民俗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莆田市

媽祖文化起源於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媽祖姓林名默,北宋建隆元年生於莆田湄洲島,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難逝世。人們感念她生前行善濟世,在她死後不久,自發在湄洲島上立祠祭祀,始稱“媽祖”,尊為護航女神。媽祖祖廟祭典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之日舉行,行祭地點設在湄洲祖廟廣場和新殿天后廣場。祭典全程約需45分鐘,規模有大、中、小三種。

軟木畫

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佈時間:2008(第二批)

類別: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福州市

軟木畫又名“木畫”,形成於20世紀初,是流行於福建省福州地區的一種軟木雕刻手工技藝的別稱。它以櫟樹的木栓層軟木為原料,製作時先將軟木切削成薄片,而後運用各種傳統雕刻技法,以刀代筆,用手工方式精雕細鏤,形成紋理纖細的複雜畫面,再點綴以具有民族風格的亭臺樓閣,同時利用畫框內的有限空間營造景物的立體化效果。

廈門漆線雕技藝

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佈時間:2006(第一批)

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廈門市

漆線雕工藝在廈門流傳三百餘年,歷經蔡氏13代傳人。形成於明末清初,至晚清時逐漸成熟。傳統的漆線雕製作包括雕塑、粉底、漆線裝飾、妝金填彩等4個方面。漆線雕用陳年磚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調和,經反覆舂打成為柔軟而又富於韌性的泥團,俗稱“漆線土”,再由手工搓成“漆線”,然後在塗有底漆的坯體上用“漆線”盤、結、繞、堆,塑造浮凸的圖形。

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

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佈時間:2006(第一批)

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漳州市

漳州布袋木偶戲又稱“景戲”、“指花戲”、“掌中戲”,傀儡戲劇種之一,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由木偶表演、劇目、音樂、木偶製作、服裝、道具、佈景等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其特點是用指掌直接操縱偶像進行戲劇性的表演,使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既能夠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體現的動作,具有技巧高超、造型精美等獨特風格。

燈綵(泉州花燈)

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佈時間:2006(第一批)

類別: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花燈起於唐代,盛於宋元,一直延續至今,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燈的代表。泉州花燈以其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聞名於世。製作傳統的泉州花燈“彩扎燈”時,藝人們先用紙捻將竹篾綁紮成燈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紙或綢布噴水繃粘在骨架上,然後貼上花邊,描上圖案,掛上絲穗,便成了彩扎燈。

建窯建盞燒製技藝

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佈時間:2011(第三批)

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南平市

“建窯”為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建窯建盞,是中國古代黑釉瓷的傑出代表。宋時的建窯建盞,是皇室御用的飲茶鬥茶珍稀茶器。由於歷史的變遷,建盞(天目瓷)燒製技術失傳已八百多年。20世紀90年代初,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研發恢復了兔毫、油滴、虹彩、金彩文字、油滴木葉等傳統工藝。在此基礎上,宋代曜變,曜星盞、毫變盞的燒製技藝也得以恢復,標誌著建窯建盞燒製技藝得到了全面恢復。

沙縣小吃製作技藝

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佈時間:2021(第五批)

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三明市

沙縣小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於夏商周、晉、宋中原黃河流域中華飲食文化,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著稱。中原的飲食文化隨著中原人民的多次南遷傳播到沙縣。使沙縣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彙集地,這是沙縣小吃聞名全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官方定為每年公曆的12月8日。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佈時間:2006(第一批)

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龍巖市

福建永定客家土樓建築是人文內涵豐富、造型功能獨特的傳統生土建築,永定境內目前尚儲存兩萬多座土樓。土樓結構千姿百態,內部空間豐富有序,裝飾工藝精湛高超。土樓的營造工藝是客家建築文化的生動表現,它繼承了中原古老的生土構築技藝,保留了大量優秀的建築傳統,成為古建築技藝研究中的活化石。

寧德霍童線獅

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佈時間:2006(第一批)

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寧德市

霍童線獅現留存於福建寧德霍童鎮,又稱抽獅,當地人稱之為“打獅”,是一種獨特的民俗遊藝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喬裝動物的雜技節目。據歷史傳說,隋代諫議大夫、開山大祖黃鞠公曾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當地以舉辦“二月二”燈會的方式來紀念他,線獅表演是“二月二”燈會中最具特色的節目之一。明代中後期以來,霍童線獅成為當地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福建非遺,

經歷了時間的洗禮,

凝聚了八閩文化的靈魂,

映照了我們每個人親切的故鄉。

守護非遺,

就是守護我們的初心!

部分資料來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責編:吳芹芹

編審:鄭育俊

監製:阮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