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黃河水變清了!自古以來就那麼“黃”嗎?

你知道嗎?

黃河清了!

今年5月的潼關水文站

(控制了黃河91%的流域面積、

90%的徑流量和幾乎全部泥沙含量資料)

實測資料顯示,

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正常情況下,

黃河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

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

壺口瀑布

原來那條世界上輸沙量最多、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去哪了?

難道我們看到了一條假黃河?

印象中的壺口瀑布&印象中的黃河(開封段)

黃河,

顧名思義,

河水顏色一定發黃。

但是,

黃河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黃色的哦,

那會它的名字也不是黃河。

為此君老專門翻了翻我國最古老的字書

《說文解字》,

書中稱黃河為“河”,

又翻了翻最古老的地理書籍

《山海經》

書中稱黃河為“河水”,

同時,《水經注》中稱“上河”,

《漢書·西域傳》中稱“中國河”,

《尚書》中稱“九河”,

《史記》中稱“大河”。

到了西漢,

由於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

有人稱她為“濁河”或“黃河”,

但未被普遍認可,

直到唐宋時期,

黃河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

是由於河水中的高含沙量所致。

含沙量有多高?

這麼說吧,多年以來,

世界上輸沙量最多、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都是它,

年年氾濫的尼羅河都只能甘拜下風。

前方高能,

一大波黃河輸沙量資料襲來:

(愛鑽研的孩紙往下看,否則請任性跳過本段)

約15萬年前,

黃河的輸沙量只有約0。4億噸/年;

15萬年-7。5萬年前的間冰期,

黃河切穿三門峽,

輸沙量約是0。5億噸/年;

冰期最盛時期,

輸沙量只有0。25億噸/年;

冰期結束後,

公元前8000至

公元前3000年的全新世暖期,

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覆蓋著

大量森林、草原,輸沙量

和現在長江流域相當;

隨著農業發展,

黃土高原植被破壞,

北宋時黃河的輸沙量不少於5億噸/年;

明末達10億噸/年;

新中國以前達到16億噸/年的峰值;

新世紀的前15年的輸沙量

僅為2。64億噸/年

(如果不考慮小浪底的攔沙,

黃河中游的輸沙量將是4億噸/年)。

兩千餘年以來,

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

黃河的泥沙含量日漸增多,

造成中游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

在下游流速減慢的一些河段,

河水中的大量泥沙淤積河道,

形成“懸河”奇觀。

地上懸河

歷史時期的黃河中游地區,

除內蒙古西部和寧夏部分地區為荒漠地帶外,

其餘都有森林和草原覆蓋。

而大量考古資料證實,

公元前到漢唐時期,

黃河中游的森林就開始經歷破壞了。

主要原因大致有:

農業發展對平原森林的破壞;

(商代農具是木、石製成,

耕種原始,沒有破壞森林和植被;

西周至春秋黃河中游平原森林基本消失;

戰國至西漢,耕地繼續取代森林,

秦始皇遷幾萬戶於河套地區更是對關中、

河套地區的原始植被的消失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黃河中游平原森林徹底消失)

大興土木對山地森林的嚴重破壞

(修造阿房宮等大型宮殿、

陵墓消耗了大量木材,

而唐朝時的長安

曾是古代世界最宏偉的城市,

規模是現在西安城的10倍,

大明宮的面積相當於5個北京故宮,

這需要的木材數量是驚人的,

宋元明清時期繼續保持對建築用木材的高需求,

以致山地森林破壞嚴重)

所以,黃河之所以變成黃河,

這個鍋應該讓老祖宗古人來背

(主要是秦漢到唐宋時期),

現代人作為後代子孫不該當背鍋俠。

而這次新世紀以來的“黃河清”,

持續時間超過歷史記錄

(歷史有據可查的“黃河清”共有43次,

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是1727年,

持續20多天,黃河澄清2000餘里),

而黃河泥沙能銳減的那麼快,

生態建設工程、

氣候變化、水利工程、

經濟社會發展功不可沒。

讓我們從上游至下游

再目睹一下母親河的美麗

九曲黃河第一彎

甘肅劉家峽水庫

內蒙古磴口縣劉拐沙頭

山西保德縣黃河段

河南濟源市小浪底

(左)河南伊川縣黃河支流洛河岸邊種水稻,

(右)山西平陸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

雖然近期入黃泥沙銳減

著實讓華夏兒女的心甚感欣慰

但是不能代表今後的趨勢,

未來沙量的估計究竟如何目前都說不好

黃河治理仍應保持戰略定力,

防止受區域性和短時期變化影響

產生戰略誤判。

你看黃河水都清了~

所以說夢想還是要有的,

君老希望我們的母親河越來越白

越來越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