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看似是一句病句,看懂才知是妙筆

“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藝術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學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郭沫若

提起魯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我國近代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作品不僅在外國,放眼世界也有深刻的影響力。

本來立志學醫的魯迅在學校學習了一年後,發出“救國救民需先救其思想”的感嘆,

自己學醫最多可以治外傷,人們的愚昧心理永遠改變不了。於是毅然棄醫從文,想用自己的文學作品去影響國人,祛除國人的劣根性。

1918年,已經37歲的周樹人起了魯迅的筆名,開始在名叫《新青年》的雜誌上發表白話文小說,《孔乙己》便是這期間的作品之一

,他採用第一人稱“我”為視角,將自己所看到的一些人和物作為主角寫出來,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極為高明。創作孔乙己時,正逢封建復古的思想又一次興風作浪,科舉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對於舊社會的文人處境,魯迅心存憤然。

小說篇幅不長,卻將一個被封建腐朽思想深深影響的窮困知識分子的形象,描寫的活靈活現

。精神上的孔乙己已經麻不不仁,生活上的孔乙己窮困潦倒,身為科舉制度影響下的讀書人,竟落到如此地步,必然需要警醒他人。魯迅寫的病句

小說的結尾,孔乙己悽慘不已,不知道是否已經在冬日裡死去,而

魯迅也用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的語言來描述最終的結局,

讓人唏噓不已。

可是也有人提出了疑問,在語法裡“大約”和“的確”怎麼可以同時存在呢?

一個表示不確定,一個表示確定,就連剛學會作文的小學生可能都知道這兩個詞在文章句子中的準確用法。但魯迅卻依然使用了,還是在結尾這樣顯眼的地方。

有人解釋到,這似乎是一個病句,但是看懂了才知道,是最極其精妙的一句話。

在日常寫作中,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可能有為邏輯,

大約就是可能死了也可能沒死,的確表示確確實實死了

。所以有人才會理解這是病句。

但我們在解讀這些文學作品時,不能僅看字面意思,要聯絡作者的寫作背景,

理解其中的深意。就如同賞析一些故事一樣,可能全詩都在描寫景色,若是與當時的背景聯絡起來,才能發現作者在借物詠志而已。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自己家鄉人,常常在魯鎮的咸亨酒館裡看到他。

酒館裡經常會有兩種人,一種是讀書人和有錢人,常常穿著長袍大褂,坐在雅間裡喝酒言歡。而另一種就是一些幹體力活和農活的窮人,這些人往往穿著短衣站在大堂裡喝酒。可孔乙己卻是遊離在這兩種人中間的特殊存在,他身著長衫卻站在大堂喝酒。

他雖然是個讀書人卻不是個富人,而且絲毫沒有讀書人文雅的樣子

。身材高大卻鬍鬚繚亂,穿著長衫,又破又舊,彷彿很久沒有洗過。

但又喜歡用文人的說話語氣,滿嘴的之乎者也,

讓人聽不懂他在講什麼。這無一不透露著當時的文人是有多麼的沒用處,飽讀詩書卻連外形都打理不好,新衣服都買不起。即便如此依舊

在酒館裡賒賬喝酒,無所事事,甚至為了擺弄自己的文學教小孩寫字。

可是這又有什麼用呢?

後來孔乙己因為偷東西,被打斷了腿,

之前他也偷,但是這一次竟然偷到人家家裡去。一個文人混到偷東西過日子的地步,那還有什麼意思,以至於人們都不在乎這個已經沒了道德底線的人,哪怕

他在冬日後消失了很久

。讀到此大家應該也能看懂那句話了,

大約是一種推測,心有希望這個人還活著,的確又說明他的死是一種必然,在那種社會環境下,一無是處的人又怎麼熬得過寒冬。

孔乙己雖然心善,但被舊社會荼毒的他有那麼迂腐,放不下自己文人的身份去用體力換錢,端著架子只會讓他走投無路。深刻的展示了舊時代的科舉制度,給一部分人帶來的厄運,如果不革新教育模式,那麼還會有更多的人如同孔乙己一樣,期盼著考取功名利祿,卻一生碌碌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