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她被徐志摩拋棄,比林徽因多活37年,最後成為徐家的救星

1

看著徐志摩那樣急切地想要擺脫這段婚姻,張幼儀簽字了。兒子還在襁褓中,自己要何去何從?

她可以選擇回國,回到徐志摩的父母身邊,她有兩個孩子,是入了徐家族譜的孩子生母,徐家老少也是喜歡她的,她有容身之地。

她也可以回到孃家,她沒有任何過錯,徐志摩移情別戀,哥哥們都是見證,張家有她的一席之地。

在哀怨中扮演一個淒涼的棄婦角色,感動自己,博取周圍的同情,她有這個資本。

但是,張幼儀沒有選擇這樣的人生。她是那個自己要求讀書的女子,也是那個請了英文老師上門的媽媽,她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

張幼儀把孩子託付給保姆,上了德國的裴斯塔洛齊學院,主攻幼兒教育。

她的英文底子很好,德語學得很快。

22歲的張幼儀,走在自己夢寐以求的校園裡,對知識的渴望彌補了離婚帶來的巨痛。

有男同學給她寫情書,表達愛慕,她直接拒絕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填補他的空缺。張家的兄弟們都那麼愛慕徐志摩,張幼儀怎麼可能輕易就忘記他了?

愛而不得,不是恨,是換一種方式繼續愛——比如放手成全他。

張幼儀晚年曾說,她恨林徽因,因為徐志摩那麼愛她,為她離婚,她卻不嫁給他。

愛他,希望他能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是張幼儀表達愛的方式之一。

這樣的方式,當然有哥哥們的影響。

反目成仇只能痛快一時,人生自有更長的路要走。

正是因為她沒有帶著恨意生活,徐家二老認她為義女,供她上學,讀書。

2

1925年,三歲的幼子因病去世,張幼儀痛到不能呼吸。徐志摩也陷入了悲痛之中。張幼儀壓下心中的痛楚,陪伴他排遣失子的傷心。

之後,她和徐志摩像親人一樣,書信來往,互訴衷腸。沒有了婚姻的枷鎖,徐志摩的世界裡,她成了老朋友。

徐志摩拼命要拋棄的,不是張幼儀,是和張幼儀捆綁在一起的,包辦婚姻的封建意識。

這一切,徐家二老都看到了。張家的哥哥們也看到了,他們為妹妹的胸襟而驕傲。

心,撐大了,就是格局。壓扁了,就是地獄。格局大了,世界自然明亮。

等張幼儀的學業一結束,弟弟張禹九就將她接回了上海。

她和大兒子團聚了。徐家二老將上海的一套房子送給她,讓她們母子居住。

1927年,在哥哥張歆海的幫助下,她接受了東吳大學的邀請,前去蘇州教授德文。

不久,上海女子商業銀行成立,四哥張嘉璈力薦她出任副總裁。她意氣風發,走馬上任。

旋即弟弟張禹九聯手徐志摩等人在上海成立了雲裳服裝公司,聘請她出任公司總經理。

至此,張幼儀的人生彷彿開了掛,她的才能被大家認可,她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她坐在寬敞明亮的大辦公室裡,和上海灘最上層的人物周旋,她的管理天賦和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讓她在商海縱橫捭闔,遊刃有餘。

3

在張幼儀拼命活出自我的同時,徐志摩愛上了陸小曼,那是他最好的朋友王賡的妻子。

王賡,哈佛畢業,西點成名。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是同學。回國後被委任為哈爾濱警察廳長。他實在是太忙了,以致於無法給到新婚妻子太多的陪伴。

徐志摩是王家的座上賓,王賡經常把照顧妻子的任務轉包給徐志摩。

《人間四月天》劇照

陸小曼,那是北平城裡的交際名媛,於繪畫、詩文均有不俗的造詣。這樣熱情似火的兩個人,偏又隔了世俗禮教的籬笆,感情的濃烈可想而知。

徐志摩要做反封建的鬥士,要做自由戀愛的勇士,要做衝破禮教的騎士,陸小曼,恰是最願意隨著他的舞步起舞的那一個。

徐志摩請了劉海粟做說客,王賡只得放妻子自由。

徐家二老卻對這樁大傷門楣的婚事提出了三項嚴苛的要求:

結婚費用自理,婚禮要請胡適做介紹人,由梁啟超任證婚人,否則不予承認。婚後必須南歸,安分守己過日子。

梁啟超素來欣賞徐志摩的才華,卻不得不鄙視他的為人。他先是追求自己未過門的兒媳婦林徽因,後又拆散好朋友的家庭。

梁啟超在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禮上說:你們兩個都是過來人,離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後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總之,我希望這是你們兩個人這輩子最後一次結婚。

愛,不是一個名詞。它是一個動詞,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剋制,有犧牲,也有享受,有渴望。只有慾望,沒有剋制,那不是愛,是本能。

張幼儀是愛徐志摩的,她表達愛的方式是剋制,是犧牲,是成全,是用自己的綻放來打消對方的愧疚。

于徐志摩而言,他的人生是火一樣的熱情,火一樣的才華。他在這才華和熱情的雙重燃燒下,必然要為文明的前進掃除一些障礙。

他追求進步,反對封建,這封建的代表是父母包辦的婚姻和身邊的妻子。愛上林徽因,是追求自由的愛情;愛上陸小曼,是衝破封建禮教的。

徐志摩婚後,有一次,胡適請客,張幼儀和徐志摩陸小曼都在場。

徐志摩和陸小曼之間表現出熱戀情侶的親密。彼此用暱稱,互相夾菜喂對方。

張幼儀對此感觸很深,她自我反省,覺得自己在女性的風情上是有欠缺的。她不擅長媚惑男人。

是的,風情與才華一樣,是一種天賦。後天縱使學來,總有畫虎類貓的尷尬。

但人的心理能量也是守恆的,缺少了這個稟賦,總有另外的稟賦很快補上來。

張幼儀的服裝公司蒸蒸日上。她請了陸小曼做公司的模特。陸小曼也由此成了鐵桿張粉。

有一次,陸小曼的股票急需錢補倉。張幼儀二話不說,馬上給了陸小曼1300塊錢。

張幼儀是懂得感恩的。

徐家二老將家產分為了三份,她和大兒子佔了其中一份。而她在德國求學,徐家也總是如數將費用寄給她。

人的生命中不是隻有愛情。愛情不在了,人情還在,恩情還在,關係還在。

這樣拎得清的女子,人格是何等健全。人格即命運,健全的人格,自然擁有收穫幸福的能力。

4

1931年11月,徐志摩因飛機失事,不幸罹難。屍體需要人去認領。可是陸小曼拒絕接受這個訊息,不願意出面。張幼儀沒有辦法,只能讓13歲的兒子去認領父親的屍體。

張幼儀找朋友替自己寫了一幅輓聯:萬里快鵬飛,獨憾翳雲遂失路;一朝驚鶴化,我憐弱息去招魂。

陸小曼昏昏沉沉地出現在徐志摩的靈堂前,她看到棺材裡的徐志摩沒有穿西裝。她提出來,要給丈夫換西裝。

這一次,張幼儀拒絕了她的提議。

這個男人,為愛情獻出了生命,可憐的兒子並未成年,身為前妻的她來主持葬禮,那麼,一切就得由她說了算。

付出的人有資格說話,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徐志摩去世後,張幼儀多次接濟陸小曼。徐家二老相繼離世,兩次葬禮,也都是張幼儀主持。

這個義女才是徐家的救星,這一點,徐家二老早已深知。

我自破繭成蝶,借你一臂之力。

曾經在你的世界裡走過,曾經深深地愛過你,那麼,讓你的世界完整,無憾,便是愛你最好的方式。

晚年的張幼儀說:“如果把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愛是一種能力,而不僅僅是一種情感。

張幼儀無疑是最有能力愛人的女子。

多年以後,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她們都讀懂了自己的人生。

5

張幼儀的生命裡,不是沒有優秀的男人。

羅隆基,比她大四歲,是二哥張君勱的好朋友。也是當時聞名的大才子,少年時代就被人稱為“神童”。當年考清華,他是江西千餘考生中的第一名。留學英美,雙料博士。

晚年的張幼儀與孫輩們在一起

張幼儀回國後,羅隆基愛上了她。他是最富浪漫情懷的才子,送花、寫情書,樣樣都擅長。

可是,她沉浸在徐志摩離世的痛楚裡,沒有心情再去接受別人的情愛。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數年。兒子結婚,孫子孫女們一一落地。她帶著孩子們,感受著新生命帶來的喜悅。

兒子要去美國留學了,張幼儀不想自己受過的苦,再讓兒媳婦受一遍。她堅決支援夫妻倆一塊去學習。

張幼儀兒子全家

四個孫輩,她來撫養。

張幼儀,這個不一般的女子,她的身上從來有一種力量,越遇大事,這種力量越發強大。

是的,張幼儀身上的力量,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勇於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也敢於藉助別人的力量來成全自己。她能構建社會支援系統,也樂於成為別人的支援系統中最有力量的存在。

1949年以後,她移居香港,成了房東。房客是一名醫生,叫蘇紀之。溫文爾雅的醫生對端莊嫻淑的房東傾慕有加。

這份感情成熟而穩定,張幼儀動心了。

人生的一切任務好像都完成了,是時候讓自己舒心快樂了,她決定接受蘇醫生。

她給遠在美國的兒子寫信,徵求兒子的意見。

張幼儀與孫輩們在一起

徐積鍇的回信讀來讓人動容: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我每次讀這段回信,都會忍不住淚流滿面。因為這是一個兒子對母親的高度認可。

為人父母,要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才能既不耽誤自己,又不耽誤孩子?

張幼儀,似乎給了答案。

所以,她的晚年,甜美而圓滿。

她收穫了相知相惜的愛情,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陪伴。她和蘇紀之十八年的情愛,足以滋潤她的餘生。

1972年,蘇紀之病逝。張幼儀赴美,與兒子一家共同生活。孫子孫女們都是她一手帶大的,她以耄耋高齡,盡享天倫之樂。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含笑九泉。比起51歲早逝的林徽因,她多看了37年的人世更迭。

縱觀張幼儀的一生,除了與徐志摩的七年婚姻,她忍受了常人不曾受過的傷痛,其餘的81年,她在自己的世界裡,光芒四射。

張幼儀與兒子全家在一起

張幼儀,社會支援系統的最佳建築師,她的世界不只是愛情這一個方向,也不是隻有黑白這兩個層次。

用成全自己的方式成全他人,是愛情最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