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蘇菲的世界》:哲學能成為很有趣味性的讀物嗎?答案是肯定的

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

——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

1991年,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小說《蘇菲的世界》首次出版,作者以生動有趣、淺顯易懂的語言向讀者們展示了西方哲學史,闡明瞭一個個哲學流派,因而被稱為關於通俗哲學的暢銷書。

《蘇菲的世界》先後獲得挪威、德國、西班牙等國圖書大獎。這是一本風靡世界的哲學入門書,被譽為“二十世紀百部經典名著之一”,被列入“中小學生推薦必讀圖書”書單。

1996年,由蕭寶森翻譯的中文版《蘇菲的世界》來到了中國讀者的書桌。在中譯本的《蘇菲的世界》中,喬斯坦·賈德有一封“致親愛的中國讀者”的序言,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哲學問題是恆久不變的嗎?是,也不是。有關宇宙的性質以及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些基本的哲學問題數千年來一直佔據著我們的腦海。我們的世界有許多問題責令哲學家們去探究,而人類從不會停止對存在的思考。”

作為一本暢銷小說,《蘇菲的世界》所講的故事情節卻有些複雜。小說共包括35個章節,而要等到第23章,小說的主要人物才會全部出場。小說的前半部分講蘇菲與哲學家艾勃特的故事;後半部分講席德與她的父親艾勃特少校的故事。

該書的敘述角度十分獨特,在書中包含了兩個主人公,即蘇菲和席德,蘇菲與席德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透過對蘇菲、席德二人關係的步步拆分,逐漸展示了蘇菲作為虛擬人物的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

小說在開篇描寫了蘇菲的家庭,周邊的生活環境以及她和家人朋友的情感,等等,無論怎麼看都和普通的小說沒有什麼的不一樣。因此,讀者一開始就會覺得這本書就是關於蘇菲的小說,蘇菲理應是故事的主角,但是在作者賈德的步步拆析下,讀者漸漸明白蘇菲和哲學教師的虛擬性。直到宴會結束後,才明白故事中的人物並不是事實存在的,相反卻是一位少校所寫的小說,而該小說卻是為其女兒15歲生日準備的禮物。

因此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是席德父親的禮物“書”中的人物。到此,蘇菲故事的虛構性被打破了。在這一步步地拆析下,蘇菲也在一步步地學習哲學內容,也逐漸瞭解了虛無,蘇菲對自身存在的逐步認識就是其自我意識的逐步覺醒過程。

蘇菲是一名14歲的少女,與媽媽一起生活,她有一個好朋友叫喬安。小說一開篇,蘇菲放學回家後在信箱裡發現了兩封神秘來信和一張明信片,信上寫著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

後來蘇菲知道這兩封信來自一位名叫艾勃特的哲學家。明信片是一位父親寄給他的女兒席德的生日賀卡,但收信人的名字卻是蘇菲,上面寫著“請苜蓿巷三號蘇菲轉交席德”,而蘇菲並不認識席德與她的父親。

從此,蘇菲不斷收到哲學家的來信,哲學家在信中自述想透過書信的方式給蘇菲講一門哲學課程。就這樣,蘇菲透過讀信的方式開始學習哲學課程,艾勃特的授課方式除通訊外還有錄影帶、面授等。

與此同時,少女蘇菲的故事仍在繼續,除了哲學課程,小說詳細地描寫了蘇菲的日常生活與思想感情的變化,尤其是她與媽媽、喬安一起籌劃哲學生日宴會的事情。

在蘇菲與艾勃特的哲學課上,常常會出現兩個陌生的名字:席德與艾勃特。蘇菲收到很多明信片,都是席德的父親寫給席德的生日祝福,卻總是請蘇菲轉交。蘇菲的生活中也常常莫名出現一些奇怪的東西,如紅色絲巾、銅鏡、綠色皮夾、金十字架鏈子、白色長襪等,這些物件都指向了下一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席德。

在小說進行到第23章“柏客來”的時候,小說的故事中心突然發生了轉移,故事的發生地點由苜蓿巷三號換成了黎樂桑郊區的船長屋,也就是席德的家柏客來山莊。15歲的少女席德得到了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這是爸爸為她寫的一本名叫《蘇菲的世界》的書,她的爸爸就是挪威聯合國部隊的艾勃特少校,此時還駐紮在黎巴嫩。艾勃特少校雖在聯合國工作,但他一向對哲學很有興趣,曾經在報紙上發表過一篇文章,主張哲學應該列入學校的基本課程。

讀到此,讀者終於明白,蘇菲、蘇菲的母親、喬安、哲學家艾勃特都是出自艾勃特少校的想象。少校把他們寫進了這本書中,並把它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席德,艾勃特少校請哲學家艾勃特講授這門哲學課程,哲學家的真正學生是席德。

席德從生日那天早上開始閱讀“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由此開始,艾勃特的哲學課程、蘇菲的故事和席德的故事交叉進行。在艾勃特少校所寫的“蘇菲的世界”中,哲學家艾勃特給蘇菲上一門哲學課程,而少校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給他的女兒席德上一門哲學課程,少校希望席德透過閱讀此書完成哲學啟蒙。

《蘇菲的世界》前22章是由一個敘述者兼人物的角色艾勃特少校寫出來的,對於這個“寫”字,小說中的人物艾勃特和蘇菲產生了越來越清醒的認識,而作者透過在小說中插入很多關於艾勃特的文字,使讀者意識到這兩個人物形象的這一認識過程是受艾勃特操控的,這就指出了蘇菲故事的虛構性。

小說第22章“柏克萊”與第23章“柏客來”是兩個重要章節,這兩章連線了兩個故事世界,由蘇菲的世界進入了席德的世界,艾勃特是蘇菲故事的敘述者,同時又是席德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從第23章“柏客來”開始,作者一步步揭開了小說前半部分設定的多個謎語的謎底,如明信片,艾勃特將它們寫在蘇菲的故事中以送出給女兒的生日祝福,所謂請蘇菲轉交,就是指席德透過閱讀“蘇菲的世界”的手稿收到父親發出的殷切祝福。

席德的出現指出了蘇菲故事的虛構性質,蘇菲只是席德父親艾勃特所寫手稿“蘇菲的世界”中的一個虛構人物,少校本人也在小說第25章的一次通話中明確告訴席德:“蘇菲”的形象是虛構的。

閱讀“蘇菲的世界”的手稿構成席德故事的主要內容,同時小說中也寫了席德生活的變化,她受到這本書的啟示,開始主動去思索哲學問題,並仿照書稿中的情節安排了父親艾勃特的回家之旅以及最終的父女會面。作者本人完成席德故事的敘述,艾勃特也由前一層故事的敘述者變為此層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形象。

《蘇菲的世界》中包含多個故事,呈現出三層敘述框架,最外層為席德的故事,敘述者為作者本人;中間層為艾勃特少校敘述蘇菲的故事;哲學家艾勃特講述的哲學課程則處於C位,也就是小說的最核心、最內層。

《蘇菲的世界》的多重敘事結構成功地吸引了讀者讀完小說。其中艾勃特的哲學課程貫穿小說始終,若將哲學課程從小說中脫離開來,它就是一部簡明哲學史,作者寫出淺顯易懂的語句全面系統地講述整個西方哲學的發展過程,原本深奧抽象的哲學史變得生動而又明晰,令人印象深刻。

從這個意義上講,《蘇菲的世界》又是一本寫給那些與蘇菲、席德同齡的中學生閱讀的簡明哲學史教材。由此,小說的外層故事,也就是蘇菲的故事與席德的故事,與哲學史就形成了一種新型的關係:小說故事成了作者講解哲學史時所採用的例證。

《蘇菲的世界》的副標題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書”,哲學與哲學史是《蘇菲的世界》的核心內容。小說的結構總體上是按照哲學發展的階段來分章的,小說的目錄看上去就像是一部哲學史的提綱。

作為小說核心的哲學課程主要介紹的是西方哲學史,其內容設計非常完整。為引起蘇菲的興趣,哲學家艾勃特專門加了兩段序言:“哲學是什麼”與“奇怪的生物”。哲學課程的第一講從神話開始,一直講到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整個課程按照時間順序分階段講授,每一講介紹某一個時期的哲學發展情況或者一位哲學家。

而這樣一部簡明哲學史構成了小說的最裡層敘述,少校艾勃特“寫”出一位哲學家艾勃特,由艾勃特帶著他的學生蘇菲從那兩個根本問題“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出發開始學習,從古希臘經過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啟蒙運動、浪漫主義時期,一直來到我們這個時代。

每個時期的每一位哲學家都為“你是誰”和“世界從哪裡來”這兩個永恆的問題而著迷,他們不斷給出新的答案。雖然最終問題並沒有解決,但正是哲學家們的好奇與追尋,引領著人類不斷加深對自身與世界的認識。哲學也許永遠不能最終解答這兩個永恆的難題,而哲學的價值不在於求得答案,而在於質疑與探索。

為了讓身為中學生的蘇菲能理解哲學思想,作者努力把一些思想的文化情景形象地呈現出來,並把艱深枯燥的哲學史作情節化了。

如在講授古希臘哲學時,艾伯特通過錄像把蘇菲帶到雅典的巴特農神殿、酒神劇院、高等法院等。在講授安納哥拉斯的思想時,用現代的鐳射攝影圖作類比;在講授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時,艾伯特用兒童的玩具積木作類比(德謨克利特,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唯物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在講授中世紀哲學時設計了午夜約會的情景,用十個小時來類比十個一百年,強化了對千年黑暗的體驗。

在講授大陸唯理論哲學時,艾伯特穿著17世紀流行的寬鬆的鑲有花邊的衣服,還配有紅色的披風,讓蘇菲聯想到電影裡的路易十四的宮廷。如此種種,這類的介紹方式在書中比比皆是,所有這些設計將哲學思想變得生動起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小說中打比方最成功的就是“康德的眼鏡”。伊曼努爾·康德是 18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他對於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有著獨特的看法。康德認為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念會受到人類心靈中某些狀況的影響,他認為我們的理性中有若干傾向會左右我們獲得的經驗。

當艾勃特把康德的哲學理念講給蘇菲時,蘇菲表示聽不懂,並要求哲學家舉個例子,她已經熟悉了哲學家的“舉例法”講課方式,這一次她也是這樣期待的。艾勃特這次舉的例子是一個小實驗,他請蘇菲戴上一副鏡片是紅色的眼鏡,蘇菲發現戴上眼鏡之後她眼中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全都變紅了。

艾勃特告訴她:“這是因為眼鏡限制了你感知現實世界的方式。你看到的每一件東西都是你周遭世界的一部分,但你怎麼看它們卻取決於你所戴的眼鏡。因此,即使你看到的一切東西都是紅色的,你也不能說世界是紅色的。”

在這節課中,艾勃特用紅色眼鏡打比方,解釋理性在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他稱之為“理性這副眼鏡”。這樣,原本抽象的哲學理念變得生動而容易理解。

《蘇菲的世界》中除了以“眼鏡”這樣的事物舉例,還以故事舉例,大體來說,作者賈德設計了兩種型別的故事。

第一類是童話故事,小說中出現了許多個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如小紅帽、愛麗斯、賣火柴的小女孩、史古吉等,這些故事人物在某節課程的特殊時刻出現,由此而營造出的特殊場景,可以大機率幫助蘇菲理解她正在學習的哲學概念。如愛麗斯帶來了裝有藥水的“小哲學瓶子”,幫助蘇菲理解浪漫主義者與祁克果的不同哲學。

第二類是小說的外層故事,即蘇菲的故事與席德的故事。第二類故事也是小說中最精彩的故事,就是生活在不同時空的蘇菲與席德的故事,更確切地說是這兩名少女的哲學故事。小說寫她們參悟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過程,這種領悟與她們的哲學學習息息相關,讀罷令人掩卷而思,不自覺中讀者也進入到對生活、生命的思考中。

在艾勃特的引領下,蘇菲擺脫了悲觀,接受了自己的命運,瞭解其生命的獨特意義,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永恆的文學世界。這樣,這部作品不僅藉助小說的形式講授哲學,而且將哲學思考寄寓在小說中人物的身上。

喬斯坦·賈德不僅運用小說的形式承載了一部簡明哲學史,而且按照一定的哲學理念設定故事情節與人物命運,以主人公的故事闡釋哲學觀念,小說的故事成為作者講解某種哲學觀念的例證,小說的內容也表達了作者的哲學思考。

小結

《蘇菲的世界》能把“哲學的故事”與“故事的哲學”講得深入淺出、通俗有趣,這要得益於作者匠心獨運的敘述手法。小說最成功之處在於多層次的敘事結構,小說中的三個故事交叉進行,在三位一體的交替中小說不斷呈現其虛構性質。

讀《蘇菲的世界》會不知不覺地被作者匠心獨運的“戲中戲”結構設計所深深吸引。書中的蘇菲和艾伯特之間的故事不由作者直接講述,而是由駐黎巴嫩聯合國部隊少校寫給其女兒席德作為生日禮物的哲學講義而展示出來。

閱讀《蘇菲的世界》的過程與閱讀傳統小說不同的是,在明知故事的虛構性的前提下,讀者不可能被故事情節吸引而忘記自己的身份,而更多的是思考自己所閱讀的內容,閱讀的過程變成讀者與文字的對話,而這正是這部哲學史小說所希望產生的效果。《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