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印度學者:揭穿“中國比印度領先14年”的神話

印度精英階層傳播的一個普遍的神話是,中國在1978年開放,而印度在1992年開放。因此,兩國經濟差距14年,至今差距仍然存在。印度學者坎塔(S。L。 Kanthan)撰文稱,這種不合邏輯的藉口,掩蓋了中國奇蹟般增長背後的真正力量。

作者認為,英國和法國等許多國家幾十年來一直遙遙領先於印度。然而,印度現在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他們,成為第五大經濟體。到 2030 年,印度將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為什麼?簡而言之,更高的GDP增長率。換句話說,如果有人在你前面並不重要。如果你跑得比那個人快,你就會贏得比賽。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中國與印度。中國跑得更快。印度精英們需要做的,是研究中國在過去三十年裡是如何一飛沖天的。正如後面解釋的那樣,中國分三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都給印度上了一課。

作者認為, 從1978年到1991年,中國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變化,這是一個量的積累的過程,因為“改革開放”在整個80年代都在艱難地進行。到 1990 年,三分之二的中國人(即7。5 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重要的是1990年後發生的變化,它發生了質的變化。

更有啟發性:從1978年到1990年,印度的人均GDP比中國還高!

1992年,印度的生活與中國非常相似。例如,如果您比較兩國的電視和冰箱等家用電器或汽車擁有量或任何其他統計資料的數量,它們將大致相同。

中國自1990年以來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中國的 GDP 都翻了三倍甚至更多!每個階段需要不同的策略。

第一階段:1991-2001。 在這十年多的時間裡,從1991年到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對外開放。流入的外國直接投資激增了 13 倍,從 1990 年的 35 億美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470 億美元。大規模城市化開始了,不出所料,4 億人擺脫了極端貧困。在這個階段,中國仍然專注於紡織品和組裝電器等低端製造業,但這足以讓 GDP 增長令人羨慕的 250%。中國政府還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改革,並做出了裁員等艱難決定。

這是奠定中國發展基礎的關鍵十年。

第二階段:2001-2009。WTO的鍍金時代,那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繁榮時期。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歐洲等外資企業紛紛湧入中國設廠。中國開始向價值鏈上游移動。加入世貿組織僅兩年時間,中國的汽車產量就翻了一番。

另有 2 億中國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打工。GDP 增長了 3。5 倍——從 1。34 萬億美元增長到 5。1 萬億美元。

第三階段:2009-2021。高科技時期。

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意識到西方金融體系是一座紙城堡。因此,政府開始對技術和發展進行大膽投資。

2011-2013 年間,中國使用的水泥比美國整個 20 世紀使用的還要多!摩天大樓在中國像春天的花朵一樣拔地而起。高鐵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從2008年的幾百公里,到中國建設了4萬公里的高鐵。

風險資本家和政府開始投資電子商務、移動支付、智慧手機、電信、半導體、綠色能源、電動汽車等高科技領域。

這是一個誕生了小米、vivo、TikTok、微信、支付寶的時代;華為、中芯國際和比亞迪也強大起來。

中國成為世界專利的領導者,特別是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或“國際”)專利。中國科學家也開始在科學出版物的質量和數量上,擊敗美國和歐洲。

在這一階段,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再次增長了兩倍多——從 5。1 萬億美元增至 17。7 萬億美元。

這位印度學者最後稱,雖然中國模式無法移植,但城市化、基礎設施、外商直接投資、製造業、出口、技術進步等關鍵經驗具有普遍性。由於人口、發展階段和殖民主義歷史的相似性,對於印度來說,中國是比日本或韓國更好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