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風吹半夏》主創談幕後故事 “趙麗穎的勇氣把我踹上了戰線”

遙遠的90年代,冷門的鋼鐵題材,正在愛奇藝播出的《風吹半夏》卻出其不意擊穿時間、代際壁壘,引發觀眾對“闖時代”的強烈共鳴。

“睜開眼好好看看吧,這是個新世界了”“我這麼年輕我不想賺錢想什麼?”“多年以後,不僅是我們的堆場、碼頭,我要讓這一片燈火通明”……從收廢品賺到第一桶金到倒騰廢舊鋼鐵、創辦鋼廠,許半夏舉步維艱,不斷在破產邊緣掙扎,又一次次透過勇氣化險為夷。這是一個關於創業者們敢想敢拼的故事,他們從始至終用奮鬥支撐起野心。十足的煙火氣和十足的銳氣正是這部作品的動人之處。

該劇導演傅東育、毛溦、總製片人戴瑩日前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透露該劇從破題到最終呈現的幕後故事。

讓記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細節是,導演傅東育說起由於現實主義題材和改革開放好作品太多、標準太高,專案初期他有過忐忑,趙麗穎提出大家冷靜48小時再做決定,“我記得在第36個小時的時候,小趙給我打電話,她說‘只要你想拍,哪怕讓自己拍不好,也不能讓別人拍不好’”。傅東育覺得這句話非常“許半夏”,“最後是小趙同學的勇氣把我踹上了這個戰線”。

破題:從《不得往生》到“不枉此生”

《風吹半夏》改編自阿耐2006年完成的小說《不得往生》,內容基於作者本人的從業背景和工作經歷,透過許半夏的視角,把鋼鐵行業中國企、民營企業、私人企業各個群體的生存百態,以及如何去擁抱機遇、迎接變化,他們的那種痛苦掙扎,奮發向上,都講述得特別透徹。

在導演傅東育看來,《風吹半夏》的破題點在於,雖然故事寫的是鋼鐵行業,但實際反映的是一個許多人共同經歷的年代——即便處於不同的行業、環境、城市,每個人都面對著一個勇闖天下、敢想敢幹的年代,“我們牢牢抓住的就是這一點,那是一個成長的年代。主人公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奔湧向前,奮鬥拼搏的精神,是在任何時代,都可以激勵和打動人的!許半夏其實滿身傷痕,可是你看不出,也是她不想讓你看到,她唯一做的,就是旁若無他往自己的目標去努力。”

總製片人戴瑩也深有同感,“這種精神核心是不會隨著時代變遷而磨滅的,它是真正能夠引發當下觀眾共情的,所以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做出來,而且要做好。”

透過群像展現時代,而不是一個女性的發家史

敢想敢拼的許半夏,重情重義的童驍騎,老實忠誠的陳宇宙, 劇集一開篇就立住了“鋼三角”的鮮明人設和性格魅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精明的趙壘、“大家長”伍建設、佛系的馮遇、“蔫壞”的裘畢正、“無利不起早”的郭啟東組成的“濱海老闆組”更是十分貼合人們記憶中90年代民營企業家的各色形象。《風吹半夏》以豐富的人物群像串聯起90年代環環相扣的創業故事。

關於演員的選擇和角色的定位問題,傅東育透露《風吹半夏》是一個以女主創業為主線的群像戲,它要透過群像來展現那個時代,而不單單是一個女性的發家史,女性的奮鬥史,所以在劇本上,每一個角色,這個都要有鮮明的人物性格,人物特點和發展軌跡,人物的起,落,張揚,而不是標籤性、臉譜化的概念性存在。“在一個導演的眼裡,每一個角色都像繪畫當中的每一塊顏色,才最終湊成了這幅畫。每一個角色,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變化。你們會覺得裘畢正是奸商,有沒想過裘畢正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郭啟東是個壞人嗎?之後的命運會是什麼?小陳出主意,童驍騎把那個灘塗汙染了,大家怎麼看?是同情還是批判?我覺得要用這樣相對複雜的狀態來看待。”

在選角方面,傅東育表示,他在看完阿耐的原著小說後,腦子裡蹦出的第一個人選就是趙麗穎。“我和她在《理想照耀中國》時有過短暫合作,她身上那種比較有‘勁兒’的性格,我覺得非常合適。”

在戴瑩看來,趙麗穎身上的堅毅、倔強和執著,歐豪的講義氣,李光潔的情商高、內心豐富等都與劇中人物非常相像。“劇中多位演員的選擇,都是主創根據劇本和演員本身的特質貼合起來的,所有演員在一起的組合有一加一大於二的化學反應。”

在實際拍攝中,演員們也拿出了十二分的認真。比如開播後引發廣泛討論的許半夏扇童驍騎巴掌的戲份,趙麗穎的手真的拍腫了。

“這個戲我們完全是順著拍,從她匆匆上來,一腳踹開門,過去就抽,幾乎沒有走戲,我把排程大概說了一下就開始拍了”,傅東育說,受限於空間小,機位不足,演員們不得不多來幾遍,“拍這樣的戲很傷人,我也很心疼,演員一遍遍地重複這個撕心裂肺的情緒,還好最後效果出來,大家都能體諒這裡的每一個巴掌。觀眾會對於這場戲有足夠的記憶,很大程度上是對於演員情感真切表達的喜歡。”

《過把癮》《北京人在紐約》也是年代感參考資料

《風吹半夏》獲得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在於年代質感的精細打磨和氛圍感的紮實營造,全方位調動著觀眾的追劇體驗和情緒共鳴。

導演毛溦說,現實主義題材劇的創作,最難的部分就是對時代的把握。《風吹半夏》是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一直到2002年這十二年之間的一段故事。“離我們說遠不遠,說近不近,因此劇組在諸如手機、汽車、腳踏車、手錶、首飾、穿著打扮,甚至髮型、皮鞋等服化道上面,做了大量功課,花了大量精力去還原。”

劇中,許半夏的桑塔納以及趙壘乘坐的雷克薩斯轎車,都是那個時代有錢人的標配。已經消失了數年的翻蓋手機,則是那個時代“大款”的標誌。街上牆壁上的標語和廣告、家裡綠色的半截牆壁,都營造出濃濃的90年代氣息。

從1991年許半夏、童驍騎的牛仔服,到1996年他們事業小有成就時,許半夏的紅呢子大衣、套裝裙、波浪捲髮、烈焰紅唇,童驍騎的銀灰色廓形西裝,以及趙壘和裘畢正等人標準的雙排扣廓形西裝與花紋鮮豔的寬領帶……劇中考究的服飾讓觀眾稱讚“一股懷舊風撲面而來”。此外,90年代的樓房、室內的裝潢陳設、汽車、街景等美術置景也都彰顯著主創們對於細節的考究。

“我們參考了那個年代的電影和電視作品,比如《過把癮》《北京人在紐約》等,以及大量的畫報等,你會發現那個時候人們的創意感非常強,服裝的顏色、款式,甚至口紅的顏色都跟今天有著很不一樣的組合。”傅東育表示,90年代對於美的追求的誇張程度要比現在大的多,“比如我們就努力還原了紅配綠的這種配色。”

導演毛溦則透露:劇組為趙麗穎準備的服裝大概有300多套,試裝最後穿過的有180多套,而實際在成片中呈現的是120套左右,“每一件衣服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比如這段戲拍的是1991年,我們就找1991年時期的衣服,有的衣服都是從收藏家那兒收過來的,下了很大的功夫”。

除此之外,毛溦導演還介紹,在籌備階段,劇組曾走訪中國不同地域的鋼鐵廠,實地選景1000餘個,實景改造300餘個,這些準確的年代場景與細節還原,為劇集的現實主義質感夯實了基礎。“我們還梳理了中國鋼鐵行業的政策變化、產業結構變化,以及鋼鐵的產能、GDP、鋼鐵產業工人的數量、薪水、涉及的不同地區差異等”。

在真實的服化道和場景還原基礎上,導演傅東育進一步對《風吹半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創造,要表達。“實話實說我覺得膽子大一點,整個戲的影像風格不是那麼’真實’。不是說不寫實,而是要有強烈的情緒色彩的表達。比如我們會用暖光從窗外打進來充當陽光,而房間裡經常會用冷調的光來襯托演員的面部,這樣做會讓人覺得既是那個年代,又好像不是那個年代。這種似是而非的風格,既會產生某種意義上的懷舊感,又會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新鮮感。”

風吹的不止半夏,而是一整個時代

在得年輕觀眾得天下的影視圈,現實題材劇如何破圈是共同的課題。《風吹半夏》所觸及的時代浪潮與今天有不少距離感,許半夏的造型再生動,也是“相簿裡的媽媽”。在喜歡談論“躺平”或是“內卷”的當下,它為何能最終帶動年輕群體與那個蓬勃的年代產生共情?

導演傅東育在工作中

導演傅東育說,《風吹半夏》顯然是一個典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這裡的“批判”不是貶義,是說我們回望那個年代的闖勁兒。那一代人敢為天下先,勇敢的說出慾望,並且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的走向夢想。這一點能夠給今天的年輕人以激勵和鼓舞。在許半夏這群人身上,雖然可能會有偏頗,可能會有那個時候的侷限性,但是骨子裡的精神力量,對今天依然有著感召力。

總製片人戴瑩

總製片人戴瑩也表示,《風吹半夏》不是一個工業題材,是一個時代群像“闖”劇。風吹的不止半夏,是以半夏為代表的一個時代人的經歷。“片頭是一隻蝴蝶,在鋼鐵廠、灘塗碼頭,半夏成長過的地方飛舞,非常輕盈,非常美麗。每一個小人物,在大的時代之風中,奮力生長,又和他人有情有義。很現實,也很溫暖。”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傑

編輯/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