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先學會發脾氣,再學會不生氣!

什麼樣的人,才算一個性格好的人?

聽過很多人的回答是:沒有脾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不生氣,已經成了現代人為人處世的準則。

我們總是習慣性忍讓,習慣性妥協,擔心一不留神,就被貼上“沒禮貌”“性格差”的標籤。

可一個人一直不生氣,真的是好事嗎?

未必。

有研究表明,生氣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人的正常生理反應。

當我們的利益、期望遭到破壞時,適當生氣,才能讓別人感受我們的力量,知道我們的底線。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裡說的:

“要正常地生活,生氣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反擊方式。

“從來不會生氣的人,註定遭受欺凌和壓制。”

為人處世,先學會發脾氣,再學會不生氣,才能活得更加快樂舒心。

01

可以好脾氣,但不能沒脾氣

楊絳曾在《走到人生邊上》裡寫道:

“有時候,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人家就利用你,欺辱你;你大度忍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

人性的劣根就在於此,有時候你越是好說話,別人越不把你放在眼裡。

在恰當的時機,展露自己不好惹的一面,別人方能對你和顏悅色。

最近熱播的《縣委大院》裡,林志為因為脾氣好,沒少受委屈。

同事把自己份內的工作推給他做,他寧願加班加點,也要幫人幹完;

別人拿他通宵做的資料向領導邀功,林志為知道後,也不敢硬槓。

本以為任勞任怨,能換來大家的尊重和善待,沒想到同事反而變本加厲地欺負他。

有次開會,同事自己報錯了會議時間,卻把鍋都甩到林志為身上,當眾罵他:

“捅了簍子,你倒是不管,所有的罵都我挨著,教都教不會!”

幾次三番下來,林志為再也不想任人擺佈。

下次這個同事讓他幫做報表,林志為眼皮都沒抬,回絕道:“我沒時間。”

同事以為林志為只是隨口說說,還堅持說服他:“這事挺急的,要不你去問問領導?”

結果林志為義正詞嚴地回懟道:“主任讓我寫個稿子,也挺急的,要不你去問問他?”

同事見林志為面有慍色,只好悻悻地走了。

俗話說得好:“虎露威嚴蛇必善,鶴若亮爪鷹也慫。”

在恰當的時候動怒,才能明確底線,避免成為任人拿捏的軟柿子。

我們這一生,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人傲慢刁鑽,不把我們當回事;有些人得寸進尺,對我們蹬鼻子上臉。

面對這些人,憤怒是最有效的防禦,生氣是最有力的反擊。

就像網上說的:

聰明人,懂得合理運用情緒,做出不滿的表達,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們未必真的發脾氣,而是讓自己看起來像發脾氣,這才是真正運用情緒,而不是被負面情緒所控制。

真正不卑不亢的人,不會把委屈都憋在心裡,成為情緒的奴隸。

他們知道,偶爾發脾氣,才不至於遭人擺佈,委屈自己。

人際交往中,會生氣不一定是壞事,但不會生氣,一定不是好事。

在恰當的時機發脾氣,你會發現,身邊的“壞人”在變少。

2

亂髮脾氣是本能,會發脾氣是本事

很多人都對發脾氣有誤解,覺得發脾氣=脾氣差,生氣=無理取鬧。

其實並非如此。

發脾氣,只是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提出需求。

如果超出界限,過度指控他人,只會讓事態脫離掌控,造成並非自己本意的傷害。

知乎上有個問題:

“生氣的時候,你做過什麼讓自己後悔的事?”

網友的留言五花八門。

有人因為父母的無心之失,說了很多傷人的話,讓媽媽氣得在屋裡哭;

有人因為瑣事和妻子爭執,衝動之下揚言要離婚,把妻子氣到離家出走;

還有人因為誤會,朝鄰居罵了很多髒話,兩家人從此斷絕來往……

《少有人走的路》裡說:

“相當多的人直到青年乃至中年時期,才能掌握如何生氣的本領,而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學會如何生氣。”

沒有底線的吵架,只會傷人傷己。

有效生氣,往往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點到為止,不會過度發散。

復旦教授沈奕斐剛和老公結婚時,因為生活觀念的差異,摩擦不斷。

氣急的時候,沈奕斐會指責老公是“鄉下人”,見識短淺。

老公被激怒後,也會責怪她“不掙錢”,沒有發言權。

夫妻倆的話語,都戳中了對方的痛處,結果往往是越吵越兇,兩人都很受傷。

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沈奕斐和老公列了一份敏感詞清單。

夫妻倆約定,無論吵得多兇,都不能用清單上的詞攻擊對方,否則就是吵輸了。

後來,沈奕斐和老公依然會吵架,但都懂得了就事論事,不去攻擊對方的弱點。

在夫妻倆看來,吵架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在這個過程中,能看到對方很多真實的想法。

吵完後,夫妻倆會針對暴露出的問題,制訂備忘錄,明確各自的權責,避免矛盾再次發生。

夫妻倆不斷修正、不斷改進,婚姻關係也更加和諧美好。

心理諮詢師史秀雄說:

“吵架也是一次深度交流的機會,和好後,兩人可以透過覆盤,明確各自的界限和態度,加深雙方的連結。

“吵架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底線的吵架。”

見過很多人,吵架時一味發洩自己的憤怒,指責和控訴對方,結果往往是,既得不到期望的迴應,也讓彼此兩敗俱傷。

那麼,怎樣吵架,才是有效的呢?

給大家三點建議:

1. 直觀提出訴求

《非暴力溝通》裡說:

“每一種憤怒的背後,都隱藏著我們的期望和需求,表達憤怒,就是充分地將這些期望和需求表達出來。”

很多人行為錯誤的根本點就在於,他們把憤怒的重心,轉移到打壓他人,而非表達自己的內心需求上。

以至於對方不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反而會因為他們過激的言語,遭到冒犯。

聰明的人,懂得在爭吵中直觀表達想法,提出期望。

如此,才有助於互相理解,為解決問題打通入口。

2. 精確表述事實

《親密關係》裡提出過一個“XYZ”陳述法,有助於我們講明白,惹怒我們的具體行為。

它的格式是:“當你在Y情境下做X的時候,我感到Z。”

舉個例子:“你剛剛打斷我講話的時候,我感到很生氣。”

對比同類情況下,很多人都會用到的表述:“你總是打斷我,不讓我把話說完!”

前者是特定行為,有利於對方做出針對性解決;後者則過於寬泛,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還容易激化矛盾。

3. 學會覆盤總結

任何吵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接納、磨合。

等怒火平息後,雙方應該就暴露的問題,進行復盤分析,明確各自底線,為以後和睦相處達成共識。

3

先學會發脾氣,再學會不生氣

說到這裡,可能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既然會發脾氣很重要,是不是遇到問題,都可以用發脾氣來解決呢?

並不盡然。

有些事,無論怎樣生氣,都無法挽回。

倒不如把心放寬,放棄改變他人的執念,做好自己。

前段時間,董宇輝在直播時,被一名女子惡意潑水。

但董宇輝並沒有因此大動肝火。

派出所來人的時候,他只是說,把這名女子批評教育一下就可以了。

“不要過度為難她,希望把影響降到最低。”

沒有過多指責,董宇輝的解決方式溫和沉靜卻不失力量,讓人動容。

想起《親密關係的秘密》裡提出的一個命題:“你情願自己是‘對的’,還是‘快樂的’?”

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後者。

是啊,無論發脾氣還是不發脾氣,我們的初衷,都是讓自己更快樂。

沒必要捨本逐末,什麼事都斤斤計較。

成年人的世界,不是非爭出個勝負不可,不觸及底線的事情,沒必要動“真氣”。

就像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孟說的:

“只要你肯放下立場,不管結果是怎樣,對你永遠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

“放下執念,就能得到自由,讓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長。”

有些事,大動肝火,反而容易傷了元氣;有些人,太過在意,反而容易浪費心力。

行走於世,誰都會遇上些鬧心的人與事。

把心放寬了,事才會小;把格局放大了,人生才會順。

很喜歡顧城寫的小詩:

玫瑰佩戴著銳刺,並沒有因此變為荊棘。

它只是保衛自己的春華,不被野獸們蹂躪。

做人,也應當像一朵玫瑰,美麗之下有風骨,溫柔之中有稜角。

平常安享一隅,給世界以芬芳;被人冒犯時,適時給予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