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了滿足虛榮心,大清帝國一直堅持這樣一件事,最後亡國

文/花開無田

清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這一時期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從先秦時期的席地而坐,到宋朝時期的站立,最後到明清時期的叩拜,官員們的上朝禮儀日益繁瑣複雜,同時也彰顯著君權的強化。

最初的孔孟儒學理念早已退化,換上程朱理學的精神核心,孔子的“仁愛治國”還好說,孟子的“民貴君輕”直接被朱元璋視作大逆不道,還揚言老匹夫若活在明朝,必將千刀萬剮。宋明理學逐漸取代兩漢儒學,“忠君愛國”成了理學基本理念,上到三公九卿,下到平民百姓,對君權的仰視日益增加。到了明清時期,君臣相見,臣子必定要恭恭敬敬地行一番叩拜禮,倘若不行禮輕則杖罰,重則治罪殺頭。

皇太極劇照

1636年,後金可汗皇太極舉行登基大典,宣佈臣服後金的朝鮮國王派使者前來參加大典。瀋陽故宮的大殿上,滿漢官員齊刷刷地行三跪九叩之禮,在內侍太監的“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的指揮聲裡,朝鮮使者的表現讓人大驚失色。

就在齊刷刷的跪拜聲和高呼萬歲聲中,朝鮮使者卻是一動不動的站在那裡,膝蓋和頭部沒有彎曲過一下。清朝官員強按著朝鮮使臣跪了下去,可等到大臣們一走開,朝鮮使臣就又重新站了起來,反反覆覆下來,連使臣的衣服都撕爛了。朝鮮使臣的理由只有一個,朝鮮沒有這種禮儀,他們更崇尚盛唐時期的禮儀,開放包容和平等,連他們的朝鮮國王都不用舉行這種莫名其妙的儀式。

三拜九叩禮

朝鮮使臣的一通解釋沒有讓皇太極消氣,在他看來三跪九叩是對君主的尊敬,朝鮮使臣代表著朝鮮,不向他行叩拜禮就說明沒有將清朝看作宗主國。此時的清朝還沒有入主中原,皇太極的堂兄阿敏率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放棄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轉而臣服清朝。

皇太極眼見朝鮮使臣不肯下跪,心裡認為他們還是在掛念明朝,所謂的臣服不過是口頭上的妥協。震怒之下的皇太極在大典過後,立即下令出兵朝鮮,給附屬國身份的朝鮮帶來了不小的打擊。清朝將前朝的叩拜觀念流傳下去,這種思想在君臣百姓之間早已根深蒂固,叩拜禮不僅單單針對內部,還表現在外部環境中。

雍正帝劇照

清朝皇帝認為自己是天下共主,有責任和義務向蠻夷小國提供倫理道德,文明教化和政治統治,外國使臣踏入清朝的土地就要恭恭敬敬地舉行叩拜之禮,在清朝人眼裡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清朝統治者自認為高人一等,他們要求外國使臣在所乘車船上懸掛旗幟,寫上“某國貢使”的字樣,以顯示天朝上國是在接受朝貢,儘管在外國使臣看來這是一種貿易。

1730年,雍正帝派使者去聖彼得堡慶祝新沙皇即位,為顯示自己的尊貴和高傲,雍正弟特意囑咐使者行一跪三叩之禮,這等於是把沙皇看做了清朝的王爺。雖然俄國人沒有太大的感覺,可雍正帝卻是欣喜萬分,認為俄國女皇接受了自己單方面的認定,沙皇降格為王爺。

乾隆帝劇照

18世紀末,清朝的三跪九叩之禮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爭端,最為出名的是發生在1793年的英國馬嘎爾尼事件。那時的英國日益強盛,第一次工業革命悄然而至,作為日不落帝國的專使,馬嘎爾尼認為自己是世界強國的代表,他對中國繁瑣複雜又侮辱人格的儀式早有耳聞,可是他希望能夠作為一個真正的外交官,和清朝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可是馬嘎而尼的想法遭到清朝官員的反對,他們在覲見皇帝禮儀方面,堅持要馬嘎爾尼三拜九叩,而馬嘎爾尼堅持行歐洲通行的單膝跪地禮。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馬嘎爾尼做出讓步:要清朝官員對英國國王行三拜九叩之禮,自己同樣對清朝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禮。

可清朝官員卻認為十分荒誕可笑,在他們看來英國不過是個小國,堂堂一品大員,怎麼會向小國叩拜!馬嘎爾尼見清朝官員不肯答應,索性破罐子破摔,他也不肯去覲見清朝皇帝,那時的清朝皇帝是年邁的乾隆帝。生活的閱歷讓乾隆帝給自己找了個臺階,最終以英國“地方偏僻,不識天朝上制”的理由免去了馬嘎爾尼的叩拜禮。

馬嘎爾尼畫像

1805年,俄國使臣不願意叩頭,剛到庫倫就被嘉慶帝下令阻止進京,可見清朝皇帝對三拜九叩的看重,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威嚴的象徵。1816年,英國使節阿美士德來到京城,他和馬嘎爾尼一樣,性格倔強頑固,清朝官員軟硬兼施,都沒能讓他接受三拜九叩之禮的要求。嘉慶帝聽說這件事後怒不可遏,當即下令驅逐出境,並對英王下了一份“敕諭”,委婉地和英國斷了外交往來。

1840年,扛著槍炮的英軍打開了清朝古老的大門,並強迫清朝取消英國使臣覲見皇帝時的三拜九叩,清朝的天朝上國夢逐漸破碎。咸豐帝曾因為美國總統在文書裡的語氣和他平等相稱,惹得他龍顏不悅,竟然居高臨下地批道:“夜郎自大,未免可笑。”還沒等咸豐帝從天下共主的情緒裡出來,第二次鴉片戰爭接踵而至,咸豐帝帶著嬪妃逃往熱河避暑山莊,北京城的圓明園被一把火燒得一乾二淨。

八國聯軍

1860年,西方列強得到在北京駐紮大使館的特權,不僅在覲見清朝皇帝時不用再行跪拜禮,連清朝政府的公文也不再用“夷狄”這種帶有貶低含義的詞彙來稱呼外國。最為可笑的是,簽訂多次不平等條約的清朝沒有發憤圖強,反而學起了魯迅先生小說裡面的人物阿Q,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

同治時期御史吳可讀上表的奏摺裡,說洋人和禽獸沒有兩樣,強迫他們行三拜九叩之禮,就像是強迫禽獸接受倫理道德。讓他們遵行叩拜禮,不是朝廷的榮光,不讓他們遵行叩拜禮,也不是朝廷的恥辱。吳御史的奏摺呈上去,讓同治帝和朝中同僚點頭稱是,頗有一番“大人不記小人過”的胸懷,為外國使臣不給清朝皇帝下跪找了一個藉口。

徐桐劇照

有意思的是,大學士徐桐認為洋人覲見皇帝之所以不下跪,不是他們不想這樣,而是他們沒長膝蓋,屬於生理缺陷。秉持著這個說法的徐桐,特意發給清軍一人一個長竹竿,在他看來只要用竹竿敲洋人膝蓋,洋人就會倒地不起。清朝閉關鎖國帶來的落後腐朽和愚昧,從這兩個事例中窺見一斑,時代是不斷髮展的,故步自封只會停駐在某一節點上,陳舊的思想觀念難免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1894年,清朝正式承認和其他國家元首的平等地位,換句話說不是他們想承認,而是那些威力巨大的洋槍洋炮逼著他們不得不承認。可叩拜思想在老百姓頭腦裡存在時間太長了,清朝滅亡後的那些遺老遺少仍背後留著根長辮,一旦讓革命軍剪去,想死的心都能有。

孫中山先生劇照

革命先驅孫中山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一位八十多歲的鹽商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南京,聽說老人家遠道而來,孫中山前往相迎,卻只看到鹽商的柺杖扔到一邊。再往前一瞧,年邁的鹽商正在顫顫巍巍地進行叩拜,孫中山急忙將他扶了起來。跪拜禮是君權專制的產物,目的是提高帝王尊嚴,加強人們的奴性意識,好在我們早已摒棄了這種封建糟粕。而這也與清政府的精神勝利法高下立判,而“尊嚴”的清政府與積極向上的社會進步之間的反差,也一步步的將清政府推向萬劫不復。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