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東南亞大體可以分為

中南半島

馬來群島

兩大部分,分佈著大大小小11個國家。

其中,緬甸和泰國是東南亞大陸上面積最大的兩個國家,它們互相接壤,有著一條尤其引人注目的邊界線。

▲緬泰邊界

兩國在南段靠近克拉地峽的國土,整體上以德林達依山脈為界,緊緊“擰巴”在一起,給人一種吃外賣時一次性筷子沒掰好逼死強迫症的感覺。

但雙方又並不完全是平分秋色,在緬甸擁有長達上千公里安達曼海岸線的同時,克拉地峽往南的區域卻屬於泰國,使得泰國國土在克拉地峽東西最窄處僅13公里,幾乎要將泰國一分為二。

▲差點把泰國一分為二的地方

而這部分國土如今是緬甸德林達依省,有著眾多島嶼與港口,也是該國重要的漁業產出地,盛產珍珠。

▲德林達依省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兩國有著如此非同尋常的國土形狀?

一、左鄰右舍,旗鼓相當

當今緬甸的國土以伊洛瓦底江流域為核心,據傳公元前2世紀,起源於如今青海、甘肅等地區的驃族人來到伊洛瓦底江流域。

公元7世紀時驃族達到鼎盛,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了大大小小一系列城邦,雖然並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但也留下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世習慣稱這一城邦時期為“驃國”。

▲伊洛瓦底江

緬甸如今的主體民族為緬族,佔總人口的68%,源自中國甘肅南部洮河流域,7世紀開始居於四川西部的大渡河一帶。

公元8世紀後他們受到吐蕃勢力壓迫,部分緬族先祖南下向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帶遷徙,最終來到驃國的土地上,作為外來者,努力適應著異鄉異客的身份。

▲緬族女性

從8世紀開始,北方的南詔國屢次入侵驃國城邦,最終經過近百年的侵擾,832年,南詔國攻破驃國重要城市罕林,據唐朝史書記載,南詔士兵一戰從驃國掠走了三千驃人俘虜,重創驃族。

從這之後,驃族退入山林,緬族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經歷多年經營,849年,緬族人頻耶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國——蒲甘王朝。

▲頻耶雕像

而泰國如今的領土核心區域是昭拍耶河流域,又稱湄南河流域,昭拍耶河流域的文明發源極早,約公元前五千年便出現了青銅器文明,5世紀起也產生過一系列諸如扶南、陀羅缽地等印度式的古代城邦。

▲昭拍耶河

時間來到9世紀,高棉王國崛起,又稱吳哥王國,即柬埔寨的前身,高棉人透過數個世紀的攻伐,最終在9世紀確立了對東起柬埔寨,西到昭拍耶河區域的統治,並發展出了輝煌燦爛的吳哥文化,著名的吳哥窯至今仍矗立在柬埔寨境內。

▲9世紀時高棉帝國疆域(紅)

泰國佔總人口75%的主體民族是泰族,有觀點認為他們起源於中國雲南地區,與現今中國傣族有著一定的聯絡。

從9世紀開始,迫於各種壓力,部分泰族人開始南遷,並逐漸定居在昭拍耶河流域。

▲泰族夫妻

而高棉人對這群北方來的陌生面孔自然是有些排斥,雖然默許了泰族先民在高棉生活,但高棉王室將泰族先民視為野蠻人,稱其為“暹羅”,這之後也成為了泰族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的自我以及對外稱謂。

最初,泰族先民只得生活在高棉的邊緣地帶,聚集在“羅渦”這樣的邊境城邦裡,以部族群聚的方式適應著新生活。

▲羅渦城在如今泰國的大概位置

但該來的總會來,很快,緬族人和泰族人就將毫不意外地相遇。

蒲甘王朝的勢力範圍最初只限於伊洛瓦底江與欽敦江流域,並不涉及更南與更東的區域,但在1057年,蒲甘王決定擴張,在穩定對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統治後,順著今德林達依山地一路南下。

蒲甘王發現這塊地區港口眾多,並且是通往南部馬來群島的交通要道,實屬兵家必爭之地,於是打敗了當地最強大的少數民族孟族並使其臣服,控制了德林達依區域。

▲德林達依地區地形

1087年,蒲甘國王江喜陀跨過德林達依山,攻打羅渦城,但由於長途跋涉以及對地形的不熟悉,最終羅渦成功擊退了入侵者。

這也是緬族與泰族祖先之間第一次有記載的摩擦,也是德林達依地區首次落入雙方之手,更是往後幾百年鄰里摩擦的序章。

蒲甘王朝一共持續了兩百年,但自江喜陀之後並沒出現過善治的明君,國勢日漸衰微,最後一任國王那羅梯訶波蒂更是暴虐無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大肆修建佛寺佛塔,引得王國上下民怨沸騰。

▲蒲甘王朝13世紀勢力範圍(黃)

而以羅渦城為主要勢力範圍的泰族人在當初擊退蒲甘侵略者後,則一步步變得強大並獨立,逐漸擺脫了高棉的控制,並向周圍擴張,在這一時期,泰族人逐漸擴散到了昭拍耶河流域各個部分。

時間來到13世紀,蒙古的鐵騎駕臨東南亞,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招降蒲甘王朝,但並未得到迴應,甚至在1273年,那羅訶波蒂更是直接斬了一位元使,引得忽必烈盛怒。

1283年,經過十年交戰,元軍攻破蒲甘城,國王那羅梯訶波蒂向元朝投降,緬北成為了元朝的緬中行省,而緬南則分裂成勃固、阿瓦等諸多少數民族小國。

▲元緬戰爭後元朝勢力範圍(綠)

而同時,高棉帝國開始顯出衰落之勢,泰族人抓住了這環伺皆弱的機遇,於百年間在昭拍耶河上下游區域先後建立了素可泰王國、蘭納王國以及大城王國。

素可泰王國是泰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1238年於昭拍耶河下游區域建立,並趁著蒲甘式微,出兵控制了德林達依地區, 歷史上第一次控制了該區域。

蘭納王國則建立於1292年,其勢力範圍位於今泰國西北部,是百年來緬泰雙方交鋒的北部焦點。

而大城王朝是泰人烏通1351年在素可泰王國的南方,集合了泰族的軍力、高棉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而建立的國家,又稱阿瑜陀耶王朝,並且由於烏通的積極善政,大城王國只用了短短的一百年就反超了素可泰王國,14世紀素可泰王國成為大城王國的藩屬國,於15世紀被大城王朝完全吞併。

▲16世紀中葉的東南亞

而在經歷了兩百多年的分裂後,16世紀,緬族人德彬瑞蒂以緬人聚集的中部城市東籲為據點,建立了東籲王朝,向外征伐滅掉了大部分王國勢力,最終二次統一了緬甸。

此時,雙方作為封建國家,都完成了統一和獨立,而雙方對於德林達依新一輪的爭奪也即將拉開序幕。

二、緬泰戰爭,你來我往

東籲王朝建立後,緬甸迅速向外擴張,向北收復元佔失地,向南進軍德林達依地區,而與此同時,泰國也在向德林達依地區擴張,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緬泰兩國曆史上第一次正式地在這一區域形成可考據的邊界。

1547年初,泰國征服了德林達依南部的城市土瓦,與南征的緬甸軍隊搖旗相對,雙方摩擦不斷,經過一年的對峙,最終在年底緬甸擊退了泰國軍隊,奪得了土瓦,並控制了德林達依地區。

次年緬甸乘勝追擊,遠征泰國腹地,直逼其當時的首都大城府,但在持續了一個月的圍城戰以後無功而返 。

▲土瓦方位

很快緬甸便捲土重來,再次向東南進軍,1556年攻佔征服了蘭納王國,直逼泰國北境。

1563年雙方再次爆發戰爭,緬甸軍隊再次兵臨大城府下,泰國戰敗,成為緬甸的附庸國。1568年,泰國意圖恢復獨立,緬甸軍再次出軍成功鎮壓。

這三次戰爭可以說的上是雙方的初次交鋒,整體上是緬攻泰守的情況,而德林達依地區也是落入了緬甸之手。

▲1568年緬甸東籲王朝疆域(深綠)

泰國的附庸地位保持了20年,直到1584年,緬甸與明朝發生戰事,在明朝的支援下阿瓦城發動叛亂,緬甸命令泰國王子納黎萱出兵援助。

納黎萱可不傻,這麼好的機會,他當然不會放過。在出兵之後,納黎萱並未直接前往阿瓦,而是在邊緣觀望。

在阿瓦叛亂平定之後,納黎萱於1584年5月3日宣佈泰國恢復獨立,緬甸迅速派兵追擊,但並未成功。之後的十年裡,緬甸一共發起了四次入侵,最成功的一次再度兵臨了大城府下,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泰國蘇瓦納達蘭寺廟裡描寫這次戰爭的壁畫

這十年的軍事失敗使得緬甸國勢衰微,叛亂四起,泰國趁勢轉守為攻,於1593年向緬甸派兵,連續攻下了土瓦和墨吉,次年又攻佔了毛淡棉,控制了整個德林達依地區,並控制了蘭納王國,甚至在之後攻入了緬甸腹地,雖然未嘗成功,但也成功打擊削弱了緬甸國力。

▲毛淡棉、土瓦、墨吉

這一階段雙方交鋒情勢逆轉,緬甸落入守勢,泰國反轉局勢,奪得了德林達依的控制權。

但很快,緬甸重整勢力,平定了各地叛亂,於1609至1622年收復了德林達依絕大部分地區,這一期間緬泰邊界變得與今日非常相似。

和平了四十年後,南明永曆皇帝逃到了緬甸,也引來了吳三桂,清軍的到來極大的動搖了緬甸東籲王朝的統治,1662,緬甸王室內部發生了政變,發動咒水之難,永曆皇帝被交給吳三桂用以交換清軍撤退。

▲永曆皇帝朱由榔

泰國再次嗅到了機會,煽動支援德林達依的孟族獨立,緬甸派兵前去鎮壓,鎮壓完成後這支軍隊直接向泰國進軍,但被泰國伏擊包圍,大敗而退。

不久泰國集結兵力,向德林達依進軍,最終直逼東籲中部蒲甘城,在蒲甘城與緬甸僵持到1664年5月,因供給不足而撤退,在撤退後,由於進退過快,並未站穩腳跟,德林達依地區迅速回歸緬甸控制。

這一戰後,緬泰雙方保持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和平,而德林達依也再次成為了緬甸的勢力範圍。

1740年,德林達依的孟族起義,建立了後勃固王國,1752攻佔緬甸東籲王朝都城阿瓦,東籲王朝覆滅。

同年,緬人雍笈牙起兵抗擊孟族入侵,集結了東籲舊部和民間抵抗力量,建立了緬甸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貢榜,並於1757年滅亡了後勃固王國,第三次統一了緬甸。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孟族少女

1759年,德林達依的孟族在泰國的支援下再次發起叛亂,雍笈牙出兵鎮壓,並與大城宣戰,在平叛之後越過德林達依山脈向泰國進軍,次年4月,緬甸軍兵臨大城府下,但由於雍笈牙患上了痢疾而士氣大減,很快緬甸軍便開始撤退。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貢榜王朝開國國王雍笈牙

1765年,孟族得到泰國支援再次叛亂,緬甸軍這次做足了準備,兩支軍隊雙管齊下向泰國腹地進軍。與此同時,緬甸在北部與清朝發生了邊界戰爭,但緬甸王室並沒有重視在邊界上的衝突,依舊將大部分兵力派往攻打泰國。

在經過幾個月的交戰後,1766年初,緬甸軍再次兵臨大城府下,這是歷史上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經過一年多的攻城戰,1767年4月,貢榜軍攻破了大城府的城牆,並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與洗劫,大城王朝覆滅。貢榜軍對大城府的暴行作為國仇家恨,直至今日都還在影響緬泰兩國的關係。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大城府淪陷

但由於清軍在邊境的攻勢愈演愈烈,緬甸不得不將大城府的大部分兵力調往邊境,泰族人鄭昭趁機在東南沿海起兵反抗貢榜侵略,最終成功收復了大城王朝丟失的土地,建立了吞武裡王朝。而德林達依地區的叛亂也再次興起。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貢榜王朝達到極盛時的疆土

在1769年清緬戰爭和解結束後,緬甸不甘心半途而廢,1774年再次整頓軍備,鎮壓孟族反叛並出兵泰國,經過一年的交戰,最終泰國成功抵抗了入侵,並反攻奪得了對北部蘭納王國的控制權。

但由於晚年的鄭昭逐漸昏庸並且其改革觸動了國內貴族的利益,1782年便被大將軍通鑾罷黜,吞武裡王朝也僅僅存在了十三年。而通鑾則改朝換代建立了延續至今的曼谷王朝,通鑾也即是如今泰國的皇世祖,拉瑪一世。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曼谷王朝皇室標誌

不久,緬甸發動了最後一次對泰國的大規模入侵,這場戰爭史稱“九軍之戰”,1785年,緬甸兵分九路從五個方向對泰國發動了全面進攻,在經過八個月的僵持之後,泰國成功趕跑了入侵者,並穩固了統治。

由於九軍之戰的失敗,緬甸轉入守勢,1788年,泰國向土瓦出兵,經過半個月的圍城戰後無功而返,1792年,泰國再次攻打德林達依地區,雙方對峙了兩年,直到1794年1月,泰軍再次被緬甸擊退。

之後一直到19世紀初,雙方圍繞蘭納王國控制權又發生了兩次戰爭,經此兩役泰國徹底清除了緬甸在蘭納王國的影響,定奪了緬泰邊界線北端的形狀。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曼谷王朝19世紀初的疆域

自緬甸貢榜王朝建立到十九世紀初,雙方整體上從緬攻泰守轉為均勢的局面,德林達依地區也由逐漸由緬甸穩定控制,緬泰邊界線南端形狀也得以穩定下來。

1809年,緬甸對泰南城市普吉發起進攻,雖然城市遭到了極大破壞,但最終泰國成功擊退了緬甸軍隊,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緬甸對泰國的入侵。

世界也即將步入另一個新時代。

三、殖民交鋒,塵埃落定

早在十七世紀,歐洲殖民者就已經來到了東南亞與南亞,建立了多個殖民公司,其中英國和法國的勢力最強,英國殖民地範圍涵蓋了幾乎整個今日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國。而法國則深耕於柬埔寨、寮國以及越南地區。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法屬印度支那地區

緬甸此時正向西部擴張,邊界與英殖民地直接接壤,雙方摩擦不斷,劍拔弩張。

1824年,英國率先宣戰,發動第一次英緬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兩年,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人讓貢榜人見識到了工業文明的強大,英方有40000名士兵參戰,投入了1300萬英鎊軍費,並且英軍於1824年11月投入使用了康格里夫火箭,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鐵質軍用火箭。而緬甸的裝備與戰爭投入都遠遠落後於英國。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英軍對仰光展開的兩棲作戰

看到老冤家有難,泰國也沒放過這次機會,在雙方開戰後不久便和英國簽訂了合作條約,英國承認泰國原有領土的範圍,泰國則出兵參與對緬作戰。

由於雙方有著不可逾越的差距,最終緬甸慘敗,雙方於1826年簽訂《楊達波條約》,條約中規定緬甸將德林達依地區在薩爾溫江以南部分等其他部分國土割讓給英國。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薩爾溫江,中國部分稱怒江

自此,緬甸開始了半殖民化程序,主權淪喪,國家積弱,無力再對外擴張,也失去了絕大部分的德林達依領土。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英緬戰爭紀念碑

1852年,英國發動第二次英緬戰爭,僅用了八個月就擊潰了緬甸軍,再次佔領了一部分緬甸領土。

1885年,英國感到時機成熟,發動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英緬戰爭,戰爭只持續了幾個星期,英軍戰地記載“幾乎沒有遇到抵抗”。11月,緬甸王室被俘虜,貢榜王朝滅亡,次年1月,緬甸全境作為一個省歸入英屬印度。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英軍解除貢榜王室的武裝

而泰國由於處於英國和法國勢力的交界,並未遭到殖民化,幸運地成為了唯一一個未遭外國殖民的東南亞國家。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泰國作為雙方殖民地的“緩衝地”,泰國藉由中立割讓部分領土保持克制,從而保持了獨立。

而由於先前泰國和英國的合作條約,泰國西部與緬甸的接壤領土並未遭到割讓,緬泰邊界得以繼續保持之前的狀態。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泰國在這一時期失去的領土

直到二戰,緬泰雙方都失去了染指德林達依地區的可能性。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役,泰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成為軸心國成員。1942年,日本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半島的佔領地割讓給泰國,但並不包含德林達依地區。

二戰結束後,泰國返還了所有佔領地,而緬甸也在1948年獲得獨立。

而兩國關係由於雙方百年戰爭帶來的隔閡,自1948年建交後很長一段時間並未有任何深入的交流,關係非常冷淡,1899公里長的邊界線上只有一座跨國公路。直到1982年,緬泰雙方進行了邊界談判,緬泰邊界得以進一步明確。整體上仍然延續了十九世紀初的模樣,南部依然以德林達依山脈為界。

這次邊界談判後雙方關係才得以升溫,開始進行一系列安全與經濟合作以及文化交流,1997年,泰緬友誼大橋開通,成為兩國第二個跨境通道。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緬泰邊界上唯二的跨境點

如今緬甸人口約五千萬,是東南亞最大的農業國,也盛產高品質紅寶石與翡翠,但由於政局動盪,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落後,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直至近十年經濟改革後發展速度才得以加快。

而泰國如今人口約七千萬,是新興工業化國家,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國之一,旅遊業發達,曼谷的外國遊客數常年居於世界前列。

“肢解”泰國?緬甸,為什麼差點將泰國國土“一分為二”?

▲緬甸駐紮泰國曼谷的大使館

但雙方對於邊界線南端的甲武裡界河河口上的三個小型島嶼仍有爭議,直到1990年雙方一直在斷斷續續談判,最後雙方只得將這三島確立為“無人區”以平息爭端。

直至今日,雙方仍因此發生過多次海上軍事摩擦,承載著雙方自古綿延對抗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