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雍正王朝:欠款官員們“各懷鬼胎”,難怪雍正會追債追得如此困難

《雍正王朝》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堂堂大清王朝的戶部國庫,竟然被朝堂上的官員們給硬生生的“借空”了,以至於康熙皇帝在面對百年不遇的黃河災患時,竟出現了無糧可賑、無錢可撥的窘境,這也令康熙大為震驚。

那麼這些朝廷官員們為何要向國庫“借”錢,他們有沒有想過要償還,如果此事一旦為康熙皇帝所知,他們又該如何是好呢?在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和分析。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三類“借錢”的人群,有著各自不同的“借錢”目的。

鄔思道在與雍正的交談中,將挪借戶部銀兩的官員們,按照不同的情況分為了三類。

第一類,確實是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向國庫借錢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與清朝時期官員們的俸銀製度有著很大的關係。

清朝時期,一直沿用的是明朝時期的官員俸銀標準,而這套俸銀製度自朱元璋創立開始,就出現了諸多問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官員的俸祿普遍過低,甚至到了不貪汙就無法生存下去的境地。再加上大清王朝建立後,出現了通貨膨脹,物價隨之上漲,當下的俸銀製度更加無法適應當時官員們的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擺在絕大多數普通官員們面前的就只剩下了兩條路。要麼靠著貪汙腐敗,或者尋找其他營生手段,讓生活變得富足起來,要麼繼續堅守著為官之道,但卻只能是“寅吃卯糧”,靠舉債度日。而相較於民間高額的利息,借取國庫的銀兩無疑是成本最低的選擇,於是便出現了大量官員向國庫舉債的現象。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二類人,是要藉著國庫的銀兩,賺取暴利的。

康熙最後的處置的桑佩、圖倫升、鄭元芳這三人,便是這類人群的代表。他們從國庫中挪借出了數額極為龐大的銀兩,再加上其手中掌握著一定的權力,“錢權結合”便可以此謀取暴利。

毫無疑問,這些人是最為可惡的,他們只想到的是自身的利益,卻完全置國家的安危與不顧,所以康熙將這三人罷官議罪,完全是其咎由自取的結果。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三類人,是本不需要借取國庫銀兩,但是為了迎合風氣,卻又只得如此。

這些人中,向國庫借取一兩文銀的老狀元陳文勝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

在這些人看來,雖然他們不需要向國庫借款,並且一旦追查下來也能還上,不過他們更看重的是自己在朝堂上的人緣和名聲。畢竟,向國庫借取銀兩的官員不在少數,如果他們不借,那麼久而久之便會成為了“孤例”和“個案”,是與整個官場格格不入,因而也會遭到眾人的排擠與非議。

所以,為了保全自己在朝堂上的名望,做到隨波逐流,並且與大多數人站在同一“戰線”上,他們也只能如此,而這也是他們向整個官場風氣遞交的一份“投名狀”罷了。

由此可見,這類人雖不如前面那些挪借銀兩以謀取暴利的人那樣可惡、可恨,但這樣的“假清高”舉動無疑是滋長了朝堂上的歪風邪氣,其影響力和破壞力同樣是非常巨大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然,還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這些人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將國庫的銀兩借出,八阿哥胤禩可謂是“功不可沒”。

如果不是戶部主管阿哥胤禩的縱容,並且對於這樣的行為大開“綠燈”,國庫絕對不會出現如此的虧空,而他這樣的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收買人心。

需要靠戶部銀兩維繫生活的官員,會因為胤禩的寬容而對其感恩戴德;需要靠這些錢謀取暴利的官員則會因為胤禩為他們開闢了財路,而對胤禩無比尊崇;至於那些需要借取銀兩以迎合官場風氣的官員,胤禩的寬縱則是讓他們達成了自己的目的,因而其也會對胤禩充滿好感。

只不過,胤禩這是在用國家的“資源”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並且完全置整個國家的安危與不顧,所以康熙在得知此事後對於胤禩的不滿也是可想而知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面對雍正的追比,這三類人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狀態。

俗話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真等到雍正接下了追比戶部欠款差事的時候,他才發現事情並不簡單,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各懷鬼胎”,並且有著各自不同的態度。

像隆科多這樣的官員,表現其實是最好的。

很明顯,他是屬於第一類人群,也就是因為生活難以維濟而被迫向國庫借取銀兩的。他並沒有選擇逃避,也沒有想要賴賬,所以隆科多先是向佟國維借錢,之後又將康熙賞賜給他的寶刀當掉,還清了欠款。

至於其他同類的官員,則沒有像隆科多這樣。

比如後來向康熙皇帝哭訴可憐的眾位朝臣,他們一邊是沒有能力當下就把欠款還清,一邊是有些居功自傲,不願意償還,所以張口閉口就是自己曾經的奉獻與付出,自認為有理由不去還錢。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前文中的第二類以及第三類的人群,同樣是有著各自的想法。

像桑佩、圖倫升、鄭元芳等人,他們是靠這些錢來牟利的,所以並不是不能還,而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做到“利益最大化”。

至於其他人,則更多地採取的是觀望態度,畢竟這個時候並非所有人都將欠款還清,日後的事態發展也不明朗,如果提前就把欠款還上,而有人卻沒有還,反而是“吃虧”了。

與此同時,期間還出現了不少意外情況,比如馬國成大鬧戶部、魏東亭畏罪自盡、十阿哥胤帶領官員當街變賣傢俱等,這些人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儘可能的在逃避歸還欠款。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最終伴隨著胤礽的“分兩年還清”的方案出臺,這場追比欠款的行動也就此不了了之,儘管這樣的結果令欠款的官員們歡欣鼓舞,可國庫空虛的現狀依然沒有改變,康熙對此也是極為不滿。

而在康熙去世,雍正登上皇位後,又重新開始了對於國庫虧空的清理工作,相比與“仁德”的康熙,雍正則是用鐵腕手段,迅速清繳回了朝廷國庫以及地方藩庫的虧空,如果還不清欠款的那些官員,雍正也是直接下令抄家。

所謂“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這些欠款的官員們雖然逃過了康熙朝時期的追比,可面對雍正時,他們也只能是如數奉還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歷史上,康熙朝時期的國庫虧空問題,在雍正朝時期得以解決。

康熙皇帝去世時,留給雍正的是一個“爛攤子”,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庫空虛,國家財政吃緊。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狀況,很大程度上便是由於各級官員與地方官府的“欠款”太多。當然,這些錢並不是被官員們“借走”了,而是原本應該上繳國庫的銀兩,被官員們或是挪作他用,或是中飽私囊,再加上康熙皇帝對於此事的寬縱,從而出現了一大批的“死賬”、“爛賬”,這也國庫的虧空也越來越大。

而對於這些欠款的官員來說,他們都是抱有著“僥倖”心理的,因為按照以往的慣例,新皇登基之後大赦天下,這些虧空也基本上不會過分追究,所以他們才會愈發的有恃無恐。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然而令這些官員們沒有想到的是,雍正會用如此鐵腕的手段治理國庫虧空。

不管是普通官員,還是皇親國戚,只要拖欠了國庫的銀兩,就必須限時還清虧空,就連十二阿哥胤裪這樣的康熙皇子,也被“逼”的只能變賣家產來“還債”,與康熙皇帝關係密切的李煦家族和曹寅家族,更是因為還不清欠款,被雍正下令抄家。

在雍正的高壓態勢下,各地以及朝廷中央的虧空得以迅速填平,國庫也就此充盈了起來。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