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的人生際遇與填詞生涯中,與二個字有著不解之緣,原因竟與陶淵明有關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職業生涯與“易安”二字結下了不解之緣,李清照的詞也被後世稱為“易安體”。那麼問題來了,李清照的詞作風格為何被稱為“易安體”,“易安”二字與李清照又有何淵源呢?這還得從她與“易安”二字的淵源和她的人生際遇說起。

一、李清照與“易安”二字的不解之緣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世代奉儒、愛好文學藝術計程車大夫的家庭,早期生活優裕。她的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李格非家中藏書甚富,在文學方面更是有很高的造詣。李格非崇尚陶淵明,而且剛直不阿,具有陶淵明“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的個性。

李清照小時候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她從小耳濡目染,加之好學,並在家庭的文學氛圍薰陶下,為她後在詩詞文學方面展現出的才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清照飽覽歷代群書,從書籍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了自己的見識,還能夠吸收文史資料的營養,鑄就自己獨特個性,可以說家庭的教育造就了李清照的個性和人格。

才貌雙全的女子自然會贏得眾多男子的追求,李清照的才華贏得了一個人的芳心,那就是學識淵博的太學生趙明誠。兩人志同道合,加上共同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兩人走到了一起。

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和二十一歲的趙明誠步入婚姻殿堂。婚後,夫妻二人夫唱婦隨、舉案齊眉、恩愛有加,度過了一段甜蜜的生活。

趙明誠家學淵源,是宰相趙挺之的兒子,同時也是一位潛心學問的學者,他對金石學很有研究。兩人經常縮衣節食,購買金石字畫研究,而且經常是和李清照一起研究。這不但增長了李清照金石學方面的知識,也給夫妻二人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1107年,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去世,受黨爭的影響,趙明誠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也受到牽連。經歷了仕途的跌宕和家庭的雙重打擊後,夫妻二人於公元1107年離開北宋都城汴梁,回到家鄉,從此屏居青州鄉里達十年之久。

在青州故里,夫妻二人迫於生活多方謀求衣食。趙明誠自宋徽宗宣和三年至宋欽宗靖康元年先後知萊州、淄州。

閒居青州與出守萊州、淄州時期,是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相濡以沫、共同研究金石學的最美滿時期,也是趙明誠金石事業最有成就的時期。

在青州期間,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畫和古玩上。兩人每得一本奇書,便共同勘校,整理題簽,得搭配書畫器物,便仔細把玩,互相給予評價。

同時,夫妻二人在飯後還時常坐在“歸來堂”中烹茶。兩人指著滿屋的書籍互相考問對方,猜中的人先飲茶,以此為樂,這樣歸於平靜的生活反倒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

李清照在青州期間更是追慕陶淵明,所以她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中的“易安”二字,所以她將自己的書房取名“歸來堂”,將臥室命名為“易安室”,並自號“易安居士”。

該如何理解“易安”二字?從字面來看,“易”有改變的意思,“安”本意指有穩定住處,後來引申義為後院平靜,後方穩定,如“安居樂業”一詞。

李清照自號“易安”,她的想法再簡單不過了,她只是嚮往安逸的生活而已,換個舒適安靜的環境居住而已。

這其實也似乎預示她的未來人生的不平凡,要希望找個安靜穩定的地方住下來,告別那種風雨飄搖的日子。而李清照在青州時期雖然談不上富足,但是“易安”的生活狀態竟然成了她後半生魂牽夢縈的追求和思念。

南渡之後的李清照飽經滄桑,在1139年,李清照又遇到了喪夫之痛,丈夫趙明誠在這一年去世,生活的艱難和不堪都接踵而來。

“易安居士”李清照由此一直過著寓居漂泊的生活,這之後的生活可以說是淒涼的,她內心渴望的“易安”也一直沒有實現。

縱觀李清照的一生,她少女時期,是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的,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後,兩人度過了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的幸福生活。即使在青州期間,儘管物質方面一度匱乏,但是他們夫妻二人在共同研究金石學,過著相對安逸的生活,就像她的自號一樣,是一種“易安”的生活。

如果說南渡前,尤其是在青州期間,李清照對“易安”是一種追求的話,那麼南渡之後,流寓吳中的李清照對“易安”就是一種執念了,也成為她魂牽夢縈的渴望。

南渡之後,李清照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丈夫趙明誠去世,李清照一直過著寓居飄零的生活。

李清照畢竟是一位女子,她渴望的是幸福的生活,亦或是安逸的生活,這些對她來說就足夠了。可是晚年的李清照流寓吳中,對故鄉的思念,對“易安”生活的懷念就愈加濃烈。

提到李清照,亦或說提及李清照的詞作,人們更願意將“

一代詞宗

”“

婉約之宗

”的標籤提在她身上,這熠熠生輝的文化標籤和符號,在詞史上也是極其難得的。

李清照天資聰穎,從小深受家庭文化氛圍的薰陶,加之她勤奮好學,所以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取得了較高的文學修養,後來更是在創作道路上臻善臻美。

這一點,宋代詞學評論人士王灼在《碧雞漫志》中有中肯而貼切的評價:“(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南宋儒學大師朱熹也說:“本朝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李清照的詞為什麼能得到這樣高的評價,她在詞史上為什麼有這樣高的地位,圍繞這個話題,小話詩詞將從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就是李清照有沒有相關的詞學理論;二就是歷代詞學家對李清照的評價;三就是李清照的詞有什麼獨特的風格。

二、李清照的詞學理論

李清照興趣廣泛,她的生活不僅侷限於深閨庭院、玉枕紗櫥,她能溪亭泛舟、踏雪覓詩、品酒鬥茶,她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蒐集鑑賞金石古物,與文壇名流也有詩書往來,如張耒、晁補之等人。正是因為李清照廣泛的興趣和她的視野,讓她具備深厚的藝術功底,取得了很高的文學成就。

李清照不僅在詞的創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她還撰寫了一篇《詞論》,這是一篇詞學理論的著作,她從理論上明確指出:詞“別是一家”,是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

在《詞論》中有這樣一段話:“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

李清照明確指出了詞的音樂性和詞的創作理論

。她還委婉地批評了蘇軾等人以詩入詞,詞作不諧音律的缺點。李清照認為詞是一種音樂性的文學,是可以用來歌唱的,與詩相比,詞不僅講究平仄之分,還強調音律。

在《詞論》中,她強調詞的婉約傳統和藝術獨立性。李清照認為:詞須合樂,詞應“典重”“故實”“鋪敘”和“協律”。李清照還認為:詞是音樂文學,一旦離開了歌唱的氛圍,藝術價值就要大打折扣。

李清照把前代詞人分為“知之者”和“不知之者”,她又對詞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詞不僅僅要配樂歌唱,還要唱出雅正的情感來。

李清照這篇短小的《詞論》,可以說是她在詞學創作方面提出的理論,而李清照在創作詞的過程中,嚴格遵守了《詞論》中提出的理論,促進了詞規範化的發展。

三、李清照的詞學理論的地位

在宋代,李清照以“才女 ”“才婦”稱名於世。如前文所述,

李清照在青州生活期間曾自號“易安居士”,人們所說的“易安詞”,就是指李清照的詞。而李清照的詞作以其獨特的風格自成一家,人們也將他的詞風稱為“易安體”

宋代許多詞人稱讚並效仿了“易安體”。辛棄疾等人還曾在作詞的過程中模仿過“易安體”的風格。“易安體”獨特的清新婉麗的婉約風格得到了後世詞學家的肯定,李清照的詞作在詞史中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如宋末詞人張炎在《詞源》中評價李清照:“

至如李易安《永遇樂》雲:‘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此詞亦自不惡。而以俚詞歌於坐花醉月之際,似乎擊缶韶外,良可嘆也。

南宋詞人王灼在《碧雞漫志》中對李清照的詞作也是讚賞有加:“

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 ……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

”王灼對李清照詞作中詞句的生新、奇俊很是欣賞。

還有如詞學評論家胡仔、黃昇、張端義等人,對李清照詞作中的“綠肥紅瘦”“人比黃花瘦”“寵柳嬌花”“尋尋覓覓”等句子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正是因為李清照無論在創作實踐中還是詞學觀念上,都堅持婉約詞的風格,所以秉持傳統詞學觀念的詞人,把李清照的婉約詞視為正宗。尤其在明代、清初李清照詞獲得了最高評價

明代詞的創作逐漸式微,詞學觀念也迥異於南宋的崇雅,趨向於淺俗與纖弱,同時嚴守詩、詞之別,提出“詩莊詞媚”,崇婉約抑豪放,強調婉約詞的“正宗”地位。

提出詞“別是一家”的李清照,所寫皆閨閣情怨,風格清新淺近,因而李清照與她的“易安詞”在明代獲得了高度讚賞,詞史地位再次提高,被稱為“自是花中第一流”

如明代文學家楊慎在《詞品》中評論李清照的詞作:“

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楊慎還說道:“《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山谷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弇州山人詞評》中把李清照的詞作視為正宗的婉約詞,並把李清照與李煜、晏殊晏幾道父子、柳永、張先、周邦彥、秦觀等宋代婉約詞人放到同等的位置,王世貞認為他們(包括李清照)的詞作才是“詞之正宗”。

明末清初文學家徐士俊在《古今詞統》中進一步提升了李清照“易安體”的詞史地位,認為“

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二安之外,無首席矣。

明末清初雲間派詞人陳子龍對南唐、北宋詞也評價很高,他把李璟、李煜父子和周邦彥、李清照作為典範。

雲間派後期詞論家宋徵璧列舉七位北宋詞人為標榜,以“曰易安,其詞妍婉”,把李清照與歐陽修、蘇軾、秦觀、張先、賀鑄、晏幾道並列為一流之席。

李清照不僅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還開創了自己的詞體風格“易安體”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婉約之宗”。

從以上詞話和筆記中對李清照的肯定可以看出,李清照對詞學的發展是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她的“易安體”在中國詞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四、“易安體”自成一體

以上敘述了李清照提出的詞學理論以及她在詞史上的地位,那麼我再說一下李清照詞作的獨特風格。

李清照的詞作之所以被稱為“易安體”,是因為她的詞風自成一體,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獨一無二的語言和視角、人生際遇與詞作情感水乳交融

、詞學

理論與創作實踐緊密結合。

首先,來看一下李清照獨一無二的語言和視角。

李清照是一位造詞的大師,她十分擅長將普通的詞彙賦予新的含義。她會在詞中運用各種很平常的詞語,如方言、口語等,使得詞通俗易懂,可讀性增強,給人意蘊深厚的獨特感受,這一點凸顯了李清照高超的用詞功力。

在抒發個人情感時,李清照也會採用通俗的詞語。但是那些表面上看似平常的詞語,表情達意上卻是細緻深入且耐人尋味。

初讀李清照的詞作,感覺語言極為平常,無新鮮之處,細品之下,卻含蘊豐富,這正是李清照匠心獨運的地方,也正是李清照詞作在語言方面的獨創性。如這首《菩薩蠻》,原詞如下: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寫出了愛美的女子在春天來臨,急不可耐地卸去厚重的冬裝,換上輕薄的春衫時那種輕鬆欣喜的心情。然而,女人心如天上雲,說變就變,乍著夾衫的好心情瞬息即逝。

早春的微寒,鬢上的殘梅,不禁令詞人思緒萬千,悲從中來。以至於在下闋中,詞人的情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跳轉到思念故鄉的一懷愁緒上來。與其說是詞人的筆觸曲折跌宕,還不如說是一位敏銳女子心思複雜微妙、情感起伏不定的真實寫照。

再如這首《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這首詞中的“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兩句,十六字中一氣用了三個“舊時”,把強烈的今昔之感淋漓盡致地宣洩出來。

這哀婉痛切的感嘆就是以一件“舊時羅衣”引發的:“起解羅衣”時,那金翠的蓮藕花飾依稀可見,勾起多少前塵往事,可是世事無常,物是人非,一切都不可追回不堪回首。服裝是女人的深愛,是女人性情、心緒的無言表達,即便一般頂冠束帶的男子能夠了解也難以感同身受。

李清照“易安詞”的女性特質與詞人的自我表達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她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有別於眾人,很大程度上不能不歸因於此。她在表現女性情感的真切、細膩、婉曲等方面有著與身俱來的優勢。

其次,來看一下李清照是如何將人生際遇與詞作情感標誌交融的。

李清照的後半生一直過著寓居的生活,但是她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新性地將詞的本質特徵與時代背景相結合。

李清照後期詞的主題多為表達自己內心對於時代變遷和顛沛流離的痛苦。她這一時期的詞作,既具有詞的藝術特徵,又符合時代背景,增強了詞的藝術表現力。如這首《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宋室南渡之後,李清照跟隨其丈夫趙明誠來到南宋都城臨安。不幸的是,沒過多久 趙明誠身染重病去世,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由於無依無靠,李清照只能投奔親戚,後半生一直處在飄零的狀態。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流寓臨安 (今浙江杭州 )時某一年元宵節所作。上闋寫今,寫當前的景物和心情;下闋則今昔對比,以過去的繁華反襯今日的孤寂。整首詞運用哀樂對比的手法,言淺意顯,抒發了自己在時代變遷之下的個人身世之悲。

李清照的這首詞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可以說是結合時代背景抒發的強烈的個人感情。

...的人生際遇與填詞生涯中,與二個字有著不解之緣,原因竟與陶淵明有關

最後,來看一下李清照是如何將詞學

理論與創作實踐緊密結合的。

李清照在《詞論》中,提出詞應“典重”“故實”“鋪敘”和“協律”,所以她在創作詞的過程中,嚴格遵守這樣的創作理論,並一以貫之。

李清照在《聲聲慢》中就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連用疊詞的寫法,並連續七次使用疊詞,不但強化了詞的韻律感,又更好地、有效地烘托了詞人的情感訴求。

李清照在運用歷史上的典故時,會對其進行淡化,從而詞句在表達時不會那麼生硬,避免生搬硬套的感覺

...的人生際遇與填詞生涯中,與二個字有著不解之緣,原因竟與陶淵明有關

如《多麗·詠白菊》一詞,每當讀者讀到這首詞的時候,即使不熟悉其中的典故,也不會帶來閱讀上的障礙,因為這首詞字面意義是連貫的。

如果熟悉詞中所運用的典故,就會驚歎於詞人在創作時嫻熟的技藝了,李清照在詞作中善用、巧用典故的藝術風格既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雅。《多麗·詠白菊》原詞如下: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芳醞藉,不減酴醾。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的人生際遇與填詞生涯中,與二個字有著不解之緣,原因竟與陶淵明有關

李清照筆下的白菊是人格化的。上闋連用典故“貴妃醉臉”“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是為了突出白菊的嬌豔、嬌媚與芳香,卻又在典故前以“也不似”三字進行了否定。

緊接著則以屈原、陶令兩位堅貞高潔的歷史人物來肯定白菊的品格風韻。下闋又用“漢皋解佩”“紈扇題詩”“澤畔東籬”等典故,抒發白菊的哀愁和詞人一片惜花憐花之苦心。

儘管此詞多以典故堆砌而成,但詞人對花的讚美與同情與其他詞人的詠物詞一樣,都是一目瞭然的。

這首詞音韻諧美,完全符合她在《詞論》中提出的“典重”“故實”“鋪敘”和“協律”的詞學觀點,由此也可見李清照在實踐創作中詞學理論的完美運用。

...的人生際遇與填詞生涯中,與二個字有著不解之緣,原因竟與陶淵明有關

總結

李清照的詞作有著真摯樸素的情感,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的意境,她在詞作中運用創造性的語言,多樣化的寫作手法,構詞了李清照詞獨特的藝術風格,她的詞作是對婉約派詞風的繼承和發展。

李清照的“易安體”,流風餘韻,綿延千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詞學愛好者,可以說她的詞作有著永久的藝術生命力。

李清照詞中突出的個性和成就,以及對藝術創作的完善,尤其是她在《詞論》中提出的詞作創作理論,讓她自成一家的詞作得到了“易安體”的評價,奠定了她在詞學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