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從盤山繞行到穿山而過,小相嶺隧道如何把半世紀前設想變成現實

新成昆鐵路上覆興號越過田野(楊濤攝)

封面新聞記者 鍾曉璐

12月26日一早,一列新型的復興號CR200J動車組將從成都南站發出,一路向南。

時而鑽入深山隧道,時而過橋跨水,穿梭於崇山峻嶺間,串起川滇兩地,幾天前,它順利完成了試乘。

疾馳的列車呼嘯而過,背後修建的艱辛卻很少人去探究。這條縱貫川滇的915公里鐵路,隧道施工一直是工程建設的“攔路虎”,可以說,新成昆鐵路,難在隧道,其中又以全線最長、最難的一級高風險隧道小相嶺隧道最為典型。

鮮為人知的是,半個世紀前修建老成昆鐵路時,小相嶺隧道的方案曾被提出,受限於當時技術原因,圖紙不得不擱置,繞遠選擇了30公里外的沙馬拉達隧道開挖。

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的貫通讓半個世紀的設想成為了現實,捨棄盤山繞行,直接穿山而過,大大縮短了里程。

沙馬拉達隧道

“築路禁區”的沙木拉達隧道

小相嶺隧道、沙馬拉達隧道分別為新老成昆線的控制性工程,同時也是最長隧道,均位於小相嶺山脈,小相嶺隧道被稱之為新時代的“沙木拉達”。

84歲的郭金福是一名“老成昆人”,他的大半輩子都獻給了老成昆鐵路。沙馬拉達隧道修建的艱辛,老人歷歷在目。

22歲那年,這個北京小夥子從學校畢業後,被安排到鐵道部華北鐵路工程局橋樑隧道專業實習,負責山西省一條運煤專線的測量工作。

1964年,為響應國家“成昆線要快修”的號召,一時間,無數建設者奔赴成昆,郭金福就是其中一位。他任助理技術員,負責沙馬拉達隧道的中線測量工作,外國專家把這一地區稱為“築路禁區”。

“不誇張說,沙馬拉達隧道是全靠鋼釺大錘、肩挑背馱,一點一點鑿出來的。”隧道所在的山谷,被外國地質學家稱為“死亡禁區”,暗河、斷層、泥石流隨處可見,塌方更是時常發生。

有一組殘酷的資料,可以反映當時修建過程的艱險。沙馬拉達這條單線隧道整整挖了6年,根據權威統計,沙馬拉達隧道建設過程中,一共犧牲136人,平均每公里犧牲21人。

“上世紀60年代,國家還很困難,如果隧道打偏了就報廢了,浪費水泥、浪費材料、浪費人工,我的工作就是跟著工程隊做洞內測量,及時糾偏,確保工人按照中線樁進行施工。”郭金福回憶。

兩個工程隊在隧道南北兩頭對著打,搬石頭,運碎石,敲敲打打,全靠肩挑背扛。在當時,6公里長的沙馬拉達隧道,已經是全國最長、海拔最高、難度最大的鐵路隧道,更是老成昆鐵路的“咽喉”工程。

“暗河有八九公分那麼深,人在隧道里工作,腳邊還有魚兒在遊。”回憶起當時的趣事,郭金福發出爽朗的笑聲。

湧水流沙是沙馬拉達隧道面臨的一大地質難題。專家經過反覆研究,最終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運了幾卡車海帶來,我們將海帶和混泥土酸鹼混合,凝固之後,融合之後變成了海綿狀的物質,流沙問題也得到了解決。”郭金福介紹。

隧道貫穿後,郭金福又跟隨工程隊又修了5座隧道、1座大橋,轉眼就到40歲了,他選擇了“落段”,就留在車站工作了。

他在紅峰站、喜德站、西昌站工作過,歷經值班員、站務員、辦公室主任、站長等崗位。雖然已經退休多年,郭金福一直關注著新成昆鐵路的進展。

小相嶺隧道

條件受限,“盤山鐵路”繞行

資料顯示,成昆鐵路的勘察設計者、中鐵二院前輩曾留下草案,在現有小相嶺山脈附近,設計了一條18公里的越嶺隧道,但受限於技術手段和施工條件,草案僅停留在設計圖上。

郭金福說,那個時候國家技術力量還不強,小相嶺隧道方案當時的技術條件根本沒辦法打通,只能繞遠修沙馬拉達隧道。

由於線路經過的地區地形複雜多變,先後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河流98次。受制於當時的勘測技術、挖掘能力、建造水平等因素,為了翻山越嶺,大多采取了“繞行”而非“穿越”的方式,減少在地層深處開掘隧道,設計師只好採取類似於盤山公路的“展線”模式,與大山周旋。

展線,可以理解為“盤山鐵路”,目的是讓火車翻越山樑。老成昆線全線共修了8條盤山展線,每條形狀各異,多為幾個馬蹄型和螺旋型相結合的“複合型展線”。

列車透過乃託、樂武兩條展線,巧妙地翻越了小相嶺山脈。

鐵路從山腳沿山脈盤旋而上,離山頂僅600米左右時,才開始挖掘沙馬拉達隧道,出了隧道隨即盤旋而下。

6公里的沙馬拉達隧道,是當時的最長鐵路隧道。這種方式,不僅拉長了線路總長度,也降低了線路的品質。

半個世紀過去,隨著技術條件和資金條件的提高,鐵路不再需要盤山繞行。在同一山脈,新成昆鐵路的設計師選擇了“越嶺”方案,隧道直接穿山而過,有效縮短了線路里程,這條隧道將半個世紀前的設計草圖變成了現實。

小相嶺隧道貫通

穿山而過,里程縮短70公里

50多年前建成的成昆鐵路與現在的新成昆鐵路,勘察設計單位都是中鐵二院。2016年,他們重返小相嶺,再戰成昆線。

為更好助力小相嶺隧道建設,在選線方案上,中鐵二院在小相嶺隧道越嶺方案中進行了大量的技術、經濟比選,並結合區域內環境敏感點、經濟據點的分佈情況和區域地質條件,研究了多種越嶺方案,最終綜合多種因素確定採用目前的小相嶺隧道方案。

小相嶺隧道,長達21。775公里,是新成昆鐵路第一長隧道,與在其東南側約30公里的沙馬拉達隧道遙相呼應。

實際上,小相嶺的修建難度和風險並不比當年修建沙馬拉達隧道低,相比於老成昆鐵路的“最長隧道”,小相嶺隧道不僅拉長了3倍多,從山頂到洞頂的埋深也深達1350米,這對技術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欣喜的是,比起半個世紀前,鐵路隧道施工條件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鐵路裝備水平、建造技術、勘察設計手段的提升,施工更加機械化、專業化、資訊化、工廠化。

這條橫亙在成都平原和大涼山之間的隧道,建設者歷時6年打通,平均每天掘進10米。

隧道從山腹中穿過,穿越10條斷層和2條褶曲,為I級高風險隧道,是新成昆鐵路上最長、地質結構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的控制性工程。

50多年過去,紙上的設計成為現實,隧道越嶺透過方案較原線路長度短了70多公里。

全線從1096公里壓縮至915公里,小相嶺隧道是新成昆鐵路截彎取直的一個縮影。

隨著新成昆鐵路峨眉至冕寧段建成通車,全長915公里的新成昆鐵路將實現全線貫通運營,成都至西昌、攀枝花、昆明的時間將大幅壓縮,最快分別3小時、5小時、7。5小時可達。

看到這一切,郭金福老人喜不自勝,他說,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新成昆線通車,別提多激動了。

新老成昆兩條鋼鐵巨龍將並行交會,掀開西南大地新的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