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胡適兒子留美7年無文憑,歸國後與他為敵,直到自殺也未曾相見

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先主視之,嘆曰:“虎父無犬子也!”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從字面上來看就可以悟出,就是像老虎一樣有勇有謀的父親,不會有像狗一樣一事無成的兒子。

在我國曆史上,虎父犬子的例子不在少數。如三國末年的曹操曹植和曹丕父子三人,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在文學上天賦異稟。但並不是每一對父子都是這樣。虎父犬子的也大有人在。就如人們所熟知的成語,紙上談兵的主人公趙括一樣。趙括的父親趙奢可是個大臣,但自己的兒子卻只會紙上談兵。

從這些例子來看,一個孩子的成功與否,與他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我國現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胡適。儘管胡適的社會地位以及才學都無人不知,但他的小兒子胡思杜卻沒有什麼作為。甚至是在美國留學七年也還是一事無成,直到最後在批判父親的境地中自殺。

自幼聰穎

胡思杜出生於1921年的12月份。由於胡思杜是胡適在30歲生日這天才出生的,而胡適為了感恩自己的恩師杜威,從而給自己的兒子取“胡思杜”這個名字。

在當時,胡適作為社會上的領軍人物,需要經常外出出差。因此胡思杜身邊從小就只有母親江冬秀一人。但即便是如此,胡思杜卻沒有缺少父愛,一直是非常幸福的孩子。

可命運無常,胡思杜的身體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先天就體弱多病,需要經常治療。因此他就在上學與休學之間來回切換。但這樣一直輟學可不行,胡適作為胡思杜的父親比任何人都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

因此,父親胡適為了胡思杜的學習著想,特意為兩個兒子請了家教來輔導孩子們的學習。胡適作為知名人物,請來的家教也都非同小可。而這其中就有羅爾綱,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這位羅爾綱教了胡思杜五年時間。

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都歸胡思杜所有的情況下,想必他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而且家庭老師羅爾綱還對胡思杜有極高的評價,說他天資聰穎,學習能力超強,能夠三天看完《水滸傳》,而且與周圍人舉手投足之間,亦如親人。完全沒有難以接近的高調。思想覺悟也極高,從小就高喊打倒帝國主義,能夠明辨是非。

如此看來,胡思杜將來必然是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可時運不濟,妄求無益。他不知怎的卻走上了歧路。

誤入歧途

都說一個人的本性是難以改變的。而胡思杜不知道是叛逆期的原因,還是以前他的本性沒有顯露的原因,在他十幾歲的時候,開始逐漸遊離與學習,變得不怎麼讀書。而且四處遊玩並且熱衷於結交朋友。

正常來說,青少年有這樣的表現是很正常的。此時就需要父母在身邊多加提醒。可是偏偏這時候戰亂,胡適不得不去美國擔任駐美大使。就安排胡思杜和他的母親去上海一位朱姓朋友家避難。

即使天各一方,胡適這個做父親的還是擔心自己的兒子。因此常常寫信給妻子讓她多多照看兒子。可江冬秀並不是一個文化人,甚至整日沉迷桌牌,不怎麼管教胡思杜。

更要命的是,當時的上海娛樂氣息十分濃厚,這個上海的富人整日都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以及自身原因的多重影響下,胡思杜已經顯現出了墮落的前兆。

儘管接受了足夠的教育,在上海大學和東吳大學學習,但由於許多不可抗力因素,他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

而且胡適遠在異國他鄉,與兒子雖有書信的來往卻比不上言傳身教。這也使父子兩人越來越互相不理解對方。

在1940年,這位竹姓朋友也給胡適寫信提醒他胡思杜已經沾染上惡習,應多多注意。

胡適見到來信,認為不能這樣對兒子坐視不管,於是在半年後讓兒子赴美留學。就讀於美國海勿浮學院。

胡思杜在美國期間,經常會去看望父親。事實證明胡思杜對他父親還是非常尊重的。

可尊重歸尊重,學習卻是一點也沒有長進。即使胡適想盡辦法給胡思杜提供更好的教育,讓他先後上了兩次大學,但胡思杜都沒有順利畢業。

1948年,一事無成的胡思杜回國了。他直到此時也還是一事無成。

自殺而死

儘管兒子不成器,可胡適也沒有抱怨。因為胡思杜生來就集榮譽於一身,而他所承擔的社會輿論自然也不比他的榮譽少。

因此,儘管胡思杜大學沒有獲得學位,可憑藉他父親的社會地位,胡思杜最終去了北大圖書館工作。

世事難料,反而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那幾年,胡思杜飄搖的靈魂彷彿在一本本的書之間找到了棲身之所。他開始有所轉變,不再沉醉於紙醉金迷的世界,而是埋頭苦讀,一改往日荒唐的姿態。

可這樣一片祥和的場景並沒有持續很久,在短短几個月之後,胡思杜就又陷入了困境。

1948年的12月,由於國內形勢嚴峻,胡適作為著名學者被派往南京。就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時候,胡思杜卻拒絕了這次南行。父母知道胡思杜的性格,一旦決定就不會輕易改變,於是留下一些錢財與金銀便南下而行。

可誰都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成了永別。

父母走後胡思杜就在北大圖書館繼續研究。可是這樣的場景還是沒能持續。胡思杜陷入了名為“名父之後”的爭議之中。因為胡適所倡導的自由主義與當時的主流思想大相徑庭。

儘管當時胡適已經離開了中國但胡思杜仍飽受非議。對於胡思杜而言,要想不被社會孤立,就必須打破父親胡適的枷鎖。

於是胡思杜便大張旗鼓地發表反對和批判父親胡適的文章,以此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可他這樣做非但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反而給自己扣上了不孝不義的罵名。

後來更是因教育改革而入獄。36歲的胡思杜怎麼也想不明白,明明自己已經全力付出,可結局卻是這樣不盡人意。他徹底崩潰了。

1957年的一個夜晚,胡思杜上吊自殺了。他的歸宿只是荒郊野嶺的一個小墳頭和一塊小木牌。

小結:

事物都有兩面性,胡思杜既然享受了父親帶給他的紅利,那也必然要承受相應的壓力。他這一生是是非非,對錯難辨。只能說是他自己的選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