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半路出家搞鋰電!川恆股份“借”來的產能,問題有多大?

新能源產業熱到發燙,相關上市公司大都賺得盆滿缽滿,甚至一些中途進入鋰電行業的公司也賺了不少。事實上,很多上市公司進入鋰電池行業屬於是半路出家,其原從事的行業和鋰電池幾乎沒有關係,但今天的主角川恆股份相比起來就好了很多,因為它雖然做的是磷化工,但從原材料上,至少和鋰電是沾點邊的——當然,說是沾邊,很大一部分還是要感謝這個“磷”把公司帶進了門檻裡。

具體有多沾邊?根據公開資料,川恆股份原有的主營業務是磷酸二氫鈣和磷酸一銨,而且公司曾經在2021年從控股股東手中收購了磷礦資源,儲量接近1。77億噸。要知道,當前主流鋰電池的正極材料之一就是磷酸鐵鋰,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且技術門檻並不算高,這意味著想要進入這一方向,想象空間還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磷源約佔磷酸鐵鋰成本的15%的現實情況下,擁有磷源的公司,在生產磷酸鐵鋰時無疑佔有成本上的先發優勢。

但問題是,雖然磷酸二氫鈣、磷酸一銨、磷酸鐵都帶了個磷字,這三種產品的技術路線和應用領域卻完全不是一回事。

根據2022中報的收入構成資料顯示,川恆股份的主要收入目前仰賴於飼料級磷酸二氫鈣、磷酸一銨、以及磷礦石等產品,至於被市場津津樂道的磷酸鐵鋰,根本就沒有出現。退一步講,哪怕是去掉鋰字,作為重要原料之一的磷酸鐵也沒有影子。作為參考,川恆股份生產的磷酸一銨主要是用作乾粉滅火器等消防用途,和人們眼中高大上的鋰電、新能源等更是完全靠不上關係。

那麼,被市場人士“望眼欲穿”的磷酸鐵鋰,究竟跑到哪裡去了?有媒體曾經對川恆股份正在建設中的部分磷化工專案進行了總結,可以發現,三個表明為電池級的專案連投資都還沒完成,存在六成以上的缺口,距離生產更是需要時日了。

具體來看,三個電池級專案當中,120kta電池級磷酸一銨以及100kt/a電池用磷酸鐵目前的投資進度剛到三分之一左右,按照資金計算還存在3。5億元以上的缺口。

最大的問題是,就算退一步假設川恆股份能夠按期按量完成上述的電池類專案,但是公司還需要面對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狀況。根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國內磷酸鐵鋰規劃專案超過200萬噸,2022年1-11月新增磷酸鐵及磷酸鐵鋰規劃產能超600萬噸(包括分期產能),2022年底產能將達300萬噸,預計到2024年將有至少550萬噸新增產能釋放(按2年建設週期計算)。

如果以上資料均無錯誤,真等到川恆股份的電池類專案能夠投產,產能過剩恐怕是逃不了了,這還是在不考慮市場競爭者大力擴產的先決條件下。根據統計,目前至少有20家A股和港股的上市公司宣佈有磷酸鐵或者磷酸鐵鋰一體化專案進行中,包括龍佰集團、龍蟠科技、彩客新能源等在內的上市公司目前甚至已經可以投產了。

但川恆股份呢?根據該公司10月13日回答投資者提問時的說法,目前公司年產10萬噸磷酸鐵裝置達到滿負荷的生產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將積極對接市場,儘快達到滿產滿銷。說的直接一點,目前公司的磷酸鐵產能還沒辦法商用,距離產生效益還早得很。

不僅如此,同樣是投資者互動方面,曾經有投資者希望公司對佈局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以及具有更高性價比的複合磷酸鐵鈉正極材料和鈉離子電池等資訊加以詳細介紹,川恆股份雖然語焉不詳,但對鈉離子電池這一項倒是沒有正面否認。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公司單靠磷化工一頭扎進新能源行業,未免過於“三心二意”,讓人有點搞不清楚它到底想做什麼了。畢竟,鋰電池和鈉電池,不論是原材料還是技術路線,亦或是目前的技術引數上,差距都是非一般的大,雖然磷不論在鋰電和鈉電當中都能應用,但“隔行如隔山”,二者之間還是存在明顯差距的。

從前文當中可以看出,川恆股份進入鋰電行業,未免有點“趕鴨子上架”的即視感,因為至少從技術和生產端來看,公司並沒做好一頭扎進鋰電的準備。那麼,川恆股份在投資上,是否真的做好了進入鋰電行業的準備?資金是否又能跟得上未來可能產生的投資步伐?要想回答這個問題,財務資料無疑是最好的答案。

根據上文當中的表格統計,在算上非電池類磷化工專案之後,目前川恆股份的投資預算總額在36。6億元左右,但已完成的部分只有大約三分之一,意味著公司哪怕沒有新增投資專案,要想完成眼前的投資專案,未來還要投入至少20億元。

那麼,這20億元從何而來?根據川恆股份的現金流量資料,2013~2019年該公司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一直維持在0上下,但2020年開始卻如同火箭般飆升,2021年這一淨額甚至超過20億元,2022前三季度累計也在17億元以上。作為對比,公司同期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也出現了明顯的負數。

出現如此狀況,合理推測就是川恆股份正大舉借債進入鋰電行業,說公司的產能很大一部分靠借,恐怕也不為過。但問題是,考慮到公司一未能形成大規模可商用的磷酸鐵產能、二可能面臨行業產能過剩,三又有大量同行業競爭者的情況下,“借”來的產能帶來的收益能有多少,恐怕誰也沒法保證。

總而言之,川恆股份某種程度上具有原料成本的先發優勢,而且公司也確實具有部分技術基礎,但飼料和消防用品畢竟和鋰電有著天壤之別,真靠這兩方面的技術帶來自信,進而靠“借”來產能、以及與業內大咖合資(公司曾經和國軒控股、金圓股份、欣旺達有合資,並且與當中的國軒控股簽訂框架協議)扎進鋰電行業,只能說還是令人缺乏信心。投資者在跟隨熱炒之前,還是需要多個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