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精神內耗,二舅也不靈,尋找“靜”的方法

作者:無所為而為

精神內耗,是當下必須直面的問題,結合我自身和身邊人,個人的精神 內耗,是很多辦公室問題,家庭問題,家庭教育的源頭。當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發現眾人一直在找尋”靜“:靜一靜,片刻的安靜,獨處的清靜,到戶外的寧靜!如是說,唯有”靜“可做良藥!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前人太多智慧告訴我們“靜”的益處!

《道德經》中其中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清”,要做到“清”就必須做到“靜”!“善靜者清,寧靜以致遠,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以清致靜,使自己處在一個冷靜、理智的狀態。遇事不慌不亂,不驕不躁。讓自己處在清醒、警覺的狀態中、用觀照之慧、選擇之智來觀察周圍事物。也許和佛教所說“定慧雙修”、“定能生慧”有異曲同工之妙。清的第二層理解為戒躁。“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本,躁則失君”。(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對於戒躁,或遇到問題時,要保持“每臨大事有靜氣”和“以無事之心處有事”的態度。也許對於每臨大事有靜氣,我並沒有多少經驗與體悟,但是以無事之心處有事的經歷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備考時,恨不得把整個書都記下來。此時帶著功利心看書,效果並沒有怎樣。後來慢慢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態,重新審視時,那時候卻很享受,那種慢慢融入的感覺。沒有目的,只是閱讀,試著總結,再想想有沒有具有聯絡的相關事件。現在回想起來一些嘴上說的大道理好像真是那麼回事。也許是我知識匱乏的原因,現在才幡然醒悟,說實在有些慚愧。一方面是因閱歷較少,一方面是因為感悟不夠。帶著一種功利,而不是沉浸,冥冥之中就感覺少了點什麼。

前篇囉囉嗦嗦一大堆,想來想去也不是廢話,前文提到的《道德經》在我初遇時感到的只有困惑,思來想去究其緣由,除了我沒有慧根,我想另一個原因是在清末至新中國成立中間這幾十年的動盪戰亂年代,我們的文化出現了嚴重的斷層,致使我們讀到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會感到生澀困難,認為玄而又玄(插一嘴,這也是現在全球“快餐文化”的表象),反而是文化底蘊不深的一些西方國家的解讀更顯的通俗易懂,不過文化無貴賤,能幫到我們的就好!

偶然的機會聽到“樊登讀書”樊老師講的《正念的奇蹟》,聽罷,我頓悟了,明白了想做到“靜”要保持“正念”,保持“正念”是可以鍛鍊學習的,是有方法的!

後來我就在尋找方法,在其中瞭解到了冥想,就開始嘗試學習冥想!這本《冥想五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中講了通俗易懂,並沒有非常追求形式或者環境的冥想方法,對我這位新手而言,入手簡單從容了許多!最大的幫助,真的是對我睡眠的幫助,我打小就睡眠很輕,有點動靜就睡不著,很容易被吵醒,老婆說我睡覺很警覺(其實,這是小時候帶來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說句題外話,你們有沒有這種經歷,你在很認真的做一件事,忽然感到背後好像有人,轉身確認,確實有人在你背後注視你很久。我的經歷比這更牛,我入睡後,有人站在我身邊,我會自然的醒來看(這件事被我老婆印證了好多次)。自從看了這本書,我掌握了快速睡眠的方法,最好的體現是中午在辦公室的午睡,不論身邊是否有聲音,我都能很快的入睡。有時,我在想,我是不是受到了書名的心理暗示!

這次經歷,更加堅定了我心中的尋求“靜”的方法論,掌握這個方法,我就可以做到“靜”。這讓我想到了《論語》:“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生來就知道的是人上人;透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之;遇到困惑才學習的又是較次之;遇到困惑仍然不學習的人是為下!

時下很多人屬於困而不學,把責任推給外在,我們現今的生活內因外因加在一起讓我們焦慮焦躁。 冥想可以讓我們正式自己的情緒,明示自己的情緒。人若有了對自我的認知,就有了面對自己的可能,透過冥想的練習,用正念,正視自己。

這本書是比爾。蓋茨的冥想入門書籍,裡面的方法很簡易,對冥想的解釋通俗易懂,講述了冥想練習中各個階段的心路歷程。對冥想稍有了解的人,也會為其開啟一個新的視角,之前我一直覺得我要做到“沒有想法”或創造“空白空間”,這確實是冥想的境界和追求,但要順應不要強求。這不經讓我想起德芬老師所言“不要把當下來用做實現目的的手段”!

以無事之心處有事!

內卷無處不在,說走就走的旅行,如果成本較高,那麼抽出十分鐘,給你的心尋找一寸後花園。。。

我們生在當下,那麼就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