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店小二為什麼叫打尖?打尖的來源是什麼?古代的打尖是什麼意思

但是,

清代有一個叫福格的官員寫《聽雨叢談》,考證了“打尖”二字,提出了兩種來源。其一就是“打間”的誤傳,其二是“打火”的誤認。

前者的意思是,在趕路途中,間歇休息,所以叫“打間”。後一種說法源自

宋元白話小說,裡面提到在外吃飯,多用“打火”二字。懷疑是有人誤把“火”認成了“尖”,最後以訛傳訛,現在廣東方言裡的“打尖”帶有插隊的意思。

古代店小二口中的“打尖”,究其本意就是詢問顧客是打算住宿,還是在店裡小歇一下,包括喝茶和吃飯等等短暫的停留行為。而

現在廣東方言裡的“打尖”帶有插隊的意思。

福格是清朝乾隆年間,內務府漢軍鑲黃旗人,父親是一位大學士,自己常年在山東當官。先是當了通判,後來擔任山東莒州的知州。

他在自己的著作

這個詞的來源,很可能就是“打間”,是廣東話“打尖”插隊含義的延伸。

但是,我們看宋元白話小說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打火”這個詞。因此認為,

《聽雨叢談》中說:現在的人出門在外,中途投店吃飯,叫作“打尖”,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叫“打尖”。有人說,在旅途中投宿的間隙住店,所以叫“打間”。後來誤傳成“打間”。

許多

可能有人把書上的“打火”誤認成了“打尖”。但是,把“打火”誤叫為“打尖”,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民間方言印到書籍上被弄錯是有可能的,但是要透過錯誤的書面用詞,引導並糾正民間用語,非常困難。

各地方言中的一些用詞,在通行的書面語中早已變得不常見,但是民間一直流傳。例如重慶方言中的“哈”是“傻”的意思,明代成書的《西遊記》第二十回中,孫悟空對一老者說:老兒,莫說哈話,我們出家人不走回頭路!這裡的“哈話”就是“傻話”的意思。

假如古代在客棧休整、吃飯叫做“打火”,那麼即使被書籍誤印為“打尖”,民間還是會叫它“小火”。

重慶話“跍”是蹲的意思,《集韻》中的跍,就是“蹲”的樣子。而“哈”在現代通行的書面語中,早就不解釋為“傻”,“跍”也不是常用詞。但是,重慶人日常還是喜歡說這兩個詞。

那麼,為什麼《水滸傳》《西廂記》裡會有“打火”一詞呢?其實很簡單。它是和“打尖”並存的另一個動詞。

方言的習慣是非常強大的,古代人識字率不高,書籍很難影響方言。

“打尖”一詞出現的時間當是在宋朝以後,當時的經濟發達,百業興旺,經常有商旅往來於各州各府之間。

“打火”是自己生火做飯,而“打尖”特指在路邊小店休息,包括吃茶、吃酒和吃正餐。

比如斛斯山人,好酒好菜地款待李白,還和他一起吟詩唱和;杜甫也曾在友人衛八處士家中落腳,一起感嘆人生“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但是,到了

在宋代以前,經商活動沒有後來那麼普及,商人社會地位低下,人數不多。李白這樣的書生在外遊仕,路過山中,就隨便找一個農家寄宿。

影視劇中的小客棧一般有兩層,一樓是大堂,擺上幾張桌子賣吃食,二樓就是出租屋。

宋代以後,商品經濟發達起來了,海上貿易和陸上絲綢之路都十分興盛。南來北往的客人幾十倍上百倍增長,這種“農家樂”就不夠住了。所以,有生意頭腦的農民自己跑到路邊開起了小客棧,既方便了商旅,又賺到了生活費。

假如這個時候,小二跑上去就問:

因為房間數量有限,假如有客人要住宿,肯定要先檢視有沒有空房間,再安排打掃。於是客人來了,店小二第一個跑過去問他:客官,你是打尖兒,還是住店呢?

這就

客官,您是打火還是住店呢?這聽起來就有點兒不吉利了。萬一你“打火”,把人家客棧給燒了怎麼辦?因此,他們不再愛說“打火”,改成說“打間”。

好比過去打漁的人不愛聽人家說“翻”。傳說當年在漁家或者在船上吃魚,吃過一面,要翻到另一面的時候,只能說“劃”。廣東方言裡有“打尖”的說法,是插隊的意思。和“打間”有些相近,都帶有“見縫插針”的意思,這可能是因為廣東話古語保留得較多。

但是“打尖”使用的頻率仍然很高,就這樣一直沿用下來。大家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

廣東方言裡有“打尖”的說法,是插隊的意思。和“打間”有些相近,都帶有“見縫插針”的意思,這可能是因為廣東話古語保留得較多。

而在一些高階酒店,是提供住宿的,但是普通人也進不去。他們在底層賣西餐,上層出租房間。來往的都是達官貴人,叫“打尖”未免太土,只能問是否就餐。

元代以後,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很多原來的南方人,向兩廣、福建等地方遷移。留下來的漢人和少數民族長期混居,語言就發生了改變,和“打尖”類似的方言,慢慢被官話取代,本來的意思淡忘了。

了近代,人們即使不遠足,有時候也喜歡在外面就餐。下館子吃大餐開始流行,很多餐館並不提供住宿。於是,店小二再也不會問客人是“打尖”還是“住店”了。

清人福格認為,“打尖”可能是“打火”之誤,但是後者明顯是自己生火做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