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人酒桌上有哪些娛樂方式?其實比現代酒桌之上花樣更多

引言:

經過五千多年的文化沉澱,我國誕生出了無數獨有的文化,書法、茶道、飲食等等。如果說有些文化是以物質為基礎的話,那麼飲食就是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文化,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再大的事情也大不過吃飯。因此我國的飲食文化才會歷史悠久、異彩紛呈。而伴隨著飲食文化誕生的則是中國獨有的酒桌文化。酒桌文化可是能夠與中國的茶道並肩的文化之一,而伴隨酒桌文化而生的便是酒桌遊戲,畢竟在酒桌上如果只是喝酒聊天未免有些單調,有一些遊戲的話就更能助興。

不過對於很多尋常百姓來說是連酒都喝不起的,那麼就更不用說在酒席間遊戲助興,所以古代的酒桌遊戲也是有一定的階級性的,例如:文人、士大夫、皇家貴族等階級,並且他們將這種閒情逸致的生活方式發展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融合了文學、情感、娛樂等等。

當形成一種獨有的文化之後,就能夠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融入到社會當中,在普通民眾之間流行起來。儘管做不到如他們一般奢華,但是可以效仿、改良。並且我們現代人的酒桌遊戲,大多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小遊戲,比如說猜拳、划拳、投骰子等等,但是在過去,尤其是這些階層人士的酒桌遊戲,可要遠比現代人更高階、更豐富!

觥籌交錯,歌舞昇平

宴飲歌舞

不論我們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當中,只要是關於古代的作品,尤其是在描寫吃飯的場景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會見到跳舞助興的場景。在曾經火了很久的一部宮廷劇當中,就有皇家設宴,席間有妃子出來跳舞助興的場景。其實在很久之前,歌舞就已經誕生,可以這麼說人類誕生的最早的藝術就是舞蹈,在語言發明之前,人們就只能用動作和表情來進行交流。並且我國的舞蹈文化,在這五千多年的歷史當中,從未出現過斷層,一直都有影象或者是文字儲存下來,這在整個世界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

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舞蹈紋陶盆,向人們證實了早在原始時期,就已經有了群體性自由性的舞蹈,並且有文字記載:“帝俊有子八人,始為歌舞。”最原始的樂舞則是融合了歌、舞、樂為一體的。最早的歌舞一是用於祭祀,比如向上天祈求降雨;二是用來記載生存方式以及向統治者歌功頌德。而到了商朝的時候,音樂水平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程度,對後世影響很大。

歌舞

最初的歌舞其實都是自娛,比如說在喝酒喝到盡興之時,拿起樂器、走到席間,縱情歌舞。除此之外便是有嚴格的規定,在什麼情況下跳什麼舞,並有一套嚴格的禮樂體系,當中與宗教或者是某些儀式有關的雅樂體系,一直沿用到了清朝。一直到西周後期,“禮崩樂壞”,舞蹈才慢慢發展成為取悅他人的工具,多了一個表演性質,並由此而衍生出了一種新的職業:歌舞伎者。《周禮》中記載:“膳夫受祭,品嚐食,王乃食,率食,以樂徹於造。”由此可見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在酒席中以歌舞助興的情況。

不知道有幾位小夥伴看過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對於那一場宴會,我至今還記憶深刻,並一直堅定不移地認為那一場盛宴就該是電影中那個樣子的。那令人銘記於心的“霓裳羽衣舞”,正是出自於這樣盛大、夢幻般的酒宴之中;而李白的千古名作,也正是誕生於這樣的酒宴之中。還記得唐玄宗在興慶宮龍池內,大擺宴席、宴請賓客。席間絲竹交錯,鼓樂齊響,尤以羯鼓之聲最為突出!賓客酒至正酣之時,又有舞姬入場,載歌載舞,將酒席的氣氛推向高潮!甚至於還有賓客親自下場奏樂助興,又掀起了一波新的高潮。

歷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女性,都非常擅長歌舞。比如說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就是有名的歌舞姬;還有能做掌上舞的趙飛燕;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也是歌舞姬出身。由此可見,在我國幾千年的酒桌文化當中,歌舞是酒桌遊戲的一個重要,甚至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流觴曲水

流觴曲水,風流雅緻“觴”,古代盛酒的器皿;“曲水”,彎曲的水道。《蘭亭集序》中有云:“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這原本是古代上巳節的一種風俗,眾人圍坐在一個彎曲的水渠邊,將一種特製的酒杯中倒滿酒,然後從上游放入水中,酒杯隨著水流往下漂,漂到誰面前,誰就端起酒杯喝下酒,如此迴圈往復。

這原本是一種節日風俗,後來上巳節和清明節合併,文人們便將這個風俗發展成了一種酒桌遊戲。這種感覺有點像我們現代玩的擊鼓傳花或者是丟手絹,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受罰。

不過這些文人們將這種遊戲玩的更加高雅了一些,比如說當酒杯停在誰的面前,不僅僅要喝下這一杯酒,還要再作詩一首,或者是對對子,對對聯之類的。倘若做不出來,那麼便要再罰酒,一直喝到所有人都盡興為止。

關於這個風俗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有說起於西周末年;有說起源於東漢時期;還有說起源於西晉時期。究竟到底出自哪個時期暫時還不可考,但無論出自哪個時期,後世的文人們都將它當中的雅緻發揮到了極致。與其說是酒桌上的娛樂,倒更像是一種高雅的精神活動:文采平平者,泯然眾人矣;文采出眾者,你來我往,佳句頻出,好不快活!至於咱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假如來玩這個遊戲的話,大概只能乖乖受罰喝酒了。

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四十餘人於蘭亭相約,享流觴曲水之樂。而我們朗朗上口的《蘭亭集序》,便出自於此;並由王羲之作序,成為了我國書法史上的瑰寶。酒桌之上的娛樂,竟能娛樂出流傳千古的瑰寶,大概也就只有這些人了吧!

投壺圖

原本是禮儀,後來變成遊戲的投壺在春秋戰國時期,宴飲的禮儀之一便是請客人射箭,稱之為“射禮”。但是一來地方不夠大,二來確實不是所有的客人都會射箭,於是就用投壺來代替。也就是從射箭,變成了把箭扔到壺裡。到了秦漢時期,射禮被廢除,投壺就變成了一項徹頭徹尾的酒桌娛樂活動,並且在士大夫階層中非常受歡迎,幾乎只要是宴飲,就必然會有這個節目。

因為它具有很高的娛樂性,卻又非常講究禮節,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僅在士大夫階層發展的如火如荼,甚至在民間也變成了一個普遍的娛樂活動;而且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還增加了這個節目的遊戲難度。

比如說在投壺者和壺之間放上一個屏風,讓投壺者盲投;或者是投壺者背對著壺,也算是一種盲投。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遊戲的成本非常低,像投壺所用的壺,只要是那種廣口、細頸大肚子的壺就可以了。至於投入的箭,有錢的自然可以講究一點;而普通的百姓的話,用普通的木頭竹子都可以,削成矢狀即可,但至少得準備八支。並且這個遊戲還有一定的遊戲規則,要有一個主持遊戲的人,也就是主持人;參加遊戲的賓客和主人;以及一個指揮遊戲的人,就類似於今天的裁判。再講究一些的,還會有專門的樂工在旁邊奏樂助興。當主賓之間互相行完禮,主持人宣佈完比賽規則之後,遊戲便開始了,每人四支箭矢,依次投擲。八支箭矢都投擲完畢,為一局結束。

投入多者為勝方,可罰敗方飲酒。不過即使投壺從禮儀變成了一種酒桌遊戲,但是它仍然是有著一套繁瑣的禮儀過程。所以雖然可以推廣到民間,但是並不實用,尤其是到了清朝末年,西方體育文化傳入中國,投壺便就這樣默默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一般人玩兒不起,難度極高的“射覆”遊戲《漢書》記載:“上嘗使諸數家射覆。”顏師古注曰:“於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根據記載來看,射覆這個遊戲最早起源於漢代,“射”代表猜度,“覆”意為覆蓋,也就是說射者透過類似於占卜一類的方法猜測盒子或者是其他器皿覆蓋住的東西是什麼。這個遊戲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夠玩的了的。最開始這是古代的數學家為了提高自己的占卜能力而發明出的一種遊戲,在唐朝時期,這是天文郎的考試主要內容之一。不過日常遊戲的話,猜的一般都是手巾、扇子、筆等等物品。

射覆

為什麼說它的難度很高呢?因為它是用易學術數卜卦,算出來所藏之物是什麼。這種遊戲的趣味性在於它是當中表演的,因此有著很強的表演成分在當中,但是卦師也必須得有真才實學,否則是算不準的。所以,古代的很多士大夫階層,帝王將相之類的很喜歡在酒桌上玩兒這個遊戲。像古代的那些易學高手,那玩兒這種遊戲是得心應手,比如說東方朔、管輅等人都是個中高手。

《紅樓夢》中,寶釵曾說射覆是酒令的祖宗這話一點都不誇張,它作為酒令出現的非常早,另外它的難度也是其他酒桌遊戲所不能比的,於是為了降低難度,後來便衍生出了一種文字射覆遊戲。就是提供詩文、成語或者典故作為線索,然後在規定時間內猜出其中所蘊含的寓意,猜不出就要罰酒。這種感覺很有點猜迷語的感覺,不過即便是降低了射覆的難度,文字射覆遊戲也依然不是一般人玩兒的來的。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其次要反應夠快。

小結:雖然古代科技不如現代這樣發達,他們的娛樂活動也遠遠要比我們現在少。但是,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靜下心來專心於某一方面,從而將某一方面鑽研發揚到極致。伴隨著幾千年的酒桌文化而誕生出來的酒桌遊戲,無一不具有它們鮮明的特徵,或高雅、或要求玩傢俱有一定的功底。即便只是一個酒桌上的遊戲,也得有一定的基礎才能夠玩兒的起來。雖然這樣的遊戲註定無法平民化,卻保留了它們的特色。

參考文獻:《酒令叢鈔》,《左傳》,《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