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生命的探問》:如果生活有意義,那麼苦難一定也有意義

《生命的探問》的作者是弗蘭克爾,是猶太人,職業是臨床醫生,心理學博士。

如果你看過他的《追求生命的意義》,你一定會為他的經歷而感動。在二戰期間的集中營,經歷過那麼多的苦難,他卻堅強地活了下來。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如果生活有意義,那麼苦難也一定有意義。

1

苦難,是人生的必經

弗蘭克爾在二戰時被關押進納粹集中營。

每個人進去的時候要脫光衣服,身體好的留下來,身體不好的就被送到毒氣室或者焚屍爐,活活被毒氣毒死、燒死。

倖存下來的人每天必須勞動,但卻沒有一餐飽飯吃。唯一的能夠延續生命的就是一碗不怎麼可口的湯。

身體的受罪還可以忍受,但精神上的打擊才是最致命。被欺負,被侮辱,被不當人看,甚至連畜生都不如。

所有人都奢望著戰爭能快點結束。

但希望很是渺茫。有個獄友自己推算說是三月一日會迎來勝利。但三月一日到來的時候,他沒有迎來曙光,而是自殺而亡。

在集中營,生命沒有意義,存在就是受罪。

但弗蘭克爾堅持下來。

回首過去的苦難,他說,

一切行動都取決於個人,不管他有多少志同道合的同伴。一切都取決於每個人是否用行動,創造性地使生命的意義在他自己的存在中成為現實。

面對苦難,很多人剛開始都會抱有希望,但要長期在黑暗中堅持,往往意志最容易崩潰。

面對著獄友們一個一個的離去,說弗蘭克爾不痛苦,內心不絕望是不可能的。但他硬是憑著自己強大的求生意志,與死亡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過,從而,迎來了二戰的勝利。

對於當時的他來說,苦難,是人生的必經。

弗蘭克爾除了接受命運給以他的苦難以外,及時調整自己的想法,做出某些心態上的改變,找到生命的意義,成為活下去的力量。

2

苦難,不是人生的魔咒

1945年二戰勝利,被關在集中營的他們被解救。

面對突然而來的幸福,很多人抱頭痛哭,但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親人都已經離世的時候,巨大的悲痛隨即淹沒剛剛的幸福。

很多人承受不了,選擇自殺。

弗蘭克爾的妻子,父母、兄弟都死在了獄中。當初選擇留下來同他們共進退,保護他們,如今,他們卻早已經離他而去。

本以為等來了曙光,卻還是絕望。

弗拉克爾很悲痛,他接受這個痛苦的事實,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用在了學習和事業上。

他先是到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任教。接著攻讀哲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接著創辦了奧地利心理治療協會並出任主席。

他從那段集中營悲痛經歷中,發展出積極樂觀的人生哲學,併發明瞭意義療法。幫助更多心理需要幫助的人。

他67歲考取了飛行員駕駛證,80歲還在攀登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說,“苦難與死亡都沒有剝奪人類存在的意義,而是使其有意義。”

在巨大的痛苦面前,自殺和沉淪是種本能,但活下去和積極追求卻是本事。

在一個人的人生當中,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打擊,但苦難不是人生的魔咒。每個人都會迎來命運給以他的苦難,也會迎來苦難之後屬於自己的榮光。

很多時候,迎難而上是生命的意義,也是讓人生得以成長的機會。

正如尼采說,只有經歷這些苦難,我們的能力才有可能被提升。苦難的盡頭,往往才是通往旺盛的生命的道路。

3

苦難,才是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迷茫,遭遇苦難的時候,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在《生命的探問》這本書中,作者舉了例子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一名被判無期徒刑的囚犯被驅逐到魔鬼島,而恰巧“利維坦”號船在公海上發生火災。由於災情嚴重,囚犯們被組織參加營救工作,這名囚犯救了十個人並因此被赦免了。

作者說,如果有人在這名囚犯上船之前,在馬賽的碼頭問他,繼續生活對他是否有任何意義。他一定會搖頭。

第二個例子是:有一個男孩偷了一個麵包,原因是他好幾天沒有吃飯,極度很餓很絕望的時候做出了此種事情。

法院提出他是否‘低人一等’的問題。而在作者看來,他必須是‘高人一等’,才能經受住誘惑!

第三個例子是:有一個從事廣告設計的年輕人患了脊髓腫瘤突然失業,後來腫瘤影響了他的手臂和腿。他無法按照原來的途徑實現生命的意義。於是,在住院期間,他閱讀了大量書籍,讀了他以前在做設計師時沒有時間讀的書,聽音樂,和其他患友一起交談。

作者說,疾病不一定就會導致意義的丟失和匱乏。相反,某種具體的可能性總會存在某種相應的意義。

每個人生活的意義在任何時刻都是不同的。

囚犯因為救了十個人,從囚犯變成了一個自由人;

男孩因為太餓而偷麵包,作者明白,解決一個人最基本的溫飽才是生活的意義;

疾病並不是意義的終結,而是另一種意義的開始。

所以說,在不同的場合,因每個人的所受的苦難不同,生活賦予每個人生命的意義也就不同。

很多時候,

生命的意義不是存在你大腦的想象中,而是透過行動,透過愛,透過苦難,從而有了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說:如果生活有意義,那麼苦難也一定有意義

當遭遇任何苦難的時候,生命的意義都是存在的,只是,看你怎麼去想怎麼去做。

4

在《生命的探問》一書中,作者弗蘭克爾說,我們要麼改變命運,要麼接受命運。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我們都只能透過這種不幸經歷內心的成長。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經歷過失戀、失業、疾病的困擾。

有的悲傷,有的痛苦,有的絕望,有的想到了自殺等等各種情緒紛至沓來。

如何面對這些苦難,是接受還是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選擇。

但抱怨命運的不幸在作者看來是一件誤入歧途的事情。

迎難而上也許不能為你贏來勝利,但最少你沒有放棄戰鬥。

與苦難戰鬥,生命的意義也就產生了。

願每個人都能珍惜生命,面對任何苦難,都能找到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