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古代百姓有福利,為什麼還有農民起兵造反?這些福利到底有多好處?

如果說封建帝王是建造在頂峰上的宮殿,天下百姓便是山石。若是沒有百姓的支援,統治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選出古代受人尊重的“職業”,除了士人,便是農民。所謂“士農工商”,古人將農民排於社會等級的第二層,足以看出農業的重要性。

很多采用修生養息政策的朝代

,為了鼓勵百姓積極參與農耕

,都會減輕甚至免去賦稅。商鞅變法時,更是廢除了井田制,

將土地改為百姓私有

,並抑制商人的發展。

可能大家會感到疑惑,既然朝廷予以百姓耕地的各種福利,為何還會有農民起兵謀反呢?拋開國家戰亂不談,最重要的原因是

難以負擔的田賦。

沒錯,古代農民耕地需要交納相應的稅款和糧食。但糧食作為經濟和生活來源,誰又甘心讓皇帝抽成呢?

倘若在皇帝為了一己私慾,或是因為連年出征而

加重賦稅

,無異於給農民帶去重擔。試想一下,每年都無法存餘糧,還要面臨被徵兵的風險,又怎能不引起他們的憤怒呢?

農民“無聲”的反抗,交農。

抵抗過高的賦稅,有時並不需要持刀製造混亂,

只需要“交農”

即可。什麼意思呢?便是

交出農具,停止耕地。

聽聞農民“罷工”,帝王都會立刻派兵鎮壓;或是派地方官員(太守、知府)出面解決。結果大都是同意減輕賦稅,或是其他請求。

當時商鞅廢除了井田制,秦國一些皇族的利益受損,自然是百般阻攔。當時的帶頭人甘龍,便設計引起了一場

“新百里交農事件

”。

最終透過獎賞,平息了這場風波。先是懲罰了相關人等,之後免去了新百里地區三年的糧食賦稅。這場“交農戲劇”也使得百姓更加支援商鞅的變法,秦國才得以成功推行新法,為後世的崛起打下堅定的刑罰和農耕基礎。

想必很多朋友都會感到疑惑,不就是一群農夫停止耕田示威,何必大驚小怪?實則不然,

古代皇帝對於“交農”,可是非常忌憚。

為何帝王會忌憚“交農”呢?在我看來,主要有這3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農業是國家執行的核心。

古代沒有“工業”這一概念,土地和兵力便是國家實力的象徵。

農業是維持百姓生活的基礎,

也是

國家執行的核心

。如果天下百姓都停止耕田,農業停止發展,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一方面各種糧食生產行業也會因此擱置,社會部分行業無法正常執行;

另一方面,朝廷中缺乏充足的糧草,難以應對長途征戰。古代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同樣能決定戰爭的局勢。若是缺乏糧草,

戰爭很有可能因此戰敗。

第二個原因:影響社會治安。

溫飽是立身之本,如果農民全部交農“罷工”,社會上必然會出現一群無業遊民。整日在街道上游蕩,

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很容易出現偷搶行為。

試想一下,天下各州的農民都不願意種地,任由田地荒蕪,會是何種混亂的結果?

即便朝廷出兵鎮壓,也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和財力。在一番利益權衡之下,帝王寧願選擇息事寧人。畢竟社會穩定之後,國家的統治才不會出現混亂。

第三個原因:避免侯爵的混亂。

古代人們都向往拜相封侯,獲得封邑。各種侯爵都會獲得千百戶的田賦,也就是獲取管轄範圍內農民的收入。即便以每戶3人為例,一千戶人口的田賦,也能夠滿足侯爵幾年的生活。如果地方農民停止耕田,侯爵無法收到田賦,自然心生不滿。

全國所有侯爵無法獲得相應的利益

,很有可能將矛頭指向皇帝。他們會認為帝王統治不力,藉機發動兵變,謀權篡位。

總結:

都說“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利益受到剝削的永遠是農民。朝代的更替其實和他們沒有過多關係,但

農業卻是幾千年來國家發展和社會執行的核心。

倘若天下百姓和帝王將相難以溫飽,何談讀書識字、建功立業、統治國家呢?

雖說帝王和百姓好似兩座無法逾越的高山,但田地卻是建立兩者關係的橋樑。出現交農後,帝王也會有所忌憚,畢竟這影響自己的封建統治,也只能選擇“委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