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我的關心她,不然她會覺得我冷漠”|討好是一場自我脅迫

“今天同事去醫院了,我慰問了她一番,內心卻很煩躁。”

“為什麼煩躁呢?”我有點好奇

麗麗說:”我慰問他,不是出自真心,而是覺得我應該關心她。”

“那有什麼區別呢?”

圖源:Pexels

麗麗眼神飄向窗外,似乎在思考……片刻後她說:

“發自內心的關心是:我在意那個人。

‘我應該‘的關心是:我應該問問她,不然她會認為我冷漠”

“反正都是關心,對方收到不就好了?”,我有些困惑……

“當然不一樣了,發自內心的關心的時候,我是心甘情願的,心也會暖暖的,別人似乎也能接收到,會真心的感激我。

但如果是‘應該’的關心,我感覺不情不願,甚至有點煩躁,像完任務一樣,他也沒有謝謝我……”

“好神奇,看來動機不同,真的會有很大的不同!”

“是啊!”麗麗點點頭。

圖源:Pexels

麗麗關心人的目的是“不被討厭”,而不是發自真心。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討好式”關心。

01

關心

的背後是自我脅迫

麗麗說,當她“討好式”關心別人的時候,她感到有點煩躁,像完成任務一樣,其實,這種感受很正常。

想象一下:

麗麗走進一個偏僻的小巷子,突然一個黑衣人衝出來,拿刀架在她脖子上說:

“如果你不去關心他(同事),你就可以去死了……”

這時候麗麗的感受是什麼?

首先是害怕,焦慮,同時,她會希望趕緊完成任務,趕緊脫險。

這正是此刻麗麗的處境。

圖源:Pexels

事實上,討好式關心的本質是自我脅迫。

背後的信念是:

“如果我不關心他,他就不認可我”。

而深層的恐懼在於:“他不認可我,我就沒價值”;

核心信念是:自身價值取決於他人評價。

同時,麗麗脖子上的刀不止這一把,還有一把刀是:

“如果我不關心她,我就是個自私的人”。

麗麗給“關心他人”的行為,貼了“無私”的標籤,而“不關心他人”的行為,貼了“自私”標籤。

圖源:Pexels

行為從連續,複雜的過程,變成了非黑即白的兩極。

這種貼標籤+非黑即白思維,讓麗麗更加動彈不得,只能對背後的黑衣人聽之任之。

這兩種威脅給人的感受是:

恐懼,焦慮,被脅迫的憤怒,煩躁,無奈……唯獨沒有喜悅。

而真正的關心他人,我們的感受是豐盈的內心,喜悅,純淨的快樂。

這也就是為什麼,麗麗在關心同事時,內心會感覺煩躁,不舒服。

若這不適能換來幸福,那也就罷了。

可悲的是,“討好式”關心是一場徒勞的努力。

02

一場

徒勞的努力

在綜藝《五十公里桃花塢》中,王傳君的表現,很觸動我。

有一幕是:

在孤島上,他獨自一人,有人乘皮筏艇看望他,他激動地轉著圈兒。

又跑到自動販賣機前,取螺螄粉招待客人。

圖源:綜藝《五十公里桃花塢》

當客人從皮筏艇下來,登上小島,他興奮地揮動雙臂,喊著:慢慢來!

李雪琴調侃道:“快也快不了。”

圖源:綜藝《五十公里桃花塢》

他又喊道:“大靖,保護好你的腳。”

被武大靖回懟道:“這石頭多,滑不了。”

他搖頭晃腦地感慨:

“李雪琴,那麼早能起來,真的,哥太感動了”,卻沒得到任何迴應。

很明顯,王傳君的關心不得要領,他很笨拙,不擅於關心,更不擅於炒熱氣氛。

看這段的時候,我有些酸澀,我代入了王傳君的角色:

和朋友聚會時,我也會嘗試說一些場面話,會笨拙的關心,但無論對方如何迴應,我卻只覺得悲涼。

因為我在扮演另一個人,一個我想象中的:他人喜歡的人,但那不是我。

這努力,無論成功與否,都顯得悲涼。

武志紅說:

除非你能證明,你能憑自己的本心與本真,與別人相處相愛,否則,你總覺得生命中有一個巨大的缺憾。

圖源:Pexels

可悲的是,對關心物件而言,這也是一場毫無意義的關心。

有一句話叫做:“若反對不被允許,那麼讚美毫無意義”。

同樣,若冷漠不被允許,那麼關心毫無意義。

當你被一個人關心,自然是開心的,但當你注意到,他身後有一個黑衣人,正拿刀架在他脖子上,命令他關心你。

你的快樂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麻木和理所應當。

與此同時,還也一絲莫名其妙。

想象一下:

你的朋友來關心你,但她語氣煩躁,透著不耐,甚至有點憤怒,你會覺得開心嗎?

當然不會,你只會覺得莫名其妙。

而對於關心者而言,我們希望關心得到積極反饋。

但這就好比:

你遞給對方散發著苦味的梅子,卻還期待TA興高采烈的接受。

同理,麗麗關心同事,同事感受到了麗麗的煩躁不安,無奈,而不是真正的“我在意你”,故此沒有表達感謝。

圖源:Pexels

討好式的關心,註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對我們有害。

若我們以面具示人,永遠不會被愛,也不會有活著的感覺:

《人間失格》的主角葉藏,為了討好他人,成日帶著假面具生活:

假裝喜歡父親的禮物,寫滑稽作文討好老師,做滑稽的動作討好同學。

但假面具背後的他,痛苦不堪,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為了逃避痛苦,他酗酒,嗑藥,走向自我毀滅。

我們討好他人,終極目的是幸福,殊不知,討好行為恰是阻礙幸福的絆腳石。

路斯哈里斯的《幸福的陷阱》中提到:

解決問題的方法成了問題的組成部分,這就是“惡性迴圈”。

而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得把注意力轉移回自身,關注討好的背後是什麼。

03

討好的

背後:破碎的自我

討好他人的背後是:缺乏聚合性自體。

什麼是聚合性自體呢?

海因茨·科胡特這麼解釋:

“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有一個核心自我穩穩地站在那裡。它會搖晃,那是一種呼應,但只是搖晃,根基不會動搖。”

這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一種氣質。

我的高中同學,家境貧寒,穿著樸素,身材矮小,長相也不出眾,可是她身上有種氣定神閒的雍容,讓人很舒服。

那種感覺就是,無論外面的風多大,她的內心始終是穩定的,溫暖的。

圖源:Pexels

而另一個女孩,雖然身穿名牌,外貌出眾,可敏感多疑,給人一種“心有慼慼”的狀態,像“溫室裡的玫瑰”,有一點風雨,就飄搖散落。

而這是缺乏聚合性自體——

疏離性自體

的表現。

《軀體症狀及相關障礙》一書中提到:

“如果把自體看成是一個連續體,一端是聚合性自體,而另一端就是疏離自體。

自我疏離的個體不能以真實的自體與人交往,在人際世界總是感覺自己內部是空的、麻木的,經常感覺焦慮不安。

長大之後,疏離自體既不會愛他人,又不會愛自己。”

科胡特認為,核心自我的形成取決於關係的質量,而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來自父母的人格。

如果母嬰關係足夠好:

媽媽和孩子沒有長時間的分離,並且和孩子之間有著良好的迴應,能承接孩子的情緒,也有情緒的界限。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形成一個有彈性的獨立自我的雛形。

良好的母嬰關係有兩個特點:

1。帶有共情的迴應

2。可充當情緒過濾的容器。

相反,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都是忽視和否定,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被外界的評價左右。

同時,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情感支援,也是我們討好的原因。

圖源:Pexels

我的初中同學永芳,父母都在外地務工,放學後,她只能獨自買飯,學習,睡覺。

14歲,正值青春期的她,心理正經受著巨大的轉變,她變得格外關注自我,格外敏感,但同時,她又缺乏穩定的情感支援。

同學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被她反覆消化,她拼命的討好,強迫自己關心他人,力求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她像一個溺水的人,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但卻越陷越深……

歸根到底,討好的背後是童年的匱乏,是破碎的自我。

圖源:Pexels

那麼,我們該如何停止討好式關心呢?

1、建立聚合性自體

如果你缺乏聚合性自體,最核心的是重建聚合性自體。

建立聚合性自體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專業的,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諮詢。

而對於治療,海因茨·科胡特認為:

“治療的關鍵在於回到那個原初的創傷時刻,並提供一些與原初母嬰關係不同的心理環境。

這是科胡特所說的心理氧氣,這樣的母體(matrix)環境能夠給予支援,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

環境提供的凝聚力能夠粘合分離的自體碎片:他們的自我就會重新凝聚,重獲生命的活力、人格結構也講更加和諧。

透過修復創傷情景,走出創傷強迫重複,探索未知的世界,來建立聚合性自體。”

圖源:Pexels

2、自我驗證

討好式關心的背後是:他人評價決定自我價值。

而自我驗證是:當別人評價我時,自我驗證該評價。

例如,有人說:“你不幫我的忙,太自私了!”

自我驗證是:

自私是把自身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我不幫忙,是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不是自私。

圖源:Pexels

透過這種方式,你會重新重視你的建議和需求,不再把他人的評價放在第一位。

3、對討好式關心說:“NO”

當你感到你有討好的衝動,學會按捺住那個衝動。

可以透過練習正念的方式,增強自我覺察,自我控制力。

每天練習5分鐘,透過數呼吸的方式,保持專注,不斷把注意力拉回呼吸。

你會發現你的自我覺察和控制力會變得更強。

儘管你可能還會有那種衝動,但你已經學會拉住韁繩,停止討好了。

圖源:Pexels

4、明確你的生活和意圖

重新評估你的短期和長期目標。

例如,五年後我想在哪裡,我現在正在做什麼。

例如,你的心願是:希望學會真正的愛人。

當你再一次討好式關心的時候,你就會意識到,這與目的背道而馳,從而堅定說:“NO”了。

圖源:Pexels

寫在最後

討好式關心,看似是付出,實則是索取:它以交換為前提,以認可為目的。

而真正的關心,則是從心靈生出的純淨善意,它的本質是給予。

討好式關心的背後,是匱乏的內心:它在說:“我沒有,請你給我一點吧”

而發自內心的關心,背後是豐盈的內心:它在說:“我有很多,請拿去用吧”

願我們都能停止向外求,滋養自我,學會真正的關心。

圖源:Pexels

編譯作者:

碳水化合物

圖片來源:

pexels、綜藝《五十公里桃花塢》

壹點靈心理,關注個人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