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關注】古窯的陶器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每一個環節都是手工制

古窯的燒瓷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很多人祖祖輩輩都是窯工,生產的都是客家的生活用陶器,有酒缸、火籠、煙囪等,但是現在這些陶製品都逐漸被塑膠製品或者不鏽鋼製品給替代了,曾經繁華的窯廠也就逐漸衰敗下來

“這裡製陶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傳統手工製作。”陶廠年齡最大的郭家興今年73歲了,他一邊製作陶胚,一邊介紹陶器的生產過程。

一件陶器製作大概要經過選土、陶坯、制釉、上釉、進窯、封窯、點火、燒製、出窯等幾道工序方可成為一件陶器。

其中,這裡制胎最為生動。師傅們先將陶泥製成條狀,在轉盤上,盤築成器型,鑄成後用手或工具將裡外抹平,人時而圍繞陶器旋轉,時而拿著木槌不停敲打陶胎,如同拿著樂器邊奏樂,邊舞蹈般。一件件陶器就在師傅們的手中,像變戲法一樣變幻出來。郭家興介紹說,這裡的陶器,材料是天然的,燒製方法也是原生態的,所以製作出的產品,經久耐用且沒有汙染。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陶器的使用減少了很多,窯下陶廠遇到了發展瓶頸。在上世紀90年代,窯廠的年產值能達到150萬元。而目前,年產值才30多萬元。廠長郭明生說,“現在學制陶器的年輕人很少了,陶廠要發展很不容易。”

“我的祖輩都是製陶的,我不能讓這項技藝在我們這一代戛然而止。”郭明生介紹說,為了使這項傳統技藝能夠傳承下去,窯下人也在積極地轉變當中。當前這項手工藝已經列為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透過“申遺”這個平臺,進行產品、技術改造,提高知名度。

“生活用陶需求減少,但是工藝淘在網路上需求量還是比較大。”在寧都縣長勝陶器廠裡,80後製陶人郭小清(右)說, “傳統技藝要保持生命力,必須要有年輕人加入。”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