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李嘉誠老家是潮汕地區 為什麼很少回汕頭投資!

1979年7月,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被定為出口特區。1980年5月,4個出口特區轉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從此,中國有了5個經濟特區。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40年過去了,5個經濟特區發展得怎麼樣呢?

形象地說,深圳像一匹快馬,一馬當先,絕塵而去。廈門和珠海緊隨其後。海南雖然被確定為經濟特區的時間較晚,也曾經錯失發展機遇,但仍然在拼命追趕。在這5匹馬中,汕頭落到最後。

以GDP而言,汕頭不單在GDP總量上不及深圳、廈門、珠海、海南這些兄弟經濟特區,連人均GDP也甘拜下風。以2018年的資料來說,深圳、廈門、珠海、海南、汕頭的GDP總量分別是24221億元、4791億元、2914億元、2512億元;人均GDP則分別是18。56萬元、11。65萬元、15。94萬元、5。19萬元、4。46萬元。

以在全國的地位而言,深圳早已是一線城市,與北京、上海、廣州並駕齊驅。廈門、珠海都是二線城市。除了海南是一個省,沒法相比外,汕頭是5個經濟特區中唯一的三線城市。

事實上,汕頭在三線城市中都算不上靠前。三線城市裡的泰州、襄陽、宜昌等內地城市,人口與汕頭差不多,GDP總量都高於汕頭。

本應該借改革開放春風,迅速發展的汕頭,為何在40年後淪為了一座普通城市?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三點。

一是地理位置所決定。

中國40年改革開放,形成了三大經濟三角洲,一是長江三角洲,二是珠江三角洲,三是環渤海經濟區。其中,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人口和麵積最大的城市群,是世界知名的加工製造和出口基地,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是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基地。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以廣州、深圳、東莞等9座城市為核心。在珠江三角洲的帶動下,圈內各大城市均呈現蓬勃發展的形勢。遺憾的是,汕頭雖然地處廣東沿海,卻遠離珠江三角洲。汕頭與珠江三角洲有300公里的距離。這就意味著,汕頭無法融入珠江三角洲的發展,自然會逐漸被邊緣化。

二是潮汕文化所決定。

“唔願信命前生早註定,離愁夢裡仍思家鄉。要將今天改變,共你牽手風雨行……”這是1997年亞洲電視臺出品的電視劇《我來自潮州》的主題曲。這部電視劇,以前亞洲電視名譽主席林百欣的發跡史為原型,反映了潮汕兒女外出闖蕩拼搏的潮商文化。

從明清以來,潮汕地區就有外出經商的習慣。他們揚帆遠洋,像蒲公英一樣紮根於世界各個角落。清末民初的東南亞富豪陳慈黌、正大集團創始人謝易初、香港首富李嘉誠、亞洲電視名譽主席林百欣,以及黃光裕、馬化騰、周澤榮等大陸企業家,都是從潮汕地區走出去的潮商代表。

然而,潮汕文化既有開放的一面,又有封閉的一面。當一代代潮汕兒女勇敢地到外面闖蕩時,潮汕本地卻變得異常封閉。許多外地人來到汕頭經商、務工後,發現這裡充滿著排外意識,很難融入進去——這與深圳等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經濟發展需要活力。當汕頭成為潮汕人自己自娛自樂的封閉王國後,自然會形成一潭死水。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到後來,連成功的潮汕企業家都不願回汕頭投資。李嘉誠寧願耗費巨資在汕頭修建學校和醫院等,也很少在汕頭投資。馬化騰在深圳了建立起龐大的騰訊帝國,2017年捐贈1300萬元,設立汕頭市潮南成田鎮公益慈善會扶貧專項基金,可至今沒有在汕頭正式投資。

三是人口流失嚴重。

汕頭髮展乏力,難以留住人才。一批批汕頭年輕人紛紛外出,像祖輩那樣,到珠江三角洲尋找發展的機會。這使得汕頭的人口流失非常嚴重。

一般來說,人口流動性是一個地方經濟的晴雨表。當常住人口遠遠多於戶籍人口時,這個地方的經濟就會充滿活力,比如深圳、廣州、東莞等地。2018年,廣州常住人口是戶籍人口的2倍,東莞常住人口是戶籍人口的近4倍,深圳常住人口是戶籍人口的3倍。

相反,當常住人口低於戶籍人口時,這個地方的經濟就會缺乏活力。許多內地欠發達地區,都是這個狀況。2018年,汕頭常住人口是563萬,戶籍人口是569萬,是少有的常住人口低於戶籍人口的沿海城市之一。

人口流失——經濟發展乏力——人口繼續流失——經濟發展進一步乏力……如此,便形成了惡性迴圈。

【參考資料:《汕頭為什麼總是發展不起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