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又雙叒叕著火!倆月燒三臺的比亞迪怎麼了?

2月13日,廣東省中山市一起比亞迪秦PLUS DM-i起火事件,在網路上以兩段影片的形式引發熱議。

據網傳第一段影片顯示,該車在燃燒過程中火勢主要集中在車內,底盤與車引擎蓋等部位並未有明顯的起火情況。

另一段影片則引起強烈不適,在幾乎被燒燬的某車輛一側,放著一具疑似被燒焦且露出骨架的屍體。

對於第一段影片,2月14日,比亞迪方面進行了迴應證實,但對於第二段影片,比亞迪方面表示,此次火災並未造成人員傷亡,並且在起火過程中,車輛電池並未發生燃燒現象,針對網路上車主已經死亡的謠言和串剪影片及惡意關聯誤導等不實資訊,將報警處理。

截止發稿前,比亞迪汽車暫未對此次汽車起火事件作出具體原因迴應。

雖然在此次起火事故中,未有人員傷亡是不幸中的萬幸。不過從公開資訊來看,2022年截止2月13日,僅不到50天的時間裡,這已經是比亞迪汽車發生的第三起燃燒事故。

這不禁讓人發問,曾說出“安全,是一輛電動車最大的豪華”得比亞迪,究竟怎麼了?

危機公關下,撲朔迷離的燃燒原因

加上這兩天剛發生的起火事故,今年才過了不到2個月,比亞迪就已經有三場燃燒事故在網路上被公開。

1月13日下午,有網友上傳了一段比亞迪海豚起火的影片,從現場影片來看,當時火勢較大,並伴有噼裡啪啦的炸裂聲,事故並未造成人員傷亡。有資訊源稱,經初步調查,起火點在儀表盤附近,非電池原因。

對於這次起火事件,談擎說AI團隊並未在網路上找到比亞迪方面的公開回應。

1月26日有網友爆料,上海一輛比亞迪唐DM-i故障車,疑似在拖車途中起火,當時火勢主要集中在車頭與底盤部位,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對於此次起火事件與起火原因,談擎說AI團隊同樣未找到比亞迪方面的公開回應。

電動汽車燃燒事故的發生,無疑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對於車主而言,這往往意味著人身安全與財產的雙向損失風險,對於車企而言,面對一場危機公關,也有可能會隨著事件發酵,造成品牌力與產品力方面的損失。

也因此,對於近來自家品牌電動汽車燃燒事故的發生,比亞迪其實就部分事件做出過相應的危機公關。

就比如1月中旬成都一輛特斯拉Model Y被旁邊車輛引燃,有網友聲稱是比亞迪自燃導致特斯拉被引燃。

1月25日,比亞迪公開表示,近期,網傳“比亞迪起火引燃隔壁特斯拉”引起社會關注,此傳聞與事實嚴重不符,系屬造謠,以嚴重侵害比亞迪合法權益。並要求:向相關侵權人公開道歉;相關侵權人支付100萬賠償金。

不難發現,比亞迪這樣的危機公關方式,似乎是與針對2月13日事故所釋出的迴應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對事件進行了一個真實性澄清,並宣告要對造謠者做出的相應處理方案。

事實上對於電動汽車起火等“黑公關”問題,去年12月27日,比亞迪曾懸賞5萬元至100萬元推出“清朗行動”,向網友徵集有關對比亞迪進行黑公關操作的線索及證據。

其實比亞迪打擊黑公關的舉措無可厚非,畢竟黑公關以及沒有根據的惡意媒體報道確實是行業毒瘤。

不過我們不難發現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在近年來越發普及,燃燒事故的發生也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儘管我們經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電動車起火的新聞,也會看到不少相應品牌對事故做出的公關宣告,但能真正跟進並在之後公開事故原因的車企,卻不太容易看到。

一邊是致力於還原事實本真面貌,一邊是不了了之的起火具體緣由,面對不少撲朔迷離的電動汽車起火事件發生,對於電動汽車企業而言,這樣的危機公關方式,真的是教科書式的滿分答案嗎,似乎是值得打上一個問號的。

如何做好“自燃”的危機公關?

隨著近年來電動汽車銷量的不斷攀升,未來如何進行有可能發生的電動汽車自燃危機公關,將會是每一家新能源車企繞不開的問題之一。

談擎說AI認為,車企面對自家品牌電動汽車起火事故,想要做好危機公關,首先需要的就是能夠真正理解消費者,把消費者的顧慮與質疑作為危機公關的出發點,才能夠讓危機公關的價值有的放矢。

以比亞迪為例,技術無疑是其立身之本,天眼查APP資訊顯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當前的專利數量已經高達19048件。在此前的刀片電池釋出會上,安全性方面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更是表示,要“把‘自燃’這個詞從新能源汽車的字典裡徹底抹掉。”

我們不能否認新能源汽車起火的最大隱患之一就埋藏在動力電池中,而刀片電池的技術優勢正是比亞迪衝擊電氣化時代的一塊金字招牌。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在2月13日的事故中,比亞迪明確表明刀片電池並不是此次起火元兇,但是2022年以來,不到50天就發生的三起電動汽車燃燒事故,似乎仍舊給其未來發展埋下了一定程度的隱患。

畢竟無論是刀片電池還是三元鋰電池,消費者在購買電動汽車時,購買的並非動力電池單品,而是作為整體的汽車。這就意味著電動汽車“自燃”風險有多高,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回歸到汽車整體安全性中。

這也是為何,在面對每一次車輛“自燃”的危機公關時,新能源車企們需要將具體起火原因公之於眾的關鍵意義所在。與此同時,讓消費者們真正看見安全問題的具體所在,對於新能源車企們而言也許並非是一件壞事。

具體來看,一方面,汽車作為高價低頻商品,消費者購車時往往會有眾多的決策要素,選購車輛本質上就是一個取捨的過程。

在燃油車時代,就比如網路上盛傳的美系車給人第一印象是油耗高,德系車則是燒機油,但這都未從根基上撼動其銷量。雖然沒有完美的汽車存在,但只有各車企真正讓消費者瞭解了自家產品的優劣所在,才能夠更好地輔助消費者各取所需。

對於新能源汽車品牌而言,如果一邊向消費者傳達其技術以及動力電池等方面的競爭力,一邊卻又頻頻發生不公開緣由的汽車燃燒事故,無疑會讓消費者對其產品力產生越來越多質疑。

另一方面,在“自燃”的危機公關問題上迅速向消費者開誠佈公,不僅能夠第一時間以真誠換取消費者信任,而且在更加廣泛的輿論監督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新能源汽車安全性不斷升級。

就像早在2019年中保研對大眾帕薩特進行的碰撞測試中,25%偏置碰撞結果為P,排名墊底,一時將大眾汽車的安全問題推上風口浪尖。

雖然這一被充分發酵的負面輿論事件讓大眾飽受苦果,但也得益於此,2021年,大眾ID。4X在中保研的各項測試中均取得了優異成績,重新為品牌正名。

談擎說AI認為,對於電動汽車的安全性問題而言,危機公關的要義顯然是梳而不是堵,面對燃燒事故,如果品牌方一次次將原因鋪上迷霧,那麼最終輿論危機爆發的那一天到來,很可能就只是時間問題。

寫在最後:

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企業傳播學專業教授保羅·阿爾真蒂,曾在哈佛商業評論總結了五條企業應對危機公關的方式,分別為:

一,企業領導者應公開承認錯誤;二,企業要儘早並儘可能多跟外界進行溝通;三,企業高管需要透過媒體或其他渠道,儘可能有效得體地從自己的立場敘述整體事件;四,企業領導需要解釋公司將在未來做出怎樣的改變;五,深陷危機的高管不能一門心思只關注解決危機,還需要保證企業正常業務的執行。

參考保羅·阿爾真蒂的五條建議,我們把時間撥回到一年前,其實2021年的“特斯拉車主車展維權事件”就已經給很多車企上了一節危機公關的負面課程。

在當年,身著印有特斯拉Logo及“剎車失靈”字樣的女車主被保安拖走後,特斯拉不僅沒有及時就事件佔用公共資源作出客觀解釋,而且還在危機公關中將一定責任歸因於當事車主。

事態發展到這一步後,我們不難發現,“自證清白”式的迴應顯然已經是無力的。其實無論是“自燃”還是剎車失靈,車主都客觀是受害方,這就意味著輿論對於車主的自發式同情其實是客觀存在的。

對於新能源汽車品牌而言,在汽車“自燃”的相關危機公關中,以真誠姿態向消費者開誠佈公,或是透過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其實都不是錯誤決策。

而在這兩者中間能否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則是決定了車企能否在危機公關問題上交出滿分答卷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