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時隔六十年,師徒兩代人共同的“尋夢”

12月4日,窗外冬雨綿綿,被譽為“豫園戲碼頭”的海上梨園內卻其樂融融掌聲不斷,時不時傳來一陣陣迤邐婉轉的崑曲唱腔,給這個冬日帶來了絲絲溫情與雅緻。當天,海上梨園空中戲閣內,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張洵澎攜愛徒張冉為申城市民帶來了“洵美且異,崑曲閨門旦沙龍雅集”的主題分享活動。

這場別具一格的雅集融合了崑曲藝術,打破了傳統鏡面式舞臺,讓表演者和觀眾得以近距離接觸,彌補了舞臺上下造成的距離感。雅集正式開始時,張洵澎一襲紅色上衣,典雅端莊地登臺亮相致意,並親切幽默地講述了自己與崑曲的故事,闡釋崑曲閨門旦藝術之美,並對崑曲人物角色進行了細膩剖析,興起時還親身進行分解示範,讓觀眾一睹大家風采。

“流連高詠,羽觴醉月,曲水歌風,花之朝,月之夕,擗箋刻燭,雜以絲竹管絃之盛”,描寫的就是江南廳堂、園林中舉行戲曲演出活動的景象。而雅集沙龍活動中,由青年崑曲演員張冉飾演的杜麗娘於廳堂之中、布幔輕垂間細步香塵,舞姿翩然為大家帶來崑曲《尋夢》的表演,眼波流轉中盡訴少女的青春與痴情,嫋嫋青煙裡讓人們忘卻了當下,沉浸於崑曲的婉轉美好之中。

“三立姚門”與舞起來的杜麗娘

《尋夢》是張洵澎藝術風格的代表。張洵澎窮盡一生去詮釋《牡丹亭》中的杜麗娘,一出《尋夢》歌舞翩飛,不拘一格。張洵澎學戲的時候遇到很多恩師,朱傳茗和言慧珠對張洵澎影響至深,另外還有姚傳薌等“傳”字輩老師。如果說,朱傳茗老師給了她紮實的基本功,那麼言慧珠老師則告訴她什麼是美,而姚傳薌老師教會了她《尋夢》。1963年、1978年和1980年,張洵澎“三立姚門”學演《尋夢》更是被傳為一段佳話。在張洵澎看來,《尋夢》歌頌青春,充滿了對愛情的無限嚮往,更應該體現杜麗娘的生命力,要把杜麗娘舞起來!於是她去找姚傳薌老師說想把《尋夢》的杜麗娘舞起來。結果姚傳薌老師大力支援說:好,改!

於是在姚傳薌老師的指點下,張洵澎完成了對《尋夢》的修改。《尋夢》一戲,承上啟下,地位特殊。這個戲唱做繁重,從頭到尾,幾乎一個人邊歌邊舞。張洵澎努力在“唱腔”上刻意求工,來托出杜麗娘內心深處的無限相思。而在表演上張洵澎認為載歌載舞是崑曲的中心,要讓《尋夢》舞起來,要充滿激情,才能把杜麗娘再去尋美夢的情緒激發出來。在眼神、表情以及身段和形體動作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尤其可貴的是,她借鑑了某些民族舞蹈以至芭蕾舞的動作,難度很高,卻又能完全溶化於崑劇的傳統身段和美學規律中,移步而不換形。

張洵澎第一次學習《尋夢》的時候,《尋夢》在當時的舞臺上幾近失傳,而後又有其他演員也陸續學習起了《尋夢》。可以說從那個時候開始,《尋夢》開始在崑曲舞臺上恢復和活躍起來,也逐漸成為了崑曲閨門旦的應工戲。

60年,兩代崑曲演員共同“尋夢”

本場的雅集彩唱由青年崑曲演員張冉表演,伴隨著【懶畫眉】的前奏,一襲鵝黃色的倩影如步香塵緩緩而出,身姿曼妙,嗓音清純可人。張冉已經演了無數次的《尋夢》,而這次的《尋夢》演出對於她來說又十分特殊,這次是師徒二人的“尋夢”,和張洵澎老師一起演出十分難得和珍貴,但同時也會有更多的使命感在裡面。

張洵澎對自己的愛徒張冉十分鼓勵,說她先天條件非常好,非常符合崑曲閨門旦的要求,而崑曲閨門旦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美”!張冉在臺上表演的《尋夢》時候,張洵澎老師就坐在側幕十分耐心地觀看並點評著每一個唱腔和動作,直到表演結束。

張洵澎設計的《尋夢》的各種身段始終圍繞著一個“美”字,進行美的探索,每一個動作,舉手、投足、水袖、舞扇,都是美的亮相與造型,給觀眾以美的感受。經過日復一日手把手的傳授,而這些美的流動的造型又在張冉身上得以呈現。只見張冉在表演《尋夢》過程中水袖、舞扇子時大幅度地變換位子,在步法中摻上一些蹲身,在快速飄逸的圓場中連續變換不同角度,舉手投足、眉梢眼角非常具有有張洵澎大師的神韻和風範。

以往崑曲舞臺上的《尋夢》常演的曲牌有【懶畫眉】【忒忒令】【嘉慶子】【江兒水】,而這次的雅集分享中,張洵澎特意為愛徒挑選了崑曲舞臺上不多見的【品令】和【豆葉黃】,這也是張洵澎精心雕琢的藝術成果。每一個眼神,每一個甩袖,每一個舞扇造型都有著特殊的含義和情緒把控在裡面。而對於《尋夢》的意義內涵,張洵澎也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杜麗娘做了一場夢之後尋找的是什麼?不只是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湖山石、牡丹亭、芍藥欄、垂楊柳這些客觀景物,更多的是和她“春情繾綣”的那個人和那個浪漫感受,這才是《尋夢》的核心和靈魂所在。而杜麗娘這個充滿生命力的青春少女對愛情的熱情嚮往以及對柳夢梅的無限留戀與回味都在【品令】和【豆葉黃】裡面。觀眾彷彿跟隨這位二八可人的青春少女,一同回到大花園裡做了一次浪漫至極的夢,美滿幽香不可言!

恩師張洵澎是張冉崑曲道路上的守護者和引路人。張冉從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和張洵澎學戲,有時幾乎是同吃同住。回憶恩師對自己的言傳身教,張冉臉上總是浮現無限笑容,充滿歡樂,因為日常生活中這位藝術大師非常風趣幽默,甚至上課時也給學生講笑話。不過,涉及戲中每個唱段和動作,張洵澎也格外嚴格,手把手教她每一個動作,直到做到規範完美為止。當年,張冉向恩師學的第一齣戲就是《尋夢》,也因此踏上崑曲的道路,那時候老師才六十來歲。而今天,距離1963年張洵澎向姚傳薌老師學戲《尋夢》差不多也是將近六十年。張冉覺得崑曲就像是自己在找的那個夢,同時也是跟恩師兩代人一起尋找的那個夢。

“崑曲讓我青春永駐!”

本場的崑曲雅集中,張洵澎情緒飽滿地為大家一口氣演唱、示範了三支曲子:【驚夢•山坡羊】【玉簪記•琴挑】【長生殿•南撲燈蛾】,而且一邊唱一邊風趣地進行動作講解,柔聲細語,滿面春風,舉手投足間早已讓人忘了這是一位已82歲高齡的老人。演出結束後觀眾久久不肯離去,爭先恐後與心中的崑曲藝術家合影、簽名留念,張洵澎認真熱情地一一滿足。

儘管已是耄耋之年,張洵澎卻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態,並幽默的戲稱自己今年28歲。當被問到保養秘訣時,張洵澎直言:“是崑曲讓我越來越年輕美麗!”原來,其中的奧秘就來源於崑曲演員對“美”的敏銳度和發覺力——崑曲閨門旦所扮演的大都是二十歲左右的青春少女,優秀的崑曲演員善於發現和捕捉“少女”感,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節奏,每一個眼神甚至每一個下巴的角度都有少女的清純和嬌羞在裡面。正是由於這種對閨門旦藝術精益求精的探索和把握,才會讓演員突破年齡的限制,並將這些對藝術的探索反饋於生活,擁有向善向美、青春永駐、風骨迷人的生命狀態。

而對於愛徒張冉未來崑曲道路的發展,張洵澎寄予深切厚望,希望張冉日後多學戲,多演出,多塑造形象鮮明的崑曲人物,並做好崑曲的傳播和傳承工作。事實上,除了崑曲演員,張冉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崑曲教師。她的學生中,有上到三四十歲的都市女性,也有下至幾歲的小朋友。張冉在上海的中小學裡也有自己的崑曲社團,並身體力行地進行著崑曲藝術的傳播,她也期待著自己的學生,有一天也會穿上美美的戲服,化上美美的妝,像自己一樣在舞臺上進行演出!(王姝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