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我們貢獻給小破球2的一張票,就是支援中國科幻大崛起的一點星火

別看《流浪地球2》上映4天賣了14個億,賬面成績覺得不錯,而它的排片卻在下跌,春節檔黃金週期只有7天,如果這7天達不到預期,那麼後面票房推進就很困難了,這也正是我最擔憂的一點。

按照成本三倍論,以及院線分賬來看,小破球2至少要超30億才能勉強保本,而目前小破球2的大盤預測總票房也不過才33億,

很有可能面臨虧本風險,這是喜愛小破球的觀眾,包括我在內最不想看到的事情。

沒有第二部盈利的啟動資金,如此大體量的“小破球宇宙”將很難延續下去,這

對於中國科幻型別片,對於中國電影重工業,都是一個重大損失。

而當我看到了郭帆團隊,所有參演演員,包括他們的製片流程,從《流浪地球》一路走來所出的艱辛與汗水,

打心裡感到心疼

,希望他們能夠在這條路上堅持走下去,繼續打造感動世界的優秀佳作,

因為我想看《流浪地球3》,我想看到氦閃危機,我想看電子世界,更想看那數字生命的誕生與延續。

藉此我們也來了解下《流浪地球2》的拍攝過程,當看到那一串串“驚心”的數字,箇中不易,也許我們會有所體會。

劇本及劇情設定:好的劇情離不開好的劇本,《流浪地球》取材於著名作家劉慈欣的原著,而《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延續版。為了保證劇情內科幻體系的合理性,劇組還特邀了20位科技專家組成的顧問團來共同研討,

創作了超20萬字的原創劇本,

每一個字都是一根頭髮。

和第一部不同的是——《流浪地球2》

是以“未來歷史紀錄片”的表現手法,

在三條人物線索的基礎上,以“數字生命計劃”展開對於人類文明未來的探討。

這是電影母題基調的一次巨大提升。

173分鐘的片長,高密度的資訊導致劇情節奏快速,充滿了衝擊感。導演郭帆認為:這很符合年輕群體的口味和習慣,

這也是未來電影發展的一種方向和趨勢。

攝影棚和道具:這個是拍攝電影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包括青島及俄羅斯等外景場地在內,

置景總面積超過了900000平方米。

海量的道具和服裝生產高達95000件,其中很值得一提的是關於

‘殲20’戰機的模型製作。

整架飛機完全真材實料打造,模擬度甚至達到了無需再做CG特效。 另外,在青島流亭機場搭建的

“太空電梯外景”,其牢固性可以承受12級颱風。

美學設計與拍攝製作:這個可是軟實力裡的硬通貨,

足足設計了5310張概念圖,9989張分鏡頭畫稿,102個科幻類主場景和超過6000個視效鏡頭。

還包括15件門框機器人,8套重型外骨骼裝甲,太空電梯座椅和潛水服等大量高尖端道具,

95%以上均實現了本土自主生產 。

機器人MOSS還增加了電控裝置和滾動資料液晶屏,從結構到外觀全部進行了

重新推演和升級,使得它更加的靈動。

美術指導郜昂在採訪中提到:所有的道具設計都遵循了工業設計中的裝配邏輯,當觀眾看到它們時不免覺得觸感真實。

影片中的聯合政府大會場景和北極實驗基地,

也是對比真實的場景實現了百分百高度還原。

電影最開端展現的太空電梯,

僅設計工作就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

電梯轎廂使用了UI設計來填充。月球基地的場景佈置,首次採用了模組化的設計概念。

為了配合劇情基調和畫幅的要求,攝影團隊將不同種類的段落劃分為不同畫幅,選擇了1。3倍變形寬銀幕, 1974年的Hawk 65 Vintage 74 Primes紀念款鏡頭。65MM球面鏡頭 ARRIVintage765 Primes,是在65mm、70mm膠片拍攝較多時所使用的特別經典的一款鏡頭。同時還使用了鏡光相對乾淨,畸變相對較小的DNA Primes整套鏡頭組。

這次的拍攝現場配置了HDR,監看系統、SDR監看系統、Barco鐳射投影,以及Cinity專屬的Lut監看系統。

攝影團隊引進了此前從未有過的裝置,大跨度環繞鏡頭、水下場景、失重場景……完成了諸多高難度的拍攝,實現了零的突破。

其設計與拍攝的難度,令人難以想象,更重要的是那可是經費在燃燒啊!

這些歸功於郭帆團隊的辛苦耕耘。現場視效總監丁燕來在採訪中說過:“真正的大自然,以及真正的環境光線,它們的細節量是非常大的;儘可能多地去拍攝到

我們想要的東西,才是拍攝電影的終極意義。

關於後勤組遇到的難題,導演郭帆在採訪中說道:“他們沒有規劃好吃飯的事情,結果當劇組人數突破了2200人的時候,從中午開始放飯的時候,直到下午開機的時候,還有一半人沒有領到飯。”

導演除了回答採訪中的一些相關問題,並沒有向觀眾“倒苦水”,甚至一些震撼的場景和艱苦的條件都是博主們從各種角落“挖”出來呈現給大家的。

老話說的好,想讓馬跑又不給它吃草肯定是不行。

整個電影團隊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觀眾們最好的觀影體驗,他們將所有的汗水都化作支撐中國科幻片崛起甚至流名海外的不竭動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位位像他們這樣優秀的導演、指導、製作和演員的努力下,會有越來越多的“炸裂”科幻電影呈現在大眾的眼前,但我更希望它是“小破球3”。

他們付出了,我們當然也要給他們相應的回報,沒有哪個導演是可以一直“為愛發電的”,我們能貢獻出來的一張張電影票,就是安慰和支援我國電影崛起的一點點星火。

電影的結尾也給了觀眾們一些小彩蛋,大概展示了一些世界觀和相關的故事線,推開了無限可能,

中國科幻的“好戲”這才剛剛開始,怎麼能輕易結束呢?

在不遠的將來,小破球與大家會再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