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為什麼滿人在現在暴增到1000多萬人口?漢人的“滿化”現象

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改換民族族籍的優惠政策,很多漢人為了享受優惠政策改為少數民族族籍。

比如福建省長樂縣琴江村,這裡面大多數村民都是清朝漢軍八旗水師營兵丁的後代,他們已經在琴江駐紮了200多年,仍然聚族而居,極少與當地人通婚,使用一種與福建方言不同的獨特的北方方言。

辛亥革命之後,他們因為是漢軍旗而沒有遭到清算。

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們集體要求將民族族籍由原先的漢人族籍改為滿人族籍,並得到福建省的正式批准。

這些人在清朝已經開始“滿化”,此後又一度加入漢人群體,卻始終與漢人“融而未合”。

屬於典型的漢軍旗人“滿化”。

但是有一類旗人卻強烈要求改為漢人族籍,雖然他們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更接近滿人族群。

清朝的八旗制度本是個融匯了不同民族和部落的共同體,裡面最主要的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的漢軍旗人主要由明代遼東漢人構成。

這些遼東漢人在八旗內與滿人有了長達幾百年的共同生活,使他們不管從語言、習俗乃至心理素質上來看,都十分接近滿人。

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和關內內地各省份的清朝八旗駐防地區,都有很多漢軍旗人如今自願加入滿人族籍。

有趣的是,清朝入關之後,因各種原因在東北地區被編入漢軍旗,甚至滿八旗的遼東漢人,在上世紀80年代的選擇卻與此相反。

這些滿軍旗,漢軍旗人大多是明朝末期,清朝前期前往東北地區墾荒的漢人流民。

他們因為種種原因,或自願或被迫投入八旗,有的作為正身旗人,為後金國披甲當兵,有的在內務府佐領下當差及交納貢物,每三年被旗署衙門登記入冊一次,屬於不能再正牌的八旗兵。

但是上世紀80年代,他們強烈希望國家將自己的族籍從滿人族籍改為漢人族籍。

比如遼寧省蓋州市的諸多村落中,隨時隨地都聽到村民這樣說

:“我們是隨旗的。”

他們知道自己是旗人,但在說到自己“在旗”之後往往還要強調“咱雖然‘在旗’,可其實是‘隨旗’”,又以“隨旗”將自己與滿八旗旗人做出區分。

其實,他們在清朝的地位雖然比滿八旗差一點,但是卻略高於蒙八旗,遠高於漢八旗。

不用說滿八旗在編的,就是漢軍旗的,乾隆時期大規模清退漢軍旗,都從來沒有涉及過東北地區的那些遼東漢人後裔。

清朝滅亡現在已經上百年了,但是這些人仍然能夠如此清楚地以“隨旗”來為自己先人在清朝時的身份定位,這足以說明他們對自己的族籍認知是世世代代相傳的。

遼東的旗人,大部分漢軍旗,少部分滿軍旗,在清朝,他們更接近滿人而與以漢人為主的民人有著顯著的差別;在清朝滅亡之後,他們再度接近漢人乃至完全回到漢人的大群體中。

比如蓋州市城關鎮章郎寨郭姓:

“清朝一完了,咱還寫漢人族籍。”

蓋州市徐屯鄉塔子溝村史姓:

“現在讓隨便報(民族族籍),咱就報漢人族籍,本來咱就是漢人,硬報滿人能行嗎?”

開原市靠山屯鄉倪姓:“

清朝的時候不入旗受歧視,民國時就又改回漢人了,反正怎麼得勁怎麼幹。

在這些遼東漢人,自稱“隨旗”者的後裔們,絕大多數至今仍然自報漢人族籍。

即使在上世紀80年代初因國家予以的民族政策特別優惠,變民族族籍的條件特別寬鬆,而在全國各地引發的改報滿人族籍的熱潮中,他們也仍然未改。

全國漢軍旗人後裔和東北地區漢人改換滿人族籍如火如荼的形勢下,而東北地區的大部分漢軍旗人後裔和少部分滿八旗後裔卻強烈要求改成漢人族籍。

這也算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