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平江城將破,張士誠妻上吊身亡,以死激勵丈夫鬥志,結果令她失望

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的吳軍將平江城(今蘇州)圍得水洩不通,自知必敗的張士誠跟妻子說:“我理該戰死,可是你們該怎麼辦呢?”

妻子劉氏見丈夫在這生死大戰之際,仍舊兒女情長,猶豫不決,便將張士誠的幾房妾室趕到齊雲樓上,在樓下堆滿柴火,命養子一把火將大樓燒了。

劉氏隨後上吊身亡,她想以如此慘烈的死亡激勵起丈夫與眾將士同仇敵愾的鬥志。

只可惜事與願違,本就硬著頭皮披甲上陣的張士誠看到妻子上吊,非但沒有因此鬥志昂揚,要與朱元璋決一死戰,反而磨磨蹭蹭也要上吊,追隨妻子同去,結果被手下人救下。

此時,朱元璋的軍隊也攻破了城門,一代梟雄張士誠,成了階下囚。

這時候的張士誠,已是城破人亡,反倒是激起他的英雄本色,平靜接受了失敗的現實,準備絕食而亡。

可惜他遇到的對手是從不按常理出牌的朱元璋,也許是朱元璋不想讓這個對手在世上再多活一天,於是命人將張士誠亂棍打死。

正所謂“成王敗寇”,敗了,就得任人魚肉,連選擇死亡的時間和方式的權利都沒有。

佔據東南半壁富庶地帶的一代梟雄張士誠,本可大有作為,可惜落得個死無全屍,一把好牌打稀碎。

當時,朱元璋逐鹿天下,面前就剩兩個山頭,一個是陳友諒,另一個就是張士誠。

兩座山,到底先掀翻哪座呢?

朱元璋和劉伯溫一致認為張士誠胸無大志,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想要的不過就是保住自己盤踞的那一畝三分地。

於是朱元璋決定集中兵力先與陳友諒放手一搏,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再慢慢收拾張士誠。

果然,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兩軍死拼之時,張士誠沒有偏幫任何一方,既沒有乘火打劫,也沒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那樣作壁上觀,毫無反應。

當時的情況,不管張士誠選擇倒向任何一方,必會給另一方以致命打擊,在消滅一個強大敵人的同時,還能擴大自己的地盤,再不濟也是兩分天下的局面。

正是由於他的性格中不具有冒險精神,又缺乏捨我其誰的霸氣,在關鍵時刻,竟然選擇按兵不動,白白失去了分享戰果,甚至制敵於死地的好機會,眼睜睜看著朱元璋收拾了陳友諒,勢力進一步做大,轉頭就將槍口對準了他。

做大事者,都是善於抓住機會,甚至會創造機會,如張士誠者,實在不具備成大事的性格和眼光。

張士誠除了野心不足,還有就是御下不嚴,領導無方。

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身,他手下很多將領和謀士都是當年一起做買賣的江湖兄弟,這些人剛有點成績,就耽於享樂,不思進取。

張士誠面慈心軟,還講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那套江湖習氣,手底下這些人,做了錯事,他不忍責罰,打了敗仗,回來照樣帶兵做官。

張士誠的手下荒唐到什麼地步?大將帶兵出征,竟然還要帶著青樓花魁解悶,這樣的帥,這樣的將,賞罰不分,是非不明,註定百事不成,豈有不敗之理?

反觀朱元璋,御下甚嚴,一旦發現手下控御困難,下手絲毫不容情,不允許軍中有點滴隱患。

邵榮、趙繼祖本是隨朱元璋征戰多年的老戰友,也曾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但後來漸生驕縱之心,密謀加害朱元璋,被人告發後,朱元璋命人以設宴為由,將二人擒拿。

朱元璋哭著列舉邵榮的罪狀,二人連續飲酒數日,在中秋節的夜晚,誅殺邵榮於聚寶門。

要知道當時的邵榮可是二號人物,在軍中既有威望,又有親信班底,就算是這樣,既生異心,朱元璋也決不姑息。

張士誠的性格里獨獨缺少了朱元璋的這股狠辣,卻多了幾分江湖習氣和扭捏的婦人之仁。如果在太平盛世,或者張士誠能成仁義之主,但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他的性格,也註定了他的結局。

但是張士誠這樣的性格,雖然沒能讓他一統江山,卻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平江城破,張士誠被亂棍打死之後,江南百姓反倒很懷念他,蘇州人每年七月三十燒九四香,據說就是為了祭奠他。

朱元璋稱帝建立大明王朝之後,給江南蘇州、松江等地加重賦,據說就是因為他痛恨江南百姓為張士誠守城池,洩私憤之舉,大家認為是這個原因嗎?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