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不讓媽媽吃60的青菜,我錯了嗎”:一則女兒求助帖,打醒多少人

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674/3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839天

01

前不久,一個博主發了一條求助投稿,引起熱議。

投稿裡說,自己的媽媽大概從三年前成為某位明星的粉絲,現在依然很喜歡。

一開始,媽媽也只是會看看他的直播、電視劇,聽聽他的歌,但慢慢地,媽媽就花錢了。

媽媽有工作和收入,平時買這些都是花自己的錢。

起先,媽媽會選擇性地購買這位明星代言的產品,大多數是沐浴露、洗手液、牙膏之類的生活用品。

女兒說:“都算是我們日常能用得上的東西,還算理智。”

但到今年,她覺得:“媽媽有些失控了。”

今年的某一天,媽媽突然問她喝咖啡嗎?

女兒覺得一家人都沒怎麼喝咖啡,就回答了“不喝。”

她認為,大概又是那個明星代言了什麼速溶咖啡之類的東西吧,所以也沒太在意。

“尋思著,買就買吧,反正也花不了幾塊錢,我媽心裡開心也算值了。”

但當她看到媽媽買回了一個價值800塊錢左右的膠囊咖啡機後,就崩潰了。

她強調,自己還為了父母關係和睦,幫媽媽為買咖啡機的事情打了圓場。

至此,她深刻認識到“我媽真的控制不住自己了。”

投稿中,她一再強調自己不是不願意給媽媽花錢,只是覺得媽媽有些沉迷,開始花錢買一些無意義的東西了。

她向網友求助,希望能有一個方法制止自己的媽媽。

但沒想到,這個帖子卻翻車了。

網友紛紛認為,媽媽花自己賺的錢,買自己想買的東西,還輪不到一個做女兒的管吧?

買家裡人能用的東西就是理智,你用不上的就是無意義,怎麼媽媽就不能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了嗎?

媽媽在家無聊,追星收穫了點快樂,買了用不到的代言被女兒斷定成毫無意義。

換位思考一下,在媽媽眼裡,女兒打遊戲氪金會有意義嗎?

還有網友說,更可怕的是這個前提已經是“媽媽有工作賺錢”,還有不少人給媽媽說話。如果是“媽媽現在不工作在家沒錢”,用的是女兒的錢……

隨後,網友翻出這位女兒的微博,發現家裡經濟條件也算可以。

並且她自己也追電競線下比賽,買高價護膚品、化妝品,為男朋友花錢……

這些都是女兒獲取快樂的方式,加起來不知道有幾個800,媽媽不會來投稿女兒陷入消費主義亂花錢自己有多崩潰,但她卻為媽媽花800元錢買咖啡機耿耿於懷。

其實到底該不該花這800元錢,早已不是爭議的重點。

而是父母子女間需要做到互相體諒、理解這件事,並不是人人都能意識到。

02

無獨有偶,曾經也有一個女兒吐槽自己的媽媽:“勸我媽別吃六十塊錢的青菜,我有錯嗎?”

女兒說,“有時候真受不了她的嬌縱。”

一家三口出門旅遊,中午吃飯時,因為景區物價高,父女二人決定好以一人點一道特色菜的方式,解決這頓午餐。

但沒想到,媽媽卻想要一盤青菜和白米飯。

女兒看了一眼選單,發現一盤青菜要六十塊錢,認為實在不值得,勸媽媽點點別的特色菜。

但是媽媽依然表示不喜歡大魚大肉,就想吃得舒服些。

女兒又勸了幾句,媽媽有些生氣,女兒說:“那隨你吧,我不管你了。”

媽媽表示不想要了,自己已經沒心情吃了。

氣氛有些尷尬,這時候爸爸也有點上火。

女兒為避免爸爸發脾氣,就讓媽媽自己點,“你自己點吧,我不管你了。”

媽媽最終點了一碗35塊錢的面,一家人開始吃飯。

媽媽一直不說話地吃著,慢慢地紅了眼眶哭了起來,說為什麼自己想要吃青菜都不被允許。

女兒吐槽說:“真的很煩,我和我爸都不是不讓她吃青菜,是覺得60塊錢太虧。我真的很生氣,如果我是男的,以後才不會找這樣的老婆。”

當時這篇吐槽也激起很多討論。

大部分網友覺得女兒對媽媽過於冷漠:“你媽媽還不如生塊叉燒。”

你的面50,你覺得沒什麼,你媽媽的60,貴了10塊錢,你覺得虧。

出去玩本身就虧,所以在家裡就不虧了。出去玩什麼吃的都沒有價效比之說吧?都是加了幾倍價格。你媽媽是興致,食慾破壞了,也沒有想到老公跟孩子會因為幾十塊錢不重視、不尊重她。

你沒錯,錯的是你媽,不該嫁給你那小氣的爸爸還生了你這白眼狼的女兒。你們也並不是覺得花60塊錢吃青菜很虧,只是覺得這60塊錢是你媽媽花的才覺得虧。心疼你媽媽,最後還妥協點了一份自己不想吃的面。

60塊的青菜確實貴,女兒一開始想要所謂“物有所值”的想法,很多人都會有同感。

媽媽後來也知道菜很貴,但還是想要,那媽媽就覺得值那個價。

女兒這時候,就不應該再一味按自己“值”的標準要求媽媽。

反過來想想,如果女兒說要吃60塊的青菜,我想這位媽媽可能不會反對吧?

其實關鍵不在於那60塊錢花得虧不虧,而是女兒至始至終都沒有為媽媽考慮過。

媽媽委屈的不是吃不到青菜,而是家人對自己的態度。

03

隨著我們的長大,父母慢慢地變老,越來越多的人會發現,父母有時候也會有任性、固執的一面。

小時候,他們是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父母,長大了,你發現他們漸漸知道得不如你多,也有很多需要你照顧的地方。

老去的父母就如同孩子一般,也會執著自己的喜好,渴望著疼愛,關心和理解。

就好像一場輪迴,從小孩長成大人,又從成人返老還童。

心理學家琳賽·吉布森在《不成熟的父母》中的建議,要先認識到我們不能要求父母只能做一個完美的父母,意識到父母也是普通人,同樣有優點也有缺點。

面對與父母的隔閡,觀察父母也要觀察自己,理解父母的行為、想法對自己的影響,注意自己的情緒。

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真的是為父母好,還是自認為的為他們好。

最後分享一個也是媽媽追星的小故事。

媽媽喜歡劉德華30年,平時劉德華有什麼動態都會分享給女兒,經常讓女兒幫忙點贊,寫文案。

正值劉德華出道40年之際,媽媽就想要女兒幫她剪影片做圖。

媽媽問女兒,“你會做嗎?”

女兒說:“我可以會。”

父母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哪一方註定要遷就哪一方。

我們之所以會為對方做些什麼,只因為珍愛,從而尊重對方的喜好,關注對方的情緒。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願望,大部分都是“健康、幸福、快樂”,併為此付出自己的愛。

那我想,一個孩子如果真的愛父母,也應該會希望父母永遠“健康、幸福、快樂”,併為此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