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聊杜甫,漫遊江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圖片丨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作者進行刪除

杜甫覺得,書面上的東西,都只不過是片面的,有些東西還是需要去實踐才知道的,實踐出真理嘛,大家都知道司馬遷的《史記》吧,司馬遷也是遊歷了很多地方,感觸頗深,才寫下了《史記》,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杜甫也是這樣想的,從此呢,他便開始了自己的江南之旅。

開元十九年(731年),杜甫辭別了洛陽的親人,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涯。 杜甫從洛陽出發,一路沿著大運河順流而下,他的第一站到達了南京。 當時江南最繁華的地方要數揚州,而南京既非江南的政治中心,也非商業中心,不過其作為歷史故都,仍吸引著眾多的文人騷客前往觀光憑弔。 杜甫在南京結識了許八和旻上人,其中杜甫與旻上人來往較為密切。杜甫二人也成了至交好友,旻上人雖是佛門中人,卻多才多藝,他善於吟詩,擅長下棋。

後來杜甫每有新詩問世,旻上人都會拿給南京的詩友傳看。杜甫的詩因此在南京一帶廣為流傳。 旻上人長期居住在南京,對南京的人文歷史瞭若指掌。在他的幫助下,杜甫得以欣賞到南京最有藝術魅力的壁畫,這幅壁畫就是南京瓦官寺裡的由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創作的維摩詰的畫像,維摩詰是早期佛教傳入中國後著名的佛教居士。 這幅壁畫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堪稱神奇。

關於這幅壁畫的由來,有這樣一段佳話。據《京師寺記》記載,東晉中期瓦官寺重建竣工,為重振古剎名聲,僧眾開法會,清朝中的賢人義士來捐款。捐款紛至沓來,但民眾大都捐得不多,最高的也不過十萬兩。但輪到顧愷之捐款的時候,他卻大手筆在功德簿上寫下了捐銀一百萬兩,當場的眾人都驚呆了。顧愷之說,需要一面牆壁,他要在一個月畫一幅壁畫。寺裡面的僧人不好說什麼也同意了。

一個月後,像畫好了,只是還剩下眼珠沒有畫,俗話說畫龍點睛,有了眼睛,這畫才顯得有靈氣,對於佛家來說就更是如此了。顧愷之對僧眾說,維摩詰的像畫好了,只是還沒有點睛,第一個來看的,請他施捨十萬兩,並且可以看我為畫點上一隻眼睛,第二個則請他施捨五萬兩,並看我為畫點上另一隻眼睛,第三個或以後的人則施捨兩萬兩,以睹佛聖尊容,這樣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一百萬兩銀子了。

起初僧人們還將信將疑,誰知當存放這幅壁畫的殿宇開放的當天,來觀看壁畫、施捨錢物的人擠滿了寺院,不一會兒就有了一百萬兩銀子的施捨。由此足見顧愷之繪畫的藝術魅力。 “若不是親眼所見,則很難想象這麼一幅出神的畫像竟出自一人之手筆。”杜甫看後,嘖嘖稱奇。 “所以顧愷之才被人稱為‘三絕’,才絕,畫絕,痴絕。旻上人微笑著說。 杜甫說:“你說他是畫絕,我已經從這幅畫上看出來了,你說他是才絕,這又從何見證呢?” “請跟我來。”旻上人拉著杜甫的手,讓他往畫像前走近了些,要他仔細看壁畫上的蠅頭小字。

杜甫仔細一看,不禁對顧愷之的才華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顧愷之不但畫功高超,書法上的造詣也是非常了得,在當時沒有放大鏡的情況下,想要寫好只有蒼蠅頭那麼小的字,是頗需要功力的,如果沒有紮實的書法根基,是根本寫不出來的。 “這真是畫神、字奇啊。”杜甫不禁由衷感嘆。 這次的瓦官寺之行,讓杜甫終生難忘。只可惜杜甫與旻上人自當年南京一別後,竟三十多年不曾再見了。

杜甫於公元758年當左拾遺時,曾託回南京探親的同僚好友許八帶了首詩給旻上人,詩文是這樣寫的:

不見旻公三十年,封書寄與淚潺潺。 舊來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詩為誰傳?

棋局動隨幽澗竹,袈裟憶上泛湖船。 聞君話我為官在,頭白昏昏只醉眠。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杜甫對故友的懷念,他借詩傾訴為官的抑鬱之情,及對當年友情的回顧,可見兩人的交情之深。杜甫還不忘當年兩人攜手看畫時的情景,於是他又寫下如下四句詩來描述: 看畫曾飢渴,追蹤恨渺茫。 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能夠欣賞到顧愷之的壁畫,是杜甫在漫遊途中的最大收穫。顧愷之的畫,極大地激發了杜甫的創作靈感,他也因此一生與畫結緣,與畫家結緣。

小編覺得杜甫能在他的旅途之中,遇見一些知音,畢竟知音難求啊,實屬不易,他在江南的遊歷過程中,不光是體驗江南的風土人情,也認識學到很多,豐富閱歷嘛,放眼多看看世界還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