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不好意思,你根本不是天才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一篇古文,是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王安石想表達的東西很簡單,聰明不代表不需要努力,天才沒有後天的訓練與教育和普通人沒有任何不同。

我一直都不太能理解什麼叫做天才?

張華從出生那天就備受關注,作為家裡的獨苗,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他的身上。張華倒也爭氣,會走路學說話通通比別的孩子要早上一些,在他的老家,所有人提起張華都會說“這可是個聰明孩子。”

到了上學的年齡,張華的聰明愈發體現出來,不用複習也不補課,卻一直是班級的第一二名。於是這時候父母開始讓他學習才藝,張華在興趣愛好方面也展現出了極大的天賦,琴棋書畫樣樣都入了門。

周邊人無時無刻的誇獎讓張華的心性浮躁了起來,所以當功課漸漸變多,到了需要自己下功夫的時候,他開始認為自己是天才,天才是不用努力的。他的興趣愛好也是換了又換,樣樣都沾邊卻也沒有一樣精通。終於在中考前夕他的成績開始一落千丈,只考了一所普通高中。

在這所高中裡張華的聰明更是難以體現,學習成績中等,想要開始用功卻無從下手。各類社團都沒法加入,因為他沒有一樣拿的出手的東西,渾渾噩噩的高中三年基本在遊戲中度過了。

普普通通的三本大學畢業後,張華在大城市裡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所以回到了老家。父母幫他安排進了鄉鎮企業,隨後草草成婚安穩度日,即將而立之年的張華走在路上好像還能聽見老人們的誇耀“這可是個聰明孩子。”

關於天才的故事我們聽了太多太多,愛因斯坦的大腦直到今天還在被人研究,不可否認愛因斯坦的先天條件比一般人超出太多太多。

記得以前看見過愛因斯坦小時候數學非常不好只考了1分,還差點被退了學,當時我就真的認為愛因斯坦以前是個蠢人,後來的傑出成就完全是因為他開了竅,天才的機能得以發揮。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愛因斯坦所在的德國1分原來是他們的滿分。

電影《阿甘正傳》裡所有人眼中的傻子阿甘可以透過自己一根筋的努力成長為商業大亨。

現在的人都具備著小聰明,社會如此,若非生理缺陷,幾乎沒有蠢人。

但更多的人把自己的小聰明誤以為是大智慧,憑著自己的小聰明投機取巧,鑽空子,佔便宜。最後大部分一事無成。

其實人還是應該把自己看的輕一些,真正的天才更知道自己何時應該努力,怎樣才會成功。

更何況,你根本不是。

原創公眾號:縱向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