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唐朝唐德宗修建的樂山大佛,歷史上多次“閉眼流淚”,真相如何?

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的東岸凌雲寺一側,瀕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的三江合流處坐落了一座正襟危坐的佛像,高達七十一米,這便是著名的樂山大佛,也被稱作凌雲大佛,是中國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甚至可以算得上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像。

1990年夏日,當地人偶然發現了“佛中有佛”的奇妙現象。他們認為樂山大佛背後的群山峻嶺,使人看來像是一位匍匐睡倒的臥佛,儼然一幅“睡佛”畫卷。而在臥佛的胸口處剛好便是樂山大佛所處的位置,真可謂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根據唐代《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重修凌雲寺記》記載的來看,樂山大佛是開元元年(713)由當時道行高深的高僧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目的是減輕三江匯流的水勢,以及普度因夏汛水難而葬身江中的百姓。大佛修至肩膀時,海通圓寂,修建工作因此中斷。後來海通的弟子在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資幫助下,繼承師業,重新開始了大佛後續的修建工作,同時在朝廷的重視下,工程得以進展迅速。而修建到膝蓋時,章仇兼瓊晉升並撤資離開了當地,使工程再次耽擱,直至四十年後新任節度使韋皋重新投資,才得以繼續修建。前後經歷了整整90年,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樂山大佛才正式完工。

樂山大佛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們的眼球,不僅因為修建者巧奪天工般的技藝,更是因為伴隨它的神奇和神秘之處。據說大佛建成後,在它的注視下,當地再沒發生過沉船事件,再無百姓因流水兇猛而葬身於此。儘管此事後來被證實是因為修建時將大量多餘的石料投入江中,使原來迅猛的水勢得到了減緩,所以江流才變得緩慢。不論如何,海通的修建初衷得以實現,這著實令人感到欣慰。

從前令人匪夷所思的可不僅如此,傳說樂山大佛曾出現過數次“閉眼落淚”的現象。眾所周知,1962年恰逢碰上我國百年難得一遇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天公不作美,許久未見其降過一次雨。受旱災的影響,百姓顆粒無收,因此餓死的人不在少數。大佛不忍看這般生靈塗炭,人間疾苦,認為是自己庇護不足,便痛苦的閉上了眼睛,默默為逝去的人們落下眼淚。次年,災情不見好轉,受難受苦的人民只增不減,大佛再次閉眼,為眾生流下了大慈大悲的淚水。傳言此後我國凡遇上悲痛大事,大佛都會為眼下遭遇疾苦的芸芸眾生落下淚水。依此而看,不免令人感嘆:難道這真是佛祖顯靈?

這類說法,確實為大佛再披神秘外衣,不少忠誠信徒因此更加虔誠的前去參拜,而普通的遊客也因此更加好奇的想要一探究竟。

但凡事還是要看科學,後來經過研究證明,樂山大佛“閉眼落淚”的真相其實並沒傳言那麼玄乎。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大佛稜、腿臂胸口和腳背等處曾發現過殘存的柱礎和樁洞,這證明了在大佛的頭頂上曾建有木閣,對大佛進行覆蓋和保護。可是這個木閣在歷史中不幸被毀,於是大佛便少了頭部的保護。

再者,樂山大佛可是地處四川盆地內,環境封閉不說,近代工業得到發展後,空氣汙染逐漸嚴重,便造成了酸雨頻發的現象。失了頭頂保護的樂山大佛,自然在酸雨的影響下,面部被不同程度的侵蝕,並且佛像的眼瞼部分也有變黑的情況,多處石料有不同程度的毀壞。而且繪製大佛眼睛的色塊脫落嚴重,於是便呈現出了大佛閉眼的視覺假象。

最後談及大佛落淚,雖然主要是因為酸雨侵蝕不平整的問題,導致大佛面部出現了多條淚痕,給人以大佛曾經落淚的錯覺。還有一個需要繼續深究的說法,這裡也給寫出來進行參考。佛像在設計建造期間,便已經考慮到了排水的問題,據說在佛像眼睛處就各有一處隱藏的排水口,讓雨水從此排出,便有了大佛落淚的視覺效果。滴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懂,幾千年來雨水的沖刷使眼睛下出現了數道痕跡。在大旱的那三年裡,即使沒有水能從排水口中流出,但那些個水痕也會呈現出淚痕的效果。

後來在對大佛進行修復過程中,相關部門曾對樂山大佛進行了徹底的清洗和修復,閉眼的假象得以修復,可酸雨腐蝕和雨水沖刷出的水痕最後因為無法消除而被保留了下來。

樂山大佛自修建至今,已經看過無數個風風雨雨的日夜,見證了多少朝代的更迭。不僅曾吸引來無數信徒,而得以香火旺盛,還經歷過戰火紛飛時局動盪,而無人問津的場面,可他卻依舊屹立在三江的匯合處,用慈祥的雙眼和包容的笑容,來見證這紛繁複雜的婆娑紅塵。如今,樂山大佛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讓世人得以瞻仰它的容顏,以此見證前人留下來的文化寶藏。即使現在我們知道了他故事並不那麼真實,但他故事中承載的不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願景麼?